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一位有著“中國十大杰出母親”、“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杰出創(chuàng)業(yè)女性”等諸多榮譽的成功女性,用她“素質(zhì)教育”、“快樂教育”的親身實踐,培養(yǎng)出了一位開朗、善良、興趣廣泛的劍橋博士,讓許許多多感嘆“快樂童年”與“成功學業(yè)”不可兼得的家長欽羨不已——
2002年,在山東省實驗中學讀高三的夏楊(楊文的兒子)去了英國的一所中學,用半年的時間通過了A—Level考試,以四個A的成績,同時被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巴斯大學、布里斯托大學、諾丁漢大學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六所報考的學校同時錄取。最終,夏楊選擇了蜚聲全球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主攻生物專業(yè)。三一學院是劍橋最大和最富有的學院,現(xiàn)任院長是英國皇家科學院主席Martin Rees。在這所迄今先后培養(yǎng)了32位諾貝爾獎得主,培育過牛頓、培根、拜倫、羅素、麥克斯韋、JJ湯姆森、霍奇金、赫胥黎等名人的劍橋大學最具實力的學院里,夏楊成為當年被錄取的來自世界各地二百余名精英學子中的中國學生。
很多人問:“夏楊是不是先天就很聰明?”說真的,我也沒給他測過什么智商。因為任何一個孩子先天的因素已經(jīng)是不可改變、不能干預的了,父母所能干預和改變的,就是豐富他的后天環(huán)境。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類具有八種不同的智力:語言智力、邏輯—數(shù)學智力、音樂智力、肢體—動覺智力、視覺—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內(nèi)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一般父母都重視語言和邏輯—數(shù)學兩種智力,并以此評價孩子聰明或不聰明。而實際上,每個人都各自具有不同智力的潛能,這些潛能需要在豐富的后天環(huán)境中被激發(fā)出來。尤其是孩子早期的教育,更應該是一種全面的教育,學識、生活、能力、人格、體格……多元的學習內(nèi)容與途徑,才能激發(fā)孩子的多元智能。
我認為,“學習”是一個大概念,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
■玩也是學習
“我的兒子今年4歲半,特別淘氣頑皮,幼兒園的老師經(jīng)常找我,說他上課不老實,總是做小動作,玩起來花樣百出,回家他也不愿意做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很擔心孩子上學后也這樣,請問如何讓孩子不貪玩、愛學習?”
這是一位媽媽在信中向我提出的問題,而類似“我的孩子不愛學習光愛玩”的問題,也不止是這一位媽媽提出了。那些望子成龍的媽媽們,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不貪玩而只埋頭苦讀?。?/p>
“怎么這么愛玩?作業(yè)做完了嗎?”“不許玩了,馬上就要考試了,快復習去!”……這是今天的孩子們聽得最多的聲音。即使他們已經(jīng)完成了作業(yè),童年時光里那些異想天開的頑皮和淘氣,還是被大人們憑著自己的理解和設計,被隨意處置了。
愛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他們天生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童年生活應該充滿樂趣,使孩子們從那些真正具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得到成長與發(fā)展。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都是通過游戲玩出來的。有一些游戲,本身就是學習的重要方式。
夏楊玩沙子、玩水、玩磁鐵末、玩子彈頭、玩拼插玩具……在他有興趣的時候,我總會讓他玩?zhèn)€夠。直觀的、形象的,通過具體想象、實物跟動作的聯(lián)系,充分運動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幫助他各個感官的發(fā)展,當然隨之就會對孩子的智力、創(chuàng)造力、理解力的發(fā)展有好處。
孩子在玩的時候,充滿了積極主動性。他們的大腦處于最興奮的狀態(tài)中,思維極度活躍,思想也會不斷地閃現(xiàn)出火花。這個時候?qū)λ胂罅蛣?chuàng)造力的影響是其他任何手段都難以達到的。這樣一個過程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玩本身還是一種運動,通過玩,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zhì)、協(xié)調(diào)孩子的動作、振奮孩子的精神、愉悅孩子的情緒。
當然,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玩”的內(nèi)容和意義也不一樣,這一點,父母不妨多看一點兒童心理學的書,知道孩子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就可以知道怎樣適時引導。這會對教育孩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英國的一位心理學女博士曾經(jīng)說過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老虎為了讓虎仔盡早獨立,會有意識地往外趕這些小虎;小雞如果只是依偎在母雞的翅膀下,也不可能學會覓食;而雛鷹如果沉醉于老鷹的呵護,就永遠不能翱翔天空。人作為生物的一分子,更應該用推出的愛,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讓他盡早走出家庭,適應社會。
有一次,夏楊的同學問他:“夏楊,我看你自己到處走,能力挺強的,是從書上看的,還是你的爸爸媽媽教的?”夏楊調(diào)侃地說:“為什么就不能是自己練的呢?”
確實,夏楊的社會適應性是比較強的,他能和各種不同的人交往,和老年人有話可說,和中年人有感興趣的話題,和同齡小伙伴及年紀更小的小朋友也會相處得很融洽。這種適應能力是經(jīng)過了一個過程的,是從他小時候起,我們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他自我鍛煉的結(jié)果。
當然這種獨立性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如同我一開始是抱著他,后來是領著他,再后來是跟在他的身后,再后來看他走出我的視線,慢慢地,他就可以獨立地去做一些事情了。人的自信和對社會的參與能力,就是在每一件小事的成功中,不斷增強起來的。
小時候,我?guī)獬?,都是讓他排隊買票,我在旁邊等他。有幾次去北京,第一次是我?guī)е教幫?;第二次他長大些了,我在開會,會放他到某個地方玩半天,再回到原處。再后來,他說想去北京買書,我確認他可以獨自旅行了,就讓他一個人去北京,獨自去處理旅行中的各種事情。通過這些事情,他獲得了自信、自豪感,并且這些感覺不斷被強化。
我們有意讓他多跟陌生人接觸,并從不同的人那里接受新鮮的知識、新鮮的刺激,豐富他的閱歷。這樣他就不會見了陌生人不知所措、無話可說了。見多才能識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應該再加上一條——與萬人談。夏楊很小的時候,我就利用各種機會,讓他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面,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爸爸媽媽這樣一個小圈子里。姑姑、爺爺、舅舅、姥姥、姥爺……讓他感受到來自不同親屬的愛,讓他感受到來自朋友圈子的愛,讓他接觸親人、熟人、陌生人和不同年齡的人,讓他在人類社會的大家庭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一個孩子只有經(jīng)歷得多了,見得多了,在各種場合下,他才會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應付自如,成為一個社會交往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較強的人。
■培養(yǎng)興趣廣泛的孩子
一個初一的女孩兒,天真、活潑、熱情、可愛,是個很有主見,卻不太“守規(guī)矩”的丫頭。寫武打小說、唱流行歌曲、看電視、玩游戲、爬山、喜歡所有的動物,還要去西藏尋找夢中的雪原……她的媽媽很苦惱地對我說:“我女兒對什么事情都感興趣,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真是急人?。 ?/p>
我問:“她在班里是個什么名次?”
她說:“五十個學生,十來名上,也不往前沖沖,穩(wěn)得好像把那個名次買下了。怎么也得弄個前五名吧?”
我舒了一口氣,笑了。一個活力四射、興趣廣泛的孩子,成績穩(wěn)定地保持在這樣一個名次上,還有什么可苦惱的呢?有什么比一個熱愛生活、富有情趣的年輕生命,更讓我們做父母的感到欣慰的呢?
我當然也明白:在應試教育的競爭中,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患了“名次恐懼癥”。在升學的壓力面前,人們有時很難看清教育的真正意義,即使明白,也有很多的無奈。但有些事情,我們父母還是可以有所改變的。比如,別那么緊地盯著孩子的分數(shù),盡量為孩子提供多彩的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豐富的生活情趣。
我一向秉承“三個開放”的教育原則:向自然開放、向社會開放、向課外開放。
在夏楊成長的過程中,我也像很多家長一樣,給他報了各類興趣班,但我給他報的不是“書法”、“繪畫”等,而是認為能夠培養(yǎng)他的“三個面向”的能力的,包括強壯身體的。比如電腦班、小記者班、航模班、快樂夏令營、拓展夏令營、武術班、游泳班等。我更希望孩子成為熟悉現(xiàn)代科技社會、具有動手能力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另外,我們同時鼓勵夏楊參加校內(nèi)外的各類活動和競賽。說真的,我并不是特別看重他在這些比賽中的名次,更看重的是他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所培養(yǎng)的一種競爭精神。成功了,他會增強自信;一時失利也是讓他體驗挫折的時機。這一切,都是在我們尊重他個人選擇和興趣的前提下進行的,因而他能夠在學習和興趣娛樂之間取得平衡,并能在這種平衡中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一位媽媽對我說:“現(xiàn)在的傳媒對孩子影響太大了,那么大的信息量對他的學習是一個很大的干擾,我們家的電視幾乎不開,家里的網(wǎng)線也讓我給拔了……”
我很遺憾這位媽媽付出的“苦心”。
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媒介信息是他們須臾不可分離的“社會空氣”,它對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我們做父母的,不要企圖捂住孩子的眼睛,關閉他看世界的窗口。
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網(wǎng)絡等大眾傳播工具,也是處在一個飛速發(fā)展期。在這樣一個傳媒異常發(fā)達的社會背景下,父母無法抗拒大眾傳媒對孩子的影響,那我們能夠做的,就只能是積極地利用大眾傳媒,為孩子開啟多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借助于大眾傳媒的力量,豐富孩子的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更多的興致和情趣,使孩子擁有一個更豐富多彩的生命。
當然,也要防止孩子上網(wǎng)成癮。我的體會是多關注孩子,隨時了解孩子的狀態(tài),同時為孩子創(chuàng)設更多、更豐富的生活環(huán)境,把他的興趣引導到生活中,多讓他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交朋友,讓他感受到現(xiàn)實世界的精彩有趣,他就不會沉溺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不能自拔了。
■會考試也是一種素質(zhì)
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學生能夠免于考試。而且,不僅在學校生活中,在人的工作中、終身學習進修中,考試也是一種適應某種標準的辦法。而考試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孩子圍著分數(shù)轉(zhuǎn),以犧牲娛樂、興趣、交友、體育等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事情為代價,否則即使考了高分,也得不償失。
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既是接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也是情感、道德、體格、心理的塑造過程,同時還應該包括讓孩子有很好的應試心態(tài)。雖然目前強大的應試壓力,也許會給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帶來負面的影響,但是在還沒有一種更好的方式來代替考試這種人才選拔方式的前提下,我們只能教會我們的孩子從容面對。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我更多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而不是考試成績的結(jié)果。一個平時學習不錯的孩子,到了考試應該會有好的成績。否則,要么他平時的所謂“不錯”是虛假的信息,要么就是應考心態(tài)不對。是不是父母或他自己過于關注他的分數(shù)和名次,給他的心理負擔太大?
我們中國的教育,基礎扎實、牢固,這是一個人理解、創(chuàng)造的基礎。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也需要累積大量的知識,使之成為創(chuàng)造的原材料。但人不是機器,不能只靠死記硬背,知識是背不完的。好的教育,應該是“授人以漁”,而不只是“授人以魚”。
一個好的學生,應該平時愛想愛琢磨,邊聽邊積累,在理解思考中消化課本知識,同時不會因此放棄自己的興趣。我相信一個綜合素質(zhì)比較強的孩子,他的課業(yè)成績也不會差,應試能力也應該比較強。
夏楊的中學老師們在總結(jié)他的學習方法時,歸納了以下幾點:
上課會聽重點,知道哪些知識之間有聯(lián)系,哪里是考點,甚至主動想到綜合起來可以怎樣出題。
面對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從小問題和自己的思想實驗中,總結(jié)出重要的規(guī)律。
勤于思考,有出色的應變能力。建立聯(lián)系,發(fā)散對比,歸納總結(jié),舉一反三。
很多時候,都會隨身帶著筆,有時會非??焖俚貙懮蠋紫拢瑏聿患暗臅r候甚至會畫在手上,及時記下腦子里閃現(xiàn)的疑點,有時間的時候立刻查資料和獨立思考。剩下的問題,向老師請教,和同學討論,不留疑點。
課后高效認真完成作業(yè),卻不在習題上耗費太多的時間??铣钥?,對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敢啃硬骨頭,但不鉆牛角尖。明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鉆得進去,走得出來。
再大的東西也敢想,再小的東西也不放過。答題時,在縱觀全局的同時,也不忽略有意義的細節(jié)。
……
任何事物,包括對一個人綜合素質(zhì)的評價,都有一個標準。也許目前我們考試的標準有待商榷,但考試讓人受益的,不僅在于結(jié)果,更包括過程本身。
考試的時候,高度緊張,這時候培養(yǎng)的是孩子在強壓力的環(huán)境中,怎樣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來緩解壓力的能力。讓孩子體驗,當面對一個非常難的問題的時候,不是著急,也不是壓力來了頭就蒙,而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沉著獨立思考,合理安排好時間,一步步解決問題,這些心理品質(zhì),都會在一次次的考試過程中沉淀下來。
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意義所在。向事物學習,就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實現(xiàn)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荚囈餐瑯?。
(摘自中信出版社《和兒子一起成長》作者楊文)
責編/魏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