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身體情況和運動方式的特點,肢體殘障者多數(shù)時間是依靠器具來輔助行動的,如輪椅、拐杖等,其服裝的一些部位很容易出現(xiàn)磨損的情況,因此,要提高服裝特定部位的耐磨性。
你認為給殘障人士專門設計服裝,有這個必要嗎?記者問過很多人這個問題,也許因為問的都是健全人,得到的大多數(shù)答案是:沒有這個必要吧。那樣不是更顯出他們的不同嗎?訂制的話,他們有幾個有那個經濟能力??!
據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我國有8000萬的殘障人士,光北京就有100萬,這么龐大的一個人群,難道就注定都只能滿足于解決溫飽就好?
2008年9月15日,一場名為“非常美”的服裝發(fā)表會在奧林匹克公園翔云劇場拉開帷幕,向人們展示了殘障人士在服裝的修飾下優(yōu)雅的一面,也讓人們注意到殘障人士對美的訴求。
美是信心來源
“每個人都有對美和時尚的追求,我說的每個人包括殘障人士,只是大多數(shù)人都忽視了這點?!?/p>
郭瑞萍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材料與針織服裝教研室研究員,“非常美”服裝設計總監(jiān),在她看來,通過得體的服裝修飾,可以提升每個人的自信心和氣質。
記者:我問過很多健全人,好像在很多人的眼里,專門為殘障人士設計服裝是一件很多余的事情。
郭瑞萍:是的,你說的這點我也知道。我想那只是因為在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中接觸不到殘障人士,如果他們注意到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殘障人士和我們一樣也有對時尚和美的強烈追求,而這些,給健全人設計的服裝是沒有辦法滿足的。我們必須承認身體上的不同,從視覺上就會出現(xiàn)“不和諧”的影響,我們要做的是將這種影響盡可能地降到最低。
記者:在設計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之前沒有想到的困難?
郭瑞萍:困難當然有,不過做這個項目之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調研,而且我們主要是針對幾個參與表演的模特量身制作的服裝,目前來看,效果不錯。
記者:設計服裝的要點在什么地方?
郭瑞萍:功能性和修飾作用是我們主要注意的地方。舉例來說,肢體殘障人士通常存在左右不對稱、上下比例不協(xié)調等體型缺陷,設計的時候,我們就運用色塊分割、超大翻領、夸張肩部、精致裝飾、褶皺、拼接和補綴等細節(jié)設計和手法塑造服裝的外形,將視覺焦點集中于服裝的廓型和細節(jié)上,從而忽視人體本身的特征,用以掩蓋和修飾身體缺陷。
記者:在功能性上又有些什么樣的考慮呢?
郭瑞萍:我們這次的服裝設計主要針對的是肢殘人士,由于身體情況和運動方式的特點,他們多數(shù)時間是依靠器具來輔助行動的,其服裝的一些部位很容易出現(xiàn)磨損的情況,因此,要提高服裝特定部位的耐磨性。例如,在針織服裝易磨損的肘部、腋下等部位加上經編網布,既柔軟又耐磨;使用針織面料制作西服,可以減少服裝由于拄拐而產生的變形。此外,我們還從容易穿脫、坐立差距調整和保護身體幾個方面入手,加強服裝的功能性。
記者:那注意過展示服裝時模特和觀眾的反應嗎?
郭瑞萍:當然,他們的表現(xiàn)讓我驚訝。本來的擔心都顯得好笑,尤其是在服裝秀當天,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觀眾的反響很熱烈,你知道,他們大多也是殘障人士,本來都對我們的工作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這些在肯定了我們工作的同時,也堅定了我們把這項工作堅持下去的決心。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認同
“我們不可能期待全部的人都有這種想法,只要有1/10,或者1/100的人認同,就能讓我們把這件事做下去?!?/p>
趙欲曉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工程教研室研究員、“非常美” 項目執(zhí)行,參與了整個項目的全部前期調研。
記者:剛開始接觸他們的時候沒有遇到不理解嗎?
趙欲曉:當然是有的,當時的情景我記憶猶新,很多人面對我們的時候眼神里都是戒備和回避,開始的時候自然是讓我們有點沮喪的。不過很快我們就發(fā)現(xiàn),其實更多的人是坦誠而直率的。
記者:你們的模特也是從他們中間挑選的嗎?
趙欲曉:是啊。一開始的時候還怕他們會不愿意,其實真的是我們多慮了。在與他們接觸時,他們就很明確地表示對這種為他們量身訂做的服裝的期待,過程中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實每一次要聚齊排練,對他們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他們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和忍耐,最后的結果很完美。
記者:如果要量身訂做的話,服裝的價格也必然不便宜吧?
趙欲曉:雖然目前沒有統(tǒng)計,不過我得承認是這樣的。對殘障人士來說,他們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要工廠化生產也是很不現(xiàn)實的事情。
記者:那也就意味著更多的人是接觸不到的,那你們的行為不也得不到多數(shù)人的認同嗎?
趙欲曉:從成衣的角度上來說是這樣的。不過我們有一個設想,就是設計出更方便、功能更多的內衣系列,這個系列是可以大規(guī)模生產的,而且我們的設想是希望以后這類的服裝可以由福利廠生產,這樣也能增加一部分殘障人士的收入。而且從功能上來說,也可以開發(fā)相關的老年內衣系列。
記者:是不是原料上有更多需要考慮的地方?
趙欲曉:是的,在原料功能性上我們也進行了研究,我們使用的面料主要是四種:吸濕排汗面料、抗油拒水面料、摩維天然黃麻纖維面料和銀離子抗菌面料。其實,從服裝發(fā)展的方向來看,未來更多的是原料上的創(chuàng)新,畢竟從款式上已經沒有什么可突破的地方了。
是關懷也是責任
“這說到底就是一件公益事業(yè),只有更多的社會團體參與進來并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才能做大做好。”
潘波 北京服裝學院科技處處長,一直致力于對外聯(lián)絡。
記者:是什么原因讓你們想到要做這樣的一個項目?
潘波:因為2008年是奧運年,殘奧會也在北京舉行。從去年開始我們就一直想著是不是應該做點什么,剛好有同事在香港交流學習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邊有這樣的項目,而國內根本就沒有,覺得這塊空白必須填上,我們國家有8000萬的殘疾人口,滿足他們的需要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方面。從2007年開始,我們就著手進行這個項目的前期調查研究,到了今年,能在翔云劇場進行展演并取得成功,可以說是很多人的辛苦換來的。
記者:可是這個項目光憑一個學校是沒有辦法完成的。
潘波:是的,幸運的是,在這之前我們和首都科技集團就有過很愉快的合作,當我們與之談起這個項目的設想的時候,他們也非常感興趣,并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同時,通過他們,北京市科委也對這個項目的后繼發(fā)展表示了興趣和支持。我想,就像我們一樣,隨著了解殘疾人世界的人的增加,一定有更多的人會加入我們的行列。殘障人士的堅強和自信讓你沒有辦法不動容,然后想自己必須做點什么。
記者:說實話,我并不覺得這個項目有贏利點存在,也就是說你們面對的始終是小眾群體,未來的發(fā)展在什么地方呢?
潘波:首先,我們做這個項目就沒有想過將來有可能投入市場運作。我們想的是能滿足一部分有需要的人的需求,也期待這部分人能帶動更多的人發(fā)現(xiàn)自身對美的追求。一個和諧的社會里,大部分殘障人士不應該將社會正常交往拒之于門外,那么他們就會有對時尚和美的需求。我們希望自己是“星星之火”。其次,說到底,這樣的活動或者項目本身就應該作為公益事業(yè)來運作,從這個層面來說,最適合我們學校來做了。我們現(xiàn)在正在努力爭取更多部門的支持。
記者:對于未來有什么期許?
潘波:現(xiàn)在我們已經成立了康健服裝研究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我們工作的基礎。我喜歡這個事業(yè),我不能說我們將要把這個事業(yè)做到多么大,只是希望能做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能永遠地做下去。
北京科技協(xié)作中心
(首都科技集團)
北京科技協(xié)作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一個有200多家理事會成員單位的科技聯(lián)合體。理事單位以國家級科研院所、全國著名高等學府為主,擁有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0多位;國家級數(shù)據庫10余個。
北京科技協(xié)作中心的宗旨是發(fā)揮首都科技優(yōu)勢,促進科技成果產業(yè)化,推動首都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實施“立足北京,建好基地;面向全國,輻射聯(lián)合;發(fā)揮優(yōu)勢,開拓外向”的發(fā)展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