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闭n外閱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毋須贅言,而要見到成效,則關鍵在堅持,因此,學生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圣陶老先生曾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學的技能?!睂W校教育是受一定的時空限制的,在短暫的學校生活中學生閱讀的書籍甚為有限,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那么,中學生應該養(yǎng)成怎樣的閱讀習慣呢?
首先,要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對于這一點,葉老深有感觸,他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作者的努力既然是從旨趣到符號,那讀者的努力自然是從符號到旨趣。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那么怎樣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進行文學鑒賞時要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而“要了解語言文字,通常的辦法是翻查字典詞典”?!皬脑瓌t上說,無論什么人都該把字典詞典作為終身伴侶,以便隨時解決語言文字的疑難?!?/p>
其次,要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及批注的習慣。所讀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作家作品的知識介紹,重要篇章的論點論據或藝術特點,語言現象的歸類釋疑,有價值的寫作材料,閱讀過程中有感而發(fā)的思想火花等,都可以是讀書筆記的內容。做批注即閱讀時做批語和注解,作為一種讀書方法,它能有效地運用文章所留空間及時記錄學生閱讀文章時的體會和感悟。批注可分為眉批、旁批和尾批。做批注的角度有很多種,如品味語言、概括內容、分析作用、生發(fā)聯想、評價感悟、質疑問難等。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享受審美樂趣,獲得思想啟迪,從而更好地體現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另外,做批注時要注意語言貼切、精彩、深刻、獨到、通暢。學生養(yǎng)成了認真做筆記勤于做批注的習慣,無論是在現在的學習中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將受益無窮。
再次,要養(yǎng)成敢于質疑的習慣。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時間、空間、人文環(huán)境和作者個人觀念影響的產物。所以,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這對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及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是大有好處的,而這一切正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最后,要養(yǎng)成積極參與討論的習慣。在閱讀中得到的信息,從生活中獲取的理性要義、審美體驗或道德感悟是否正確呢?是否有價值呢?這就需要與別人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實質上就是對某一問題所展開的討論。為了在討論時有理有據,學生需要事先做好準備,論點的推出,論證的方法,語言表達的嚴密、準確、得體等,均要考慮周全。這既是對閱讀對象的一次理性的總結,也是對學生的概括、分析等思維能力的一種訓練,還是對學生的思想觀點的形成、審美感受的明晰、健康人格的塑造進行的一次潛移默化式的確認。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不斷地調整、修正、補充自己的理性觀念和審美認知,從而使自己的閱讀所得更趨于完美。因此,積極參與討論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對迅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保證閱讀成效的關鍵,也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既重視生存又重視發(fā)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素質。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新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