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其光, 同其塵”,語出《老子》,現(xiàn)在通常的譯解是,“ 含斂光耀,混同塵世”。我進一步解釋為“共享光榮, 分擔艱難, 同甘共苦”。后來讀了《樂記》中關于“禮”和“樂”的性質、功用的論述,才知道我的理解與《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的本意還是有相當距離。
《樂記》將“ 樂” 歸之于“天”,“禮”歸之于“地”。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音樂是從人心中生出的,是人心感觸事物,引起情感的變化,發(fā)而為聲的。情感的變化是最直觀的,也很便于交流、很容易引起共鳴,又是不可抑制地發(fā)生的。古人對“天”的定義:一是先天,它是發(fā)生的原因,而不是發(fā)展的結果;一是天的功能是“生”,是創(chuàng)造,所謂“天生之,地成之”。“樂”是民間自發(f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故而歸之于“天”。
相對“樂”來說,“禮”是后天的,是對行為規(guī)范的總結,是民間自發(fā)的文化活動,如祭祀、婚慶、治喪、交友、宴賓等活動中禮儀習俗的沉淀、升華,故而歸之于“地”。
這樣定性以后,《樂記》推論說:“故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作樂以應天”,應“天”就是與“天”象征的創(chuàng)造性相應,就是讓民眾心情愉快,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把“樂”的功用看作如“春作夏長”,“仁也”,“仁”就是愛。
“制禮以配地”,配地就是與“地”象征的成果相配,就是讓民眾各得其所,按照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來合作、競爭,群居生活。因此把“禮”的功用看作如“秋斂冬藏”,“義也”,“義”就是“理”,游戲規(guī)則不是誰的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按照邏輯規(guī)則來形成的,可以用邏輯思辨來證實的;也是“利”,按照這樣的游戲規(guī)則來辦事,是可以共贏獲利的;又是“宜”,按照游戲規(guī)則行事,是最適宜的,也就是內耗最小,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因而,“禮”是文明成果,是對以前行事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提高。
“ 樂” 的最主要的功用就是“和”?!昂汀钡母拍罹褪菑囊魳分衼淼??!昂汀钡墓抛帧褒槨?,由“龠”與“禾”兩部分構成。“禾”是聲符,表音;“龠”是義符,表義?!百摺笔巧瞎啪陀械臉菲?,有說就是排簫的前身,“龠”演奏時可以多管同時發(fā)聲,構成和弦音,這是中國古人對“和”的最初的形象直觀?!昂汀?,就是不同個性融合成內容豐富的整體存在。所以,古人說:“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昂椭C”一詞就出典于此。從“和諧”的定義可以看到,“和”不是一般的“同”,只要達成一致就可以了。“和”是一種高級的同,一種充滿活力的同。它不是為了維護個體的統(tǒng)一性而要壓抑個性,相反,卻要發(fā)揚個性;不是要消滅整體內部的差別,相反,卻要維護整體內部的豐富性。所以要這樣,就是為了使整體富有活力,故說:“大樂與天地同和”。
而“ 禮” 的最主要的就是“節(jié)”,就是有所約束??鬃诱f,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故而說“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
孔子思想其實是深受老子思想影響的,從孔子的“禮樂觀”,來反觀“和其光,同其塵”,就可以知道,“光”是“天”的構成要素,也可以看成“天”的代稱;“塵”是“地”的構成要素,也可以看成“地”的代稱。所以,“和其光”就是“和其天(性)”,“同其塵”就是“同其地(情)”?!昂推涔狻?,就是在發(fā)展方面、在創(chuàng)造性方面,要“和”,要在發(fā)揚個性,維護多樣性、豐富性的基礎上積極融和;“同其塵”,就是在保持相對穩(wěn)定方面、在基本原則方面,要“同”,要一律平等、一樣嚴格地遵守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