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思想大潮中,有一種聲音很可貴,這就是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近日在省委全會上所講的,有一些官員,批評別人是行家,自我批評變啞巴,不敢把自己擺進去,解放思想,成為走過場。
應該說,這里提出的問題實質上是“面子”問題,可謂“一針見血”。而在不少地方,官員講“面子”已成為阻礙解放思想的“公害”。
細分析一些地方之所以不敢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不敢邀請媒體進行監(jiān)督,也不愿聽到公眾的批評,愛“面子”是要害。比如,王金山書記談到,有的事情基層已經成功實踐,而我們有些同志卻抱著懷疑的眼光和責難的態(tài)度,還在質疑能不能干,怎么干。筆者分析,為什么一些官員對基層的成功實踐者懷疑與責難,除了觀念陳舊之外,恐怕基層成功實踐與他過去的工作思路不那么相符或者對他的某些主張“相抵觸”,也就是說,基層的成功使他的“面子”過不去?;蛟S就因為這個“面子情結”,使某些官員對基層改革新經驗看不順眼、聽不入耳。由此發(fā)展下去,很可能會對生機勃勃的改革創(chuàng)新局面潑冷水,成了解放思想的障礙。
本來,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從善如流是執(zhí)政黨一貫的傳統(tǒng)作風。比如,史稱“7000人大會”的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據悉原來的議題是解決糧食等問題,后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帶頭在會上進行“自我批評”,對存在的問題主動承擔責任,在會議上引起強烈反響,成為一次解放思想、民主求實的會議,因此較好地調動了上上下下的積極性,為糾正“大躍進”的錯誤做法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民主氛圍。
那么,為何一些官員每每遇到具體問題就首先想到自己的“面子”?應該說,在“面子”背后,折射的是官本位觀念。在一些官員心目中,解放思想只能圍繞著官員的“面子”解放,只能對官員的“面子”有益,不能對官員的“面子”抹黑。一旦出現(xiàn)有損官員顏面的話及主張,輕者婉拒,重者發(fā)話反擊,且美其名曰“與領導保持一致”??梢姡挥袕氐紫肮俦疚灰庾R”,才能吸進新鮮空氣,才能接納批評自己的益言。
“官本位意識”害人不淺?!肮俦疚弧笔桥c執(zhí)政為民相對立的一種陳舊意識,拋棄“官本位”,需要持有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的觀念,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利益改正錯的。有了這種意識,那么,就會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其實,真正有作為的官員,也就是敢于告別“面子”情結的官員,只有去掉“面子”情結,才能聽到公眾的心聲,才能發(fā)現(xiàn)官員工作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質,使問題迎刃而解,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在這方面,一些有作為的地方官員已作出了榜樣。比如,廣東省委書記、省長歡迎網友“灌水”、“拍磚”;比如,云南明確將媒體監(jiān)督作為問責行政首長的依據之一;比如,江西、廣西等地提出“新聞也是生命力和軟實力”,令公眾耳目一新,在社會引發(fā)廣泛反響。正是在這一系列求實新舉措的感召下,公眾開始以主人翁責任感向領導提建議,這樣一來,集思廣益的氣氛形成了,新的工作思路也形成了,對推進改革開放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說,官員放下“面子”,去掉的是包袱,贏得的卻是民心,汲取的是政治智慧。(作者單位:廣東省恩平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