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
1用博來霉素治療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
對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至今還沒有非常滿意的治療方法。本文作者意在查明用博來霉素治療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選擇50例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患者,將博來霉素用表淺刺入法引入瘢痕組織內。每15天一次,共3次,兩個月后,進行第四次治療。結果:在完成治療后的2個月,查明病情的變化。按以下分組進行效果評價:A組,有效組,瘢痕完全變平(退化100%);B組,明顯變平組(退化7%~99%);C組,適度變平組(50%~74%退化);D組,較少變平組(退化少于50%)。隨診18個月,博來霉素治療50例的效果:瘢痕完全消退者22例(44%),明顯變平者11例(22%),較少變平7例(14%),僅有10例(20%)未變平,屬無效者。副作用:出現(xiàn)瘙癢40例(88.8%),復發(fā)7例。結論:博來霉素用來治療病理性瘢痕,由于容易獲得、價錢便宜,有較高的有效率,而且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較低。因此,可以作為治療病理性瘢痕的一線療法。[J Cosmet Dermatol,2008,7:43-49]
2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的耗氧狀況
雖然推測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氧的消耗異常代謝狀況可能存在,但至今有關病理性瘢痕耗氧的定量研究還缺乏資料。本文作者用Clark氧電子儀對活體標本進行檢測。在小鼠傷口愈合模型上發(fā)現(xiàn):非成熟的修復組織比成熟組織的氧耗量高。在新鮮的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組織標本中測知,其氧的消耗量也高于成熟的病理性瘢痕組織。同時發(fā)現(xiàn),在病理性瘢痕組織中,氧的彌散力度不充分。認為氧代謝異常與病理性瘢痕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
[Ann Plast Surg, 2008,60:194-197]
3乳房切除后假體重建乳房后乳腺癌復發(fā)的發(fā)生率、診斷及治療
本文目的是研究有浸潤性乳腺癌的患者在接受乳房切除后,用假體進行乳房重建,局部乳腺癌復發(fā)的發(fā)生率、診斷及治療的情況。選擇相匹配的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象應是患有浸潤性乳腺癌、并有2年以上隨診者,或者是原發(fā)癌在兩年內復發(fā)者。結果:618例在1995~1999年接受乳房切除的乳腺癌患者,309例接受即時性、組織擴張性置入假體乳房重建術;對應的309例女性僅行乳房切除,年齡相差5歲左右。乳腺癌為I、II 或III期者。乳房重建組,局部復發(fā)率為6.8%,而單行切除者為8.1%。乳房重建組平均查明復發(fā)時間為2.3年(0.1~7.2年);而未行乳房重建者為1.9年(0.1~8.8年)。永久性置入假體有1例因感染而取出,另2例是患者要求被取出。討論:關于乳腺癌患者在切除病變后立即行假體隆乳,涉及的問題主要有:是否會增加乳腺癌的復發(fā)率,是否會影響對乳腺癌復發(fā)的診斷,以及在治療復發(fā)乳腺癌時假體是繼續(xù)保留還是必需移除等。關于切乳后用假體重建乳房,局部乳腺癌復發(fā)率的報道為1%~24%,這么大跨度的差異是由于觀察資料的條件各不相同,關鍵是缺乏嚴格的對比研究。Murphy等2003年報道1988~1997年有原發(fā)性乳腺癌行乳房切除者的資料,158例乳腺癌切除后立即行乳房重建,與切乳后延遲性乳房重建者及1 262例切乳后未行重建者進行對比,乳房重建包括假體或自體組織兩種方式。結果:三個組的乳腺癌復發(fā)率都低于1%。可惜這個數(shù)據未將術后第二年乳腺癌復發(fā)的高峰期包括在內,而且,資料的可對比性不強。例如,術后未行再造者,都比再造組的年齡大;未行重建者乳腺癌的分期都比再造者重。因此,這個復發(fā)率的值缺乏代表性。而本文所得結果,由于有良好的對比性,因而可信度大。
關于置入假體后對復發(fā)性乳腺癌的發(fā)現(xiàn)問題,2004年Chagpar等報道,回顧性研究155例乳房切除后復發(fā)乳腺癌患者資料,其中僅有8例施行過立即假體重建,16例行自體組織重建乳房術。經統(tǒng)計學分析,在查明復發(fā)病灶的時機上,重建組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這個結果與本文的結論是相一致的。關于在處理復發(fā)性乳腺癌時假體是否保留,曾有主張將假體移除的資料。Knottenbelt(2004)對13例類似患者在治療復發(fā)乳腺癌時,12例的假體被取出。但是本文資料證實,大多數(shù)患者沒有必要將假體取出。結論:上述資料表明,乳腺癌患者在切除乳房后,進行假體重建者與未進行假體重建者,兩者局部復發(fā)率沒有差異。假體放入,并未顯示有增加乳腺癌復發(fā)的趨勢。對大多數(shù)患者來說,在處理局部復發(fā)乳腺癌時,沒有必要將假體移除。
[PRS,McCarthy 2008,121:381-388]
4高張氧對鱗狀細胞癌的生長及對腫瘤內低氧狀態(tài)的影響
無對照性研究資料報道,鱗狀細胞癌組織經高張氧處理后,可產生促進癌癥生長的結果。然而,本文作者研究結果卻得出不同的結論。研究方法:對鱗狀細胞癌細胞每天接受高張氧的處理。結果:體外實驗與對照組相比,未發(fā)現(xiàn)兩組癌細胞的增殖有任何差異。同樣,活體研究發(fā)現(xiàn),活體細胞的DNA合成免疫染色未能證實高張氧促癌細胞增殖的現(xiàn)象。植入活體的癌組織,也并沒有發(fā)現(xiàn)高張氧有促使腫瘤的體積或團塊增大的表現(xiàn)。高張氧可以使腫瘤組織內的缺氧狀態(tài)減輕,但血漿中的VEGF水平及血管長入的情況,與對照組沒有差異。結論:盡管高張氧可以使鱗狀細胞癌的缺氧狀態(tài)減輕,但未發(fā)現(xiàn)它有促進癌細胞生長或增殖的效應、或者有促進血管增生的現(xiàn)象。[Ann Plast Surg,2008,60:81-88]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薈元 摘譯]
5帶血管的耳前旋轉瓣在鼻缺損重建中的應用
背景:混合耳軟骨皮膚移植是重建鼻翼缺損比較好的方法,它在顏色、性質及外形上都可以與鼻組織很好地匹配,從而達到很好療效。但該移植物由于缺乏血供而使轉移瓣大小受到限制。作者綜述了其應用游離血管化耳前旋轉瓣重建大范圍鼻全層缺損的經驗。方法:血管化耳前旋轉瓣的血供主要依靠顳淺血管,根據鼻缺損大小獲取相應的耳輪腳、旋轉邊緣、耳前皮膚、顳筋膜及顳骨。另外設計耳后瓣修復供區(qū),對63例臨床病例作了回顧性研究。結果:2001年~2006年,63例鼻全層缺損患者均接受了該技術。其中36例為單側鼻翼缺損,20例為鼻翼和側壁缺損,3例鼻尖和鼻小柱缺損,1例鼻下三分之一整個缺損,另3例為較大的鼻上頜骨聯(lián)合缺損。大多數(shù)病例應用了旋股外側血管橫支作為移植物的中間血管,63例皮瓣中成活61例(成功率97%),且多數(shù)患者對功能和美觀的修復效果都比較滿意。結論:游離血管化耳前旋轉瓣可被視為重建鼻缺損的可靠方法,且臨床應用比較廣泛。[Plast Reconstr Surg,2008,121(5):1589-1597]
6上部帶蒂的耳后島狀瓣重建耳顳部的解剖學研究及52例患者的臨床體會
背景:作者依據先前關于耳郭后動脈(SAA)的解剖學研究和52例患者的臨床體會,提出應用上部帶蒂的耳后島狀瓣(SP-RIF)來修復重建耳上半部缺損和顳區(qū)或淺表螺旋狀缺損。方法:在13例新鮮尸體上自頸動脈注射有色膠乳后解剖耳顳區(qū)以研究SAA,而SP-RIF的研究則基于52例腫瘤切除后的臨床病例。其中51例是耳上半部缺損,1例為顳區(qū)缺損。結果:SAA 起自于顳淺動脈(44%)或其頂支(56%),而其長度、口徑及走形也均予以評估。至于重建病例,美觀效果均比較滿意,未出現(xiàn)較大并發(fā)癥,且無供區(qū)后遺證。結論:對無邊緣喪失的耳上半部缺損,SP-RIF可作為修復重建的首選方法,同時因其可旋轉弧度較大,亦可被用以修復淺表螺旋狀邊緣缺損,并選擇性的應用于顳區(qū)缺損。
[Ann Plast Surg,2008,60(6):652-657]
7雙平面顳部提升術與單平面切割術治療額下垂的比較研究
背景:傳統(tǒng)的單平面切割術限制了顳區(qū)可提升量,現(xiàn)提出一種雙平面顳部提升技術(BTL),即包括顳區(qū)淺表肌腱膜系統(tǒng)(SMAS)深部和淺表的雙平面切割。該研究旨在比較單平面和雙平面切割術各自可完成的顳部切割量。方法:共37例患者接受了雙平面顳部提升術,即在顳深筋膜前層進行深部切割,將皮瓣向上外側向牽引,測量皮膚在切口邊緣重疊的量。在前切口至顳部發(fā)際的皮膚下解剖分離SMAS瓣,向上外側懸吊并固定于顳深筋膜上,再將皮瓣向上外側方向牽引,并測量和比較皮膚重疊量。結果:應用傳統(tǒng)切割術者顳部皮膚切除量平均為15.1mm(范圍7~24mm),而雙平面切割術平均為21.8mm(范圍14~30mm)。雙平面技術相對于單純皮膚方法者提升量增加了48%,無1病例出現(xiàn)創(chuàng)口裂開、壞死或過矯正。結論:應用BTL技術自真皮上和顳深筋膜分離創(chuàng)建的顳部SMAS瓣,較單平面切割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顳部皮瓣懸吊及較大的顳部提升。深層吸收可緩解提升所致的緊張,實現(xiàn)無張力皮膚縫合,從而降低了瘢痕形成、頭發(fā)丟失及發(fā)生壞死的可能性。顳部皮瓣增加的活動度及更高的懸吊量可以提供更多的皮膚切除,從而提供更好的側方額高度。
[Aesthetic Plast Surg,2008,32(3):517-522]
8顳淺動靜脈作為面部和頭皮顯微外科重建的受者血管的研究
背景:應用游離皮瓣移植修復重建面上三分之二和頭皮的缺損比較普遍,但顳淺動靜脈在顯微外科中未予以重視,也幾乎沒有關于其作為受者血管的描述。該研究旨在確定顳淺動靜脈應用于頭皮和面部重建的適應證及療效。方法:回顧性的研究了1996~2003年所有有面上三分之二缺損且均接受了顯微外科重建的患者,共有45例游離皮瓣移植應用顳淺動靜脈作為受者血管。然后對皮瓣成功率及術后病程進行評價。結果:43例患者,共有45個游離皮瓣移植,所有病例均應用了顳淺動脈作為受者血管。其中有3例患者顳淺靜脈不適合作受者血管,而必須用一頸部靜脈。隨訪時間平均4年,皮瓣成活率為90%,有5例患者因血管損傷而需要再手術,但其中的一位患者皮瓣還是未成活,該例患者后來做了微血管皮瓣移植,并應用同一顳淺動靜脈作為受者血管,最終取得成功。結論:在面部和頭皮缺損重建中顳淺動靜脈的應用是可靠而安全的,可以考慮被用作面上三分之二或頭皮缺損顯微外科重建的主要受者血管。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20(7):1879-1884]
9耳郭作為神經與血管單元在人類移植中的解剖和技術研究
背景:取自尸體的耳移植如果解決了免疫反應問題,對疑難耳重建將是一個可靠的選擇。作者報道了單純用于面部修復的耳郭的神經血管解剖結構及獲取的技術詳情。方法:研究共涉及9個耳郭,5個在乳膠灌注尸體的頭部,而4個在新鮮尸體頭部。新鮮頭顱者在放大鏡下觀察頸部和耳區(qū)的解剖結構及耳郭的顯微解剖結構。暴露動脈網并測量血管的大小、長度及直徑,記錄供應整個耳郭血供的血管分支數(shù)量。對于新鮮尸體頭部,自(n=2)耳后或顳淺動脈(n=2)注射亞甲蘭染料來評估每個動脈系統(tǒng)的供應范圍。結果:顳淺動脈注射者除了對耳屏外,耳郭前后區(qū)的上三分之二及所有的前部軟骨隆突均被均勻染色,而自耳后動脈注射者,小葉、耳后皮膚及凹陷的耳郭軟骨區(qū)包括耳甲腔、耳舟及三角窩均被染色。即顳淺動脈和耳后動脈若單獨作為蒂血管都不能為整個耳郭提供足夠的血供,而耳移植還需包括耳顳神經和耳部大的神經已保證感覺功能,并帶有顳頂頭皮以滿足重建要求。結論:當有顳淺動脈和耳后動脈共同供血時,耳移植可行性將得以提高。而頸外靜脈和頸外靜脈可以被用來作耳移植的蒂血管。[Plast Reconstr Surg,2007,120(6):1540-1545]
10股前外側脂筋膜或真皮脂穿支皮瓣修復面部外形畸形
本研究旨在描述應用股前外側(ALT)脂筋膜穿支蒂皮瓣標準兩階段修復面部外形畸形。8例患者(男2例,女6例),均有不同原因(硬皮征3例,面部單側萎縮綜合征3例,創(chuàng)傷1例,腫瘤1例)造成的面部畸形,均經耳前切口來糾正軟組織的肥大。自ALT獲得真皮脂肪(2個)或脂筋膜(6個)穿支蒂皮瓣,穿支蒂僅帶有一小片筋膜和極小肌袖,所有皮瓣均吻合于顳部淺表血管。為了優(yōu)化初期效果,在6個月后切除了多余組織并平整了小的外形不規(guī)則。所有皮瓣愈合良好,并未因血管細小而出現(xiàn)任何問題。因缺損部位鄰近顳部血管,穿支蒂的長度很充足。面部外形將會在皮瓣愈合后的第二次整形時得到進一步的改進,這使得所有病例幾乎均達到面部長期的完全對稱。該研究表明ALT是一可靠的供體部位,可以為面部畸形的正常體重患者提供足夠的、良好血管化的脂肪組織,而穿支蒂吻合于顳淺血管者不需要在頜下做切口,耳前切口可以提供很好的術野。
[J Reconstr Microsurg,2007,23(8):497-503]
[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 王正輝 屠軍波摘譯]
皮膚美容
1花斑癬素對人類紫外防護作用的定量測定
花斑癬素(Pityriacitrin,PIT)是馬拉色菌產生的一種吲哚生物堿,也是一種紫外線吸收劑,它可能是引起花斑癬患者出現(xiàn)色素減退性白斑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體內外的檢測方法對PIT的紫外線防護作用進行了評價。體外試驗PIT及其基質分光光度計測定波長為290~400 nm,其UV穿透性及日光防護指數(shù)(SPF)在不同的基質中進行測定;在體試驗則采用比色法對紫外線照射后健康志愿者PIT霜防護及非防護部位皮膚的紅斑及色素進行測定。體外檢測UVB和UVA的穿透性均隨PIT的濃度升高而減弱,但濃度為1.25、2.5和 5%的PIT霜僅使SPFs 相應輕度升高為1.4、1.5和 1.7,對5%PIT霜進行在體試驗的結果與體外測試一致。結果表明,PIT僅有較弱的紫外線防護作用,在花斑癬日曬后出現(xiàn)色素減退性白斑的過程中可能也僅是一種次要的輔助因素。[Arch Dermatol Res,2007,299(10):517-520]
2防曬產品抗水性的體外評價方法
目前,防曬產品不僅強調其防曬指數(shù)(SPF)/UVA防護指數(shù)(PFA),其在特殊條件下的功效如防水、防塵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體對防曬產品防水能力進行測試常費時費錢,建立可靠的體外檢測體系成為一種更優(yōu)的選擇,本研究就是這樣一種嘗試。防曬產品的抗水性在體外表現(xiàn)為采用水浸洗后其SPF值的變化。為了使體外檢測結果能與在體試驗的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系統(tǒng)的水浸裝置和水流均確定了其起始基數(shù),附著層、形成水流的螺旋漿轉速(r.p.m.)、浸水時間作為控制因素。考慮到強度、實驗物質的分離和附著性,試驗選擇聚甲基丙烯酸甲脂作附著層。實驗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很好地模擬在體的檢測結果,研究通過調整相關調控參數(shù)與在體試驗的抗水性結果進行了對比,采用MiniTab 統(tǒng)計數(shù)據包對調控因素浸水時間和轉速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轉速為150 r.p.m.、浸水時間為60 min是最佳的體外試驗條件,這個體外試驗系統(tǒng)的可重復性也在隨后的驗證試驗中得到了很好的證實。結果表明,該研究通過選擇合適的附著層物質制備的體外防曬產品抗水性檢測系統(tǒng),其檢測結果能夠很好地與在體試驗的結果相吻合且具有更好的時間和金錢效率。
[Skin Res Technol,2008,14(2):187-191]
[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皮膚科 劉仲榮 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