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5例,對照組33例。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治療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活血祛瘀、熄風化痰湯。3周后觀察2組臨床療效及血液流變學、血脂的變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改善血液流變學、血脂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死優(yōu)于單用西藥治療。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血液流變學;血脂代謝;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2-0023-02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多發(fā)病。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腦梗死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因發(fā)病率、致殘率高,加重了患者和社會的負擔,所以,對于如何更有效地治療腦梗死、降低致殘率尤為重要,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死35例,并與西藥治療該病33例作對照組進行觀察,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jīng)內(nèi)科2006年2月~2006年11月急性腦梗死住院患者6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經(jīng)CT或MRI證實,并符合以下條件:首次發(fā)病,發(fā)病在1周內(nèi),無活動性出血,無昏睡、昏迷,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48~76歲,平均66.4歲。對照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5.2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脫水、護腦及對癥等常規(guī)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藥物。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服用中藥活血祛瘀,熄風化痰湯。方藥組成:丹參15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水蛭10g,廑蟲20g,白芥子15g,石菖蒲15g。加減: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5;陰虛者加玄參、麥冬各15g;肝陽亢者加天麻、鉤藤各10g;痰濁甚者加陳皮、半夏各10g;痰熱甚者加膽南星、天竹黃各10g;頭痛者加夏枯草、石決明各30g;失眠多夢者加珍珠母30g,夜交藤15g。每日1劑,水煎2次,共400ml,分上下午2次服,連服3周。
1、3觀察項目
2組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和血脂變化。
1、4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數(shù)據(jù)以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
根據(jù)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采用中國中風功能量表?;救篘DS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NDS評分減少46%~90%;進步:NDS評分<46%;無變化:NDS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NDS評分減少或者增多18%以上;死亡。
2、2 2組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率、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血脂變化比較
見表2。
從表2中看出,2組患者各項指標治療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5或P<0.01)。
3、討論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微循環(huán)障礙、血液高凝狀態(tài)導致腦血管腔閉塞,使該血管所供應的腦組織局部發(fā)生缺血、壞死,而出現(xiàn)腦缺血的局限性神經(jīng)癥狀和體征。祖國醫(yī)學屬“中風”范疇,病理主要在于瘀血風痰閉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肌肉筋脈失于潤養(yǎng),而出現(xiàn)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等各種癥狀。主方以桃仁、紅花、丹參、川芎活血祛瘀;水蛭、廑蟲搜風通絡;白芥子、石菖蒲祛風化痰,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熄風化痰之功。根據(jù)臨床實際加減用藥,因此取得良好效果?,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桃仁、紅花、丹參、川芎、水蛭、廑蟲、白芥子、石菖蒲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凝、抗血栓,降低血粘度,降血脂,改善微循環(huán),穩(wěn)定血壓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恢復梗塞區(qū),梗塞周邊缺血半暗區(qū)腦細胞的功能。通過對68例急性腦梗死病人的治療觀察,證明活血祛瘀、熄風化痰中藥配合西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組,而且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