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回民學校
2007年9月,北京市進入高中新課程。我校教師如火如荼地投入課改,不但提高了自身專業(yè)水平,轉變了授課和育人方式,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我校的特色發(fā)展。
一、將德育活動納入課表,并進行學分管理
我校一直提倡“德育首位、全員德育”的育人理念,在全校范圍內實施德育大課表。在大課表中,每個年級都有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及具體的德育措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與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其交流與合作能力,我校大力開展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利用暑假、周末等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軍訓、泰山實踐、遠足、奧運教育與參與、社區(qū)公益服務、拓展、主題參觀等活動,并把這些活動納入德育課表,以德育課程形式固定下來。這種德育課程,對于落實課程改革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逐步形成學科特色
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我們把研究和探索模塊下的課堂教學作為新課程的重中之重。進入課改之初,我校就以教研組為單位,通過名師講座、與專家對話、組內研讀等形式,對教師進行課標解讀、教材分析使用和評價的培訓,使教師博采眾家之長、靈活地用好教材。備課時注重設置恰當的情境,力求在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教學。
各教研組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展現了富有學科特色的鮮活課堂:物理學科開展的“我與物理的對話”活動,每一節(jié)課都有一名學生利用5分鐘講述其精心搜索的生活、生產、科技的物理現象,或物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實驗、物理學史、物理前沿知識等,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英語學科采用情景活動教學,在課堂上形成學習英語的濃厚氛圍;歷史學科通過“歷史小劇”、歷史探究等形式讓學生感悟歷史,激發(fā)學習興趣;化學學科開展學生擂臺大賽,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對化學現象、化學理論知識記憶更加深刻;美術學科讓學生參與課件制作,親自動手“制造”美術作品中,在創(chuàng)作深入理解繪畫知識,體會繪畫線條的靈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通過課改,善于思考、敢于表達、樂于合作已逐步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習慣,很多教研組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學方式。
三、豐富校本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需求
課程改革賦予了學校課程自主權。在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學校能因校、因生開設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這種豐富多彩且具選擇性的課程讓各類學校朝多樣化方向發(fā)展成為可能,也利于各類學校形成自身特色。
校本選修課程是學校的特色課程,也是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內容。目前,我校教師自主開發(fā)的選修課程有知識拓展、實踐探究、民族傳統(tǒng)體育和傳統(tǒng)技藝、交際審美等四大類,例如,社會熱點透視、地球災難、文學名著賞析、數學建模、走遍美國、探索宇宙、趣味物理實驗、機器人、動畫制作、影視制作、攝影、生活中的化學、 珍珠球、軟陶、中國結、象棋、風箏等。我校從開設十多年的選修課中沉淀和積累形成的以弘揚民族傳統(tǒng)為主的系列課程,成為我校校本課程的主體。其中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課、風箏課的教材已整理開發(fā)完成,深受學生喜愛,學生也在包括國家級比賽在內的各級各類比賽中多次獲獎。
我校從2002年開始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在指導教師幫助下,每學期每個學生小組完成一個課題的研究,并以結題報告會的形式向評審組和同學們展示研究課成果,接受師生質疑,完成結題答辯。在時間使用上,我們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組織協調和交際交往的能力。
課程改革不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為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我們將努力抓住這個機遇,不斷創(chuàng)新,孜孜以求,迎來學校更大的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