《馬駿說孫子兵法》一書不是對《孫子兵法》兵法原文逐字逐句地解讀,而是將全書完全打亂,提取書中最精髓的戰(zhàn)爭思想,結合古今中外的經典戰(zhàn)例以及生活案例等,對《孫子兵法》中最為吸引人的地方進行了挖掘和講解,富有啟示性。本文摘自該書。
孫子講的為將之道的第四個不要是“廉潔,可辱也”,即不要“好名自尊”。
如果從現代白話文來看,這句話字面上沒有錯,并且是難能可貴的品質。然而,什么事情都要有個度,事情走到極限,很可能就向相反方向發(fā)展了。孫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指出:一個高級將領如果過于在乎自己的個人感受,過于自尊,就有可能讓人利用這一弱點,故意羞辱他,進而讓他失去理智地行動。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一個非常在乎與結義兄弟關羽、張飛情義的人。關羽被孫權部將馬忠俘獲后遇害,劉備聽后,如喪父母,痛不欲生,決心親自率兵向東吳宣戰(zhàn)為弟報仇。諸葛亮認為,這樣意氣用事,會破壞國家“聯(lián)吳拒曹”的既定戰(zhàn)略,會被曹操利用,力勸劉備忍一時之辱,等待吳國與魏國不和時,再趁機進攻東吳。諸葛亮這是大智慧。在這個問題上,他智慧就智慧在“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在眾將的苦苦勸說下,劉備稍微平息了一些心中的怒氣。不想,這時來了一個比劉備還不能容事、點火就著的人,這就是張飛。張飛見劉備遲遲不發(fā)兵征討東吳,飛馬從閬中到成都,不顧君臣之禮,抱著劉備的腿哭著責問:“你今天當了皇帝,就忘記了當年我們在河北涿州桃園結義所發(fā)的誓嗎?你為什么不給二哥報仇?”
張飛所說的桃園的盟誓,最為關鍵的就是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就要遭到“天人共戮”的報應。
張飛的話對于講求名節(jié),也是靠著名節(jié)成為當時天下“大鼎”三足中一足的劉備,起了根本作用。頓時,他為名節(jié)而戰(zhàn)的決心定下了,誰也勸不了。學士秦宓不知趣,跪在地上不起來,他對劉備說:“現在為此事征討東吳,是‘小義’,而不是‘大義’?!眲駝湟源缶譃橹?,接受諸葛亮的建議,等待時機成熟再起兵征討東吳不晚。
可是,失去理智的劉備聽了后,像瘋了一樣地大喊道:“云長與朕猶一體也,這是大義,你竟然認為朕是為了‘小義’而戰(zhàn)。拉下去,砍了!”
秦宓在眾人的力保下,撿了條命,但是再也沒有人敢勸為履行桃園三結義誓言而出征東吳的劉備了。結果,這次出征成了劉備的不歸之路。75萬大軍讓東吳一書生出身的陸遜火燒連營700里,幾乎全軍覆沒。最后,視名節(jié)如生命的劉備不得不在白帝城揮淚托孤給諸葛亮。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他才后悔地說:“想當初真是太頑固了,沒有聽丞相的話,乃遭今天這樣的慘敗。我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中國有句成語叫“忍辱負重”,就是從這個意義上告誡人們:真正有力量的人應該具備“忍受屈辱,承擔重任”的素養(yǎng)。
與劉備相比,魏國的名將司馬懿就是一個忍辱負重的人。司馬懿同諸葛亮對陣五丈原,司馬懿接連失利后,決定閉寨不出。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zhàn)都沒達到讓司馬懿出戰(zhàn)的目的后,心生一計,命人把一套女人的衣服送給司馬懿。諸葛亮在寫給司馬懿的信中說:“如果你不出戰(zhàn),就不是個男人,那么你就把這套衣服穿上;如果你是個男人,趁早出戰(zhàn)!”
司馬懿何等聰明,他一眼就識破諸葛亮想用羞辱他的方法,達到激怒自己出兵一戰(zhàn)的目的。他不僅不生氣,還欣然留下了諸葛亮送來的女人的衣服,并好好地款待了送來衣服和信的人。
司馬懿沒有上諸葛亮的當,結果用耐心等到了諸葛亮病重去世的機會。最后,還是司馬家族滅了劉氏家族的政權。如果司馬懿聞辱大怒,“不蒸饅頭蒸(爭)口氣”,失去理智地出戰(zhàn),其父子三人很有可能為諸葛亮所擒殺。如果這樣的話,還有后來的晉朝司馬政權嗎?
“受辱而不怒”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西漢初年的大將韓信曾受胯下之辱而不怒,最后肩負起立百年霸業(yè)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