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結局》(上期卷首)中我所敬重的那位老大哥,終于把永遠的無奈留給了我們。那一天,我和清華大學的幾位學友從各地趕到他的家鄉(xiāng),向他的遺體告別。在當?shù)刈畲蟮臍泝x館,數(shù)以百計用鮮花制成的花圈擺滿了所有可以停放的墻面角落,數(shù)以千計前來吊唁的人士站滿了整個廣場,他們中既有來自北京的將軍、省里的領導,也有當?shù)刈园l(fā)前來的農(nóng)民大媽。如此隆重的追悼場面,我還是第一次親歷。聽著悼詞中他的生平介紹,我們都禁不住淚眼模糊,又一個好人英年早逝。他留給我們的除了無奈,應該還有更多思考。
思考一,一個好人,一心撲在工作和事業(yè)上,把一個企業(yè)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卻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自己的身體。從來不做的是健康體檢,每天能堅持的是在各種應酬場合仗義豪飲。你會選擇成為這樣一個好人嗎?
思考二,一個好人,一貫為客戶利益著想,為員工爭取福利,卻十余年吃住在工作單位,從沒有認真照顧過妻兒,沒有給家人一個完整的家。你會選擇成為這樣一個好人嗎?
思考三,一個好人,一生贏得無數(shù)榮譽,為社會作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貢獻,直至最終受到宏大隆重的追悼。卻僅僅活了五十余年,而且從來沒有為自己從容地生活過一天。你會選擇成為這樣一個好人嗎?
當我把這些思考交給我周邊朋友和老大哥生前的好友時,他們的回答都堅決而肯定:不會。
我個人一直堅持認為,一個好人,首先應該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而后是一個能夠讓家人分享快樂的人,再后則是為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貢獻,更可為社會的和諧進步盡心盡力。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認可并愿意接受我所倡導的理念。但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身處當今如此紛雜躍動的市場化社會,面對周圍如此豐富多彩而令人難舍的誘惑,讓人們自己隨時抗拒外界誘惑,及時向內關注自身,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很多人都明白很多道理,但我清楚地看到身邊仍有不少朋友在步“老大哥式好人”的后塵。
一位算得上當代智者的國家領導人曾留給我們一句深含哲理的話:多做少活是少做,少做多活是多做。對于所有致力于把畢生奉獻給社會的好人們,我除了獻上自己真誠的敬重,還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擁有善于生活的智慧。本質上說,社會需要的是好人們更多更持久的貢獻,而不是為好人們舉行更宏大更隆重的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