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有資產是高校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如何監(jiān)管高校國有資產,實現(xiàn)其使用效益最大化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本文就當今高校國有資產顯現(xiàn)財務效應性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高等學校;國有資產監(jiān)管;財務效應性
一、高校國有資產基本情況綜述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高校實行的是國家高度集中的全收全支型管理模式,招生計劃、教育經費都由國家統(tǒng)一安排。這種模式下的高校財務管理相對簡單,屬“報銷型”模式,即“花錢伸手要,結余全上交”。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的資金來源從原來單一依靠國家撥款,發(fā)展成為以當地政府撥款為主,實行學費、科研經費、捐贈款、“三產”收入等多渠道籌資的新格局。高校已不再單純地從事教學和科研,而是涉及到工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等各個領域,進而逐步演變成集各種經濟成分于一體的事業(yè)法人。然而,籌資來源和投資去向的多元化,決定了高校資產結構的復雜化,這既為高校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物質基礎,也給高校的國有資產監(jiān)管帶來相當的困難。諸如資產閑置、重復購置、資產流失等問題。因此,加強高校國有資產監(jiān)管已是當務之急。
隨著高校辦學規(guī)模和辦學層次的不斷擴大,教育經費需求激增,發(fā)展的經費需求與有限教育資源供給和償債壓力的矛盾凸顯。盡管主管部門通過著力推進部門預算,以規(guī)范配制教育資源,提升學校內部教育資源的科學性,但是,受教育體制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教育資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低效率配置和短缺局面。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人們認為高校的國有資產并不產生經濟效應,不少高校沒有真正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如未能按規(guī)定進行資產評估、專利權轉讓、聯(lián)營等,造成資產大量流失。
二、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效應性滯后的連帶問題
?。ㄒ唬└咝匈Y產權益界定問題,是國有資產的流失隱患
高校資產構成、投資的多元化決定了在投資權益上的多元化。高校在興辦“三產”時,沒有明確界定雙方的產權,使資產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也給國有資產的流失埋下了隱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產管理欠規(guī)范,在固定資產的核算中,沒有設立明細賬。如,固定資產的實物只由設備管理人員掌握,缺乏內部控制,而且長時間沒有定期清產核資,造成固定資產賬賬、賬實不一致,極易造成固定資產流失。
2.對庫存材料、庫存物資的會計核算不夠準確,過于簡單。如,沒有設置“庫存物資”會計科目核算庫存的各種物資、按照物資的類別分設明細賬、根據采購入庫憑單逐筆登記、采用實地盤存制,月末結出庫存余額,計算出當期實際物資、材料支出數、建立財產物資清查制、對庫存物資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清查盤點,保證賬實相符等等。
3.資產劃分不明,導致資產歸屬與數量不清。如,有的校區(qū)教工飯廳等項目雖已投入使用多年,沒有及時辦理工程結算、報增固定資產及各個校區(qū)的房產等固定資產,設備未記入固定資產。在日常會計核算523a0c02eed649bd436f8892fedc0e62a244c741743f234aa3b3d9c4efefa3b1中,符合固定資產標準的未按規(guī)定增加固定資產。
?。ǘ﹪匈Y產核算的規(guī)定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對高校固定資產的界定范圍不合理。根據《事業(yè)單位財務規(guī)則》的規(guī)定,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guī)定標準(一般設備500元以上,專用設備800元以上),但耐用時間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也作為固定資產進行核算管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物價水平的提高,價值標準明顯偏低。
2.對高校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折舊一方面反映的是資產自然損耗或經濟發(fā)展的原因而發(fā)生了價值減值;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固定資產投資后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價值補償。不按固定資產原值和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購基金,這種做法的缺陷是折舊數得不到反映。
3.高校按照收付實現(xiàn)制進行會計核算方式存在多種弊端。(1)虛增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始終以原值列示,賬面價值不能準確反映其價值,從而導致虛增凈資產和資產;(2)價值背離,固定資產賬面原值與現(xiàn)實凈值隨時間相差越來越大,折舊得不到反映,折舊不能根據實際(經營)的需要科學地得出應補充的固定資產數。作為保證固定資產更新與維護而提取的修購基金,與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毫無計算關系,所以亦不能作為科學、合理地更新資產的依據。
三、防范高校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ㄒ唬?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有資產流失呈快速遞增態(tài)勢
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出來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產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1.防止決策失誤導致的流失。(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有賴于學校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及廣大師生員工的大力支持。要摒棄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觀念,樹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市場經濟意識,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2)健全管理機構,完善管理制度,明確職能,賦予權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包括:資產來源登記制度,財產保管制度,財產的維修、報損制度,財產出租轉讓制度,資產評估制度,無形資產管理制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制度等等,使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國有資產處于全方位、全過程的控制之下。(3)界定產權關系,核定資產價值,對現(xiàn)有的資產價值進行重新核定。按現(xiàn)行財務慣例,高校的固定資產不提折舊,這使得高校資產賬面價值與實物價值嚴重不符,資產處置隨意性大。因此在核定國有資產的實際價值后,還應按標準計提折舊費用,以保持資產價值的真實性。(4)加強資產評估,控制資產流向。高校的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在創(chuàng)辦“三產”、出租聯(lián)營等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資產轉移行為。這就要求高校對出資的國有資產必須按國家有關規(guī)定進行評估,資產管理機構履行職責,使監(jiān)督管理權、投資和收益權、資產處置權實現(xiàn)對國有資產的全過程管理,促進高校國有資產結構、布局的優(yōu)化,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5)修訂固定資產標準,應從效用、使用期限、單位價值方面來界定固定資產。準則指出為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一年以上,單位價值較高的有形資產,都應按管理范圍納入固定資產,并相應提高其價值標準,有利于提高資產和會計信息質量。
2.建立高校固定資產折舊制度。目前高校的資產購置不完全是國家撥款,包含有自籌資金,創(chuàng)收收入、捐贈轉入等方式。(1)應按資金性質、分期分批計提折舊,對提前報廢的資產不再補提,對超期使用的資產不再續(xù)提;(2)應根據資產耐用性能、年限等情況及磨損程度的不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折舊方法,但一經上級批準確定,不得隨意變更;(3)房屋和建筑物可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確保年限折舊率;(4)專用設備具有更新快、周期短的特點,應采用加速折舊法;(5)一般設備包括各種交通工具,應采用直線折舊。圖書是固定資產較特殊的一種,一般不會貶值,并隨時間推移,有的還會增值,可以不計提折舊,但要定期清理。
(二)從宏觀方面闡述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1.建立科學的、可量度的國有資產責任指標體系,實現(xiàn)利稅等主要內容組成;2.建立一個確定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目標的方法體系;3.建立一個確定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指標體系的規(guī)范化工作程序,在認真進行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確定目標;4.建立一個嚴格、合理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考核及獎懲方法體系,進行嚴格、科學的考核。
(三)從微觀方面闡述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高校財務部門是國有資產的管理部門,對保持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促進其不斷增值負有重要責任。1.建立有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財務指標考核體系,財務指標包括國有資產流失率、增值率、資產利潤率及負債率等;2.建立與完善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體系,應建立產權管理的法律責任制度,加速制定維護國有資產權益的有關法規(guī);3.建立內部產權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對國有資產進行登記、記錄,實行國有資產增加、減少的報批制度,保護國有資產的完整;4.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培訓工作,熟練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看家理財的本領以及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使其不受侵犯。
?。ㄋ模┮鞔_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按照配套文件,充分利用高校的優(yōu)勢,完善學校產權管理、公有房產管理、實驗室管理、儀器設備管理等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國有資產從構建到可行性論證、招標、技術測試、養(yǎng)護、清查、處置、存檔等等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使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發(fā)展軌道;2.以實驗室固定資產管理為重點,對實驗室建設從經費立項、過程管理、質量監(jiān)管到實驗室結構調整與儀器設備布局等環(huán)節(jié),引入項目管理辦法和競爭激勵機制,發(fā)揮各部門技術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3.以信息化帶動現(xiàn)代化,通過教育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逐步解決傳統(tǒng)手工操作方式、管理模式帶來的信息閉塞、監(jiān)控不力和管理效能低下的問題,實現(xiàn)資源開放與資源共享。
(五)創(chuàng)新觀念,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為核心
在新形勢下,高校國有資產監(jiān)管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使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步入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并把辦學成本、辦學效益、資源整合、責權統(tǒng)一、信息資源共享、創(chuàng)新等觀念與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充分結合起來。針對存在缺乏統(tǒng)一協(xié)調、統(tǒng)一調配使用國有資產管理等薄弱環(huán)節(jié),國家對教育國有資產管理提出:要把加強教育國有資產管理、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作為解決供求矛盾、保障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工作的措施,落實到全局性位置,常抓不懈。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東云.從政府責任機制的轉變看新公共管理模式 [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3(6).
[2] 陳婉.也談高校后勤管理與節(jié)約型校園建設[J].教育財會研究,2007(3).
[3] 李林.高校財務管理及其對策選擇[J].事業(yè)會計,2002(5).
[4] 王雍君.政府預算會計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 李四平.當前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