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6版?zhèn)鶆罩亟M準則重新啟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2001版準則進行了修訂。本文對比了新準則和舊準則的差異,剖析了此次修訂準則的原因。
【關鍵詞】 債務重組;公允價值;企業(yè)會計準則
我國2006年2月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以下簡稱“新準則”),對2001年修訂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債務重組》(以下簡稱“舊準則”)進行了再次修訂。新準則廣泛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不僅改變了債務重組的定義,而且改變了債務重組損益確認的條件,對企業(yè)會計實務中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將產生重要影響。
一、新準則與舊準則的形式差別
?。ㄒ唬┙缍ǖ氖马椃秶煌?br/> 新準則對債務重組的定義為:“債務重組,是指在債務人發(fā)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xié)議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讓步的事項。”
在經營生活中會發(fā)生各種原因的債權人與債務人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這些債務條件包括:債務的本金、利率、付息時間、本金償還時間以及債務償還的方式等等。修改債務條件,有時債權人作出了讓步,如以低于債務金額的資產償還債務;有時債權人未做出讓步,如以高出債務金額的非現金資產償還債務或者債務展期但利率提高。新準則只將那些債權人做出讓步的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界定為“債務重組”,與舊準則將所有債權人與債務人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界定為“債務重組”相比,事項范圍明顯縮小。
?。ǘ┯嬃炕A不同,損益確認的標準不同
新準則將舊準則中債務人用來抵債的非現金資產和權益性證券以賬面價值計量改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將舊準則中重組債務以賬面價值計量改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從而承認債務重組過程中的債務重組損益和資產轉讓損益。新準則中關于重組債務的公允價值的表述,雖然僅出現在與修改其他債務條件有關的第七條和第十二條中,但是根據“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和債務清償的金額”這一定義,就債權債務雙方而言,無論采用何種重組方式,重組債務都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以現金還債時,債務的公允價值是現金金額;以非現金資產還債時,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是債務的公允價值;以發(fā)行權益性證券還債時,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是債務的公允價值;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時,重組后債務以資本市場利率作為折現率折成的現值就是債務的公允價值。下面筆者分析新舊準則下債務人和債權人的損益確認情況。
1.債務人的損益
在新準則下,債務人在債務重組中會產生債務重組收益,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產生資產轉讓損益。就債務人而言,無論采用何種重組方式,重組債務的公允價值都必然小于賬面價值(否則債權人就未作出讓步),兩者差額是債務人的債務重組收益,按照新準則規(guī)定此收益計入債務人利潤表。在新準則下債務人以非貨幣性資產清償債務時會產生資產轉讓損益。當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還債時,可以看作債務人經過了出售和清償兩個環(huán)節(jié):出售環(huán)節(jié)中將非現金資產以公允價值出售給債權人取得現金,清償環(huán)節(jié)中以取得的現金向債權人還債。在出售環(huán)節(jié)中,債務人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若與賬面價值不同,會形成資產的轉讓損益: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形成轉讓收益;否則形成轉讓損失。雖然債務人發(fā)行權益性證券清償債務也可以看成“發(fā)行權益性證券并以其公允價值取得現金”和“以現金清償債務”兩個環(huán)節(jié),但是由于發(fā)行權益性證券不會像資產出售那樣形成損益,這種債務重組方式不會形成債務人的資產轉讓損益。
在舊準則下,債務人的債務、非現金資產以及權益性證券均以賬面價值計量,不會產生資產轉讓損益;債務重組有可能產生收益,也有可能產生損失。
2.債權人的損益
在新準則下,由于無論采用哪種重組方式,重組債權的公允價值都必然小于債權的賬面余額,債權人在債務重組中一定會產生債務重組損失。不過,如果重組債權已經計提了減值準備,導致重組債權的公允價值大于債權的賬面價值(債權的賬面余額扣除減值準備后的凈額),就會產生債務重組收益。但這并不表明債權人未對債務人作出讓步,只是表明債權人先前過多地計提了減值準備。在新準則下,債權人如果以非現金資產或者權益性證券獲得清償,則這些資產如同債權人以現金求償后又用現金買回的一樣,以公允價值入賬。
舊準則中債權人的重組債權以賬面價值計量,除非以低于債權金額的現金求償或者修改其他債權條件后債權的到期值低于債權的賬面價值,債權人不會產生債務重組損失;債權人如果以非現金資產或者權益性證券獲得清償,這些資產的入賬價值就是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
(三)債務重組方式不同
從準則的文字表述看,新準則規(guī)定債務重組有四種方式,舊準則規(guī)定有五種。然而新準則規(guī)定的第一種方式“以資產清償債務”實質上涵蓋了舊準則的第一、二兩種方式,新準則所規(guī)定的債務重組方式與舊準則相比沒有本質變化。
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新舊債務重組準則的本質差別
公允價值是在企業(yè)并購風起云涌和金融工具層出不窮的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計量屬性,廣泛應用于金融工具、企業(yè)購并、投資性房地產、農業(yè)、非貨幣性交易等事項的會計處理,具體運用于以上事項中資產的處置和債務的清償環(huán)節(jié)。公允價值不僅是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屬性,同時也是收益和損失的計量屬性。因為取得資產和形成負債時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的,處置資產和清償債務時以公允價值計量,就會與賬面上的歷史成本金額產生差額。這一差額是在企業(yè)資產的持有期和債務的存續(xù)期內形成的,與企業(yè)的經營活動有關,因而會影響企業(yè)的利潤。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具有諸多優(yōu)點,比如能合理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從而提高企業(yè)財務信息的相關性;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yè)的收益,更有效地實現收入與費用的配比;能對某些無法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的事項予以計量;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有利于企業(yè)實物資本的保全等等。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重要程度與歷史成本并駕齊驅。
我國1998年第一次頒布的《債務重組》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一致,規(guī)定處置資產或清償債務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但是準則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問題,在證券市場上體現得尤其明顯。由于我國證券市場非常關注利潤表,上市公司是否具備配股資格、是否被ST或PT等都與利潤有關,有關利益方想方設法在利潤表上做文章。而我國市場經濟又不成熟,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不能完全實現價值發(fā)現功能,這就為上市公司和其關聯方通過人為確定公允價值轉移利潤提供了合法途徑,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因而受到嚴重影響。為了堵住上市公司利潤轉移的渠道,2001年初,財政部只好對債務重組準則進行了修訂(基于同樣原因同時還修訂了投資準則和非貨幣性資產準則),放棄了公允價值,規(guī)定處置資產或清償債務時必須以賬面價值為基礎。因為沒有公允價值作為參照系,就無從判斷債權人是否作出讓步,2001年版的債務重組準則不考慮債權人是否作出讓步,將凡是修改債務條件的事項統(tǒng)統(tǒng)納入債務重組準則的范圍內。2001年版的準則同時還規(guī)定債務人在債務重組中不可避免獲得的利益,如以低于債務金額的現金償還債務、以賬面價值低于債務金額的非現金資產償還債務等產生的好處,計入資產負債表的“資本公積”項目,以防止企業(yè)操縱利潤。
2006年第二次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是1998年版?zhèn)鶆罩亟M準則的繼續(xù),是公允價值的回歸。這次修訂是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下進行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代表的全球會計準則成為世界主要資本市場的通用準則已是眾望所歸。我國若不采用國際通用規(guī)則,就可能被排斥在世界主流資本市場之外,對吸引國外資本、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非常不利。為此,我國政府在制定準則時盡可能減少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2006年版的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中,無論是初次頒布的準則還是修訂的準則,在很多方面都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一致,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2006版的準則從2007年1月1日開始在上市公司中實施。與六年前相比,中國的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公司的治理結構和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都有很大發(fā)展,公允價值的使用環(huán)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只要利潤操縱的收益大于成本,操縱利潤就不可避免。新準則的實施、公允價值的再次使用將會產生哪些新問題,我們拭目以待。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艷春,喬艷霞.企業(yè)重組中的會計處理[J].中國農業(yè)會計,2007,(03).
[2] 韓冰.淺析新債務重組準則的變化及建議[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07,(01).
[3] 王鵬.公允價值的回歸——淺析新企業(yè)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重新應用[J].時代金融,2007,(02).
[4] 向紅梅,彭鈺. 新債務重組準則引發(fā)的思考[J].商業(yè)會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