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后溫飽問題的解決,我國已經開始由生存型社會向發(fā)展型社會轉變。十七大報告提出“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實際上已經提出全面改革的戰(zhàn)略,充分說明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長期、快速的發(fā)展,很值得回顧思考。改革開放實現了開辟道路、創(chuàng)新理論、發(fā)展事業(yè)的有機統一,總結30年的經驗和教訓,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改革開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必須堅決排除“左”和右的干擾
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來自“左”的和右的干擾始終沒有停止過。一些人從“左”的方面評判30年的改革開放,首先是認為目前我們的改革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如有人提出,現在中國進行的改革是變公有制為私有制的改革,是變社會主義為資本主義的改革。如果還這樣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亡黨亡國的悲慘局面就會到來。其次,是認為我們允許私人企業(yè)主入黨是錯誤的,黨的性質已經發(fā)生變化。如有人提出,一個讓不愿放棄剝削的資本家參加的黨,一個讓工人階級淪為弱勢群體的黨,還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嗎?三是認為我們黨目前的理論、路線是錯誤的。如有人提出,20多年以來,我們執(zhí)行的是一條以錯誤的理論和錯誤的思想為指導思想的錯誤路線。不徹底打破這種思想束縛,不糾正私有化的改革方針,不改變讓資本家入黨的錯誤原則,只是在二次分配上搞幾項福利措施,抓幾個貪官,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一系列禍國殃民的事件必將層出不窮。
也有一些人從右的方面評判30年的改革開放,一是認為黨領導的改革是不徹底的,要徹底改革就必須取消黨的領導。有人提出要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建立西方式的議會,效仿“臺灣模式”、“瑞典模式”。二是主張徹底實行私有化。如有人提出,目前以私有化為目標的經濟改革實際上己經結束了,下一步要推動國有經濟私有化,并實現土地私有化。三是認為改革必須擺脫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視為阻撓徹底改革的“繩索”。
如何認識當前的這場爭論,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擾,確保改革開放繼續(xù)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毛澤東在1959年9月15日的講話中指出:“反左必出右,反右必出左”。為避免歷史上反復出現的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從一種傾向走向另一種傾向的情況,必須堅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反“左”防“右”、反“右”防“左”的方針。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這一方針,既反對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也反對放棄社會主義原則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僅要堅持改革方向,而且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為此,就必須堅持這一方針。
把握社會發(fā)展新要求,把以經濟領域為重點的改革轉向全面改革
我國改革開放至少包括兩個階段,這與不同階段改革開放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關: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主要是解決全體人民的溫飽問題。我國經濟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到1978年,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人均GDP僅有148美元,遠低于當時巴基斯坦的260美元和印度的248美元,與部分發(fā)達國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相比更是相差甚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全社會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我們搞改革開放,最現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為了盡快恢復和發(fā)展被破壞的經濟,大力發(fā)展生產力,集中力量、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解決吃穿問題。而要做到這一切,首先就要改革一切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和機制。所以,這個階段我們所進行的改革,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階段,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我國已經開始由生存型社會向發(fā)展型社會轉變。從經濟發(fā)展水平看,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由生存型社會向發(fā)展型社會轉變的重要標準,是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左右,這是一個國家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起點。我國2002年達到1100美元,2006年達到2010美元。
從消費結構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2000年,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都降到50%以下,2006年,我國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降到35.8%,農村居民降到43%。
從產業(yè)結構看,國際上把第一產業(yè)產值不超過10%(亞洲國家為15%)、第三產業(yè)產值超過40%作為生存型社會和發(fā)展型社會的分界線。我國2001年第一產業(yè)產值降到15%以下,第三產業(yè)產值首次超過40%。2006年,第一產業(yè)產值進一步降到11.7%。
從城鎮(zhèn)化水平看,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城鎮(zhèn)化水平達到40%,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經濟進入中等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行列。2003年我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40%,2006年達到43.9%。上述變化說明,我國社會從本世紀初開始已經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fā)展型社會。
第二階段的改革,不僅要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更高的要求,還要滿足人們對政治、文化生活更高的需求。十七大報告提出“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實際上已經提出全面改革的戰(zhàn)略,充分說明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堅持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改革思路
中國同原蘇東國家的改革不僅目標不同,路徑也不同。蘇東國家信奉所謂《華盛頓共識》,采納西方人的建議,實行“休克療法”,走的是激進式改革道路,而中國走的是漸進式改革道路。總結30年改革經驗,應該說以增量改革為重要特征的漸進式改革是成功的。漸進式改革的本質在于很好地處理了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只有政權穩(wěn)定地發(fā)揮作用,才能保證改革的延續(xù)性;改革只有有效延續(xù),才能保證國家發(fā)展。
改革是復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關聯,也相互制約。特別是當改革進入存量改革和體制內改革以后,牽連的面越來越廣,沒有完善配套的改革,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如國企改革,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放權讓利,但到現在也沒有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國企改革并不是簡單地“關停并轉”,也不是采取股份化就能成功的,它牽涉到產權的改革,也牽涉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國企如果要實現自由雇工,社會就將承受大量失業(yè),這就變成了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沒有到位,國企改革當然也就難以到位。因此,改革到了今天,迫切需要通盤考慮,系統設計。
我們的改革,就是改革和調整生產關系中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部分,改革和調整上層建筑中那些不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的部分。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改革思路。(作者為國防大學副校長、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