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散文詩》刊2002年9期上讀到皇泯的《原》,并有機會聽他自己談這章散文詩的真實背景,便引起我很大感動。他的弟弟,詩人和民族文化學研究者馮春發(fā)于19s5年離開湘中的資水河畔,沿著古老而神秘的烏江徒步作尋根探源性的艱辛考察,不幸在游水時失蹤。詩人懷著失弟的悲痛寫的這章散文詩,讀后印象是跨越了手足情深的低沉,而有舉重若輕的飄逸與深邃。當時便想,這是一種藝術上的飚升,來之不易。出乎我意外的是,他并未滿足于此,還有更卓越的創(chuàng)造。以同一題材寫了帶有史詩性色彩的長篇巨制《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如果說《原》尚停留于抒情小唱的音樂,《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便進入交響樂章的厚重與宏闊,似應引起散文詩界更大的關注和研究了。
中國詩歌以抒情短詩見長,敘事詩較缺,史詩尤少。散文詩歷史短,從開始到現(xiàn)在,基本上都守著“短小精煉、抒情美文”的格局在發(fā)展。近幾年似漸有突破,出現(xiàn)了彭燕郊的《混沌初開》、劉再復的《尋找的悲歌》等長篇散文詩章?;抒摹镀咧坏芽锥创┑囊恢Ц琛窡o論從題材和風格上,均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嘗試,作為向史詩性深度的跨進,從淺唱低吟的輕巧走向博大精深的開拓,我以為是一個頗堪注目的成果,
全詩以《港灣》《尋源》《纖痕》《林濤》《血?!贰陡菜贰端{》七章組合,并非“報告體”式的報道過程,而是以濃郁抒情的深沉進行詩化的敘事,將出發(fā)、遠航、穿越林海、溶入民俗,直至悲壯沉淪的全過程,似斷實連,跳躍性的結構組合起來,無刻板枯燥支離破碎的弊端,而有渾然一體和諧完整的畫面推移、意境轉換、樂感充沛的震撼性效果。這一成就不僅是皇泯自己的財富,而且值得散文詩界共同珍視。
有的人寫敘事性詩歌??嘤谶~不過枯燥敘述干巴羅列的門坎。囿于事實真相,為原始情節(jié)牽著鼻子走,“報告體”散文詩便是這樣的角色,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會以抒情手法敘事,不懂得對任何素材均可以且必須善于詩化這一重要的秘訣。皇抿這部長詩在藝術上的成功恐主要得力于此,包括意象的出色創(chuàng)新,感覺、印象的色彩渲染,想象力的充分發(fā)揮,以及語言色調之豐滿和樂感的充盈,諸多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技巧的靈活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等等。
譬如,《尋源》一章,將主人公循江遠游的個人行為,提升到生命意識的追本尋源,和文化尋根這樣的高度,是長詩的基本定位和取向視野不落于平庸低谷的一個重要決策。請看:
世上有多少條水路呢?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源。
無窮盡地循環(huán),有無窮盡地棵求和尋覓。因而很多人不再尋源。
情愿溺死于自己的腳印,成為一具沒有知覺的木乃伊,千年萬年,如酒漫的人參。
這是對渾渾噩噩眾生的精神麻木狀態(tài)的揭示,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它有力地反襯、墊高了主人公,尋源之舉的詩美高度:
你忽如一只水鳥,掠過生活。羽翼扇起動蕩不安。
給陽光和月光及目光——一片片。破碎的夢屑。
飄飛的靈氣,在空中,逝如一線長長妁弧。
《纖痕》一章中,有這樣的意象:
帆,是云彩。
云彩,是帆。
你踮起腳尖,是一根桅桿。
如此輕松的筆觸,將人物的形象出神入化地提到了詩的極境。同樣,“抽煙”的“絲絲縷縷”,“盤旋在纖夫的疲憊里”,引伸出“不知疲憊的夢幻”,都是處理意象高度精巧的范例,何況這“煙”的飄引,恰與“纖痕”之纖這一全章的主意象有一種隱喻性的切合,其意味更見深遠。至于——
翻閱你的日記,全篇都是斜體字。這便是拉纖的姿勢嗎?
展讀你的速寫,所有的線條都是流動的。這便是波動的水草嗎?
像是隨手拈來,其實頗具匠心。諸如此類的語言珠璣,幾乎俯拾即是,難以一一列舉了?;抒恼Z言格調屬于陽剛美一類,鏗鏘而又靈動,具有力度美和金屬般震萌的氣質,節(jié)奏明快,剛健清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全詩,貫串著一種悲壯美的高貴情操,完全超越了個人感情悲戚的局限,達到了人類追溯生命本源、文化和歷史根脈的那種堅韌、昂奮,且不無神秘感的圣潔情懷,此乃我稱之為史詩性厚重宏闊境界的一個根據。
你輕輕地說,我走了。
那聲音如魚貫入水中,赤條條地溶入五月的汛期。
誰還敢說,沒有路?
一串漩渦,是一路無法重復的印痕。
一線水花,是一闋擊響山谷的樂音。
你——走——了……
走在自己的節(jié)拍上,生命的進行曲沒有休止符。
這哪里是“覆水”,是沉淪,不,是超越,是升華。不是哀曲低回,而是仙樂高旋。一次生命與“生命力自有磁場”的燃燒,其火光將照耀著后來人的持續(xù)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