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文人貧窮者不在少數(shù),其中免不了有間或淪為乞討者。而賦詩作文是文人之長,自然要揚其長以利于乞討,其方式迥異于別類之乞丐。
宋代著名詩人秦觀在京師時曾窮得揭不開鍋,萬般無奈中向住于附近的錢穆父發(fā)出求救信,信的內(nèi)容僅為一首七言詩:“三年京國鬢如絲,又見新花發(fā)故枝。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笔锥湔f自己被困京師已整整三年,第四年的春天卻又捷足而來,年年春色依舊而自己則已兩鬢斑白。后二句說家中貧窮得全賴典賣衣物為生,所得錢鈔也僅夠喝粥而已,窮困潦倒之狀于詩中畢現(xiàn)。錢穆父閱詩后立即送去大米二石,以解其困厄。
宋仁宗時的丞相呂夷簡惜才愛才、樂善好施。素昧平生的儒生張球于窮愁潦倒中向他獻詩道:“近日廚中乏所供,孩兒啼哭飯籮空。母因低語告兒道:爹有新詩上相公?!痹娭泻旱酿囸I狀打動了仁者之心,同時張球也向呂夷簡展示了自己的詩才。呂夷簡不僅以俸錢百緡相贈,而且推薦張球做了一貴官家的塾師。張球家賴此而解決了溫飽。張球以詩求得扶持的事情傳揚了開去,這便給予張球處于同樣境地的寒士以啟發(fā)。三山人鄭汝昂家貧如洗,家中斷糧,孩子被餓得哭鬧不止。鄭汝昂于孩子的糾纏中想起有位朋友在廣東任縣令,有資助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便仿效張球賦詩一首寄去:“三尺兒童事未諳,饑來強扯我爛衫。老妻牽住輕輕語,爺正修書去嶺南?!彼鲐毟F之狀不在張球之下,那位當(dāng)縣令的朋友讀詩后也覺鼻酸,立即寄贈一筆銀兩,以暫解其燃眉之急。
明人都穆的家底原本殷實,但生性豪爽,最喜濟人之急,尤愛宴請賓客,往往錢一到手就立即花得精光。手中空空時就典賣衣物,得錢后依然故我,宴客不止,所以家中常常無隔夜之錢。有一年除夕家中斷了糧,眼見一家老小要在饑餓中過年,他急忙給老朋友朱堯民修書一封,內(nèi)僅短詩一首:“歲云暮矣室蕭然,牢落生涯只舊氈。君肯太倉分一半,免教人笑灶無煙。”家中財物僅一條不足以蔽寒的舊氈,別無他物,可說是貧入骨髓了。朱堯民見他窮困到如此地步,也為他著急。他正好準(zhǔn)備了一千文錢過年,立即按照詩中的要求分了五百文給都穆,使都穆度過了原本難熬的年關(guān)。
清道光時人嚴(yán)保庸十九歲即考中解元,后又赴京城參加會試。試罷出京,到山東時盤纏卻已用盡。打聽得泰安知府是好救濟寒士的徐樹人,嚴(yán)保庸徑直讓人送上一副對聯(lián):
千里而來,徐孺子可容下榻;
一寒至此,嚴(yán)先生尚未披裘。
上聯(lián)中的徐孺子即東漢名士徐稚,當(dāng)時的南昌太守陳蕃不接待一般賓客,而專為徐稚準(zhǔn)備了一張坐榻。徐稚來,就放下讓他坐,徐一走就將榻重新掛在壁上。聯(lián)語在徐太守與徐稚同姓上做文章,意為你徐家的名士當(dāng)年受到陳太守的禮遇,今天你這太守能否像陳蕃那樣厚待我這才子呢?下聯(lián)中的嚴(yán)先生用的是與自己同姓的東漢初年嚴(yán)光的典故,其意為當(dāng)此天寒地凍之時,自己卻未能如嚴(yán)光那樣“披裘”。全聯(lián)語氣委婉,討要錢物的用意卻十分明白。徐知府讀聯(lián)賞識不已,將其迎入府內(nèi)盛情款待,臨走又以五百兩銀子相贈。
晚清時,有一浪蕩江湖的文人到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處乞討。左宗棠給了十二文錢后見對方意猶嫌少,便口吟半副對聯(lián)相示:
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時,凡游士給錢十二。
出聯(lián)表明給十二文是常例,任何人概莫例外。豈知此人反應(yīng)極快,左宗棠話剛落音,他立即對出下聯(lián):
孔子三千徒,孟君三千客,請先生再賞三千。
這已不是乞討,簡直就是索要了。左宗棠非但不以為怪,其人之才反而令他刮目相看,果然就遂了他的愿,再添上三千文。對方也就毫無愧色地納之而去。
清乾隆時人汪中以治經(jīng)聞名于世,一生未做官,只是給官員做幕客,卻恃才傲物,不把高官大員放在眼里。時任陜西巡撫的畢沅奇其才,久欲一見。一日忽收到汪中送來一副對聯(lián):
天下有中,公無不知之理;
天下有公,中無窮乏之理。
畢竟是名士,索要錢財口氣之強硬遠(yuǎn)在那位要求再添三千文者之上。畢沅也是性情中人,讀罷對聯(lián)不禁哈哈大笑,立即以五百兩銀子送上。
文人乞討不同于職業(yè)乞丐,其目標(biāo)明確,或是對準(zhǔn)朋友,或是有可能惺惺相惜者。彈無虛發(fā)的概率自然就高,所得饋贈也就特別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