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慧
科學類文章閱讀是每年高考的一個大考點。幾乎每個省份的考卷都有所涉及,它包括自然科學文章(科技文)和社會科學文章(社科文)兩類。從高考實際看,全國卷2001年以前以科技文為主。從這之后.社科文開始作為現(xiàn)代文小閱讀的材料,與科技文交替出現(xiàn),其目的是考查學生把握要點理清結構、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科學類文章閱讀在高考中常以客觀題為考察形式,近兩年不少省份的命題由以前的四道題12分變?yōu)槿李}9分,分值有所下降,但作為必考題仍讓考生不敢忽視。在設題時主要圍繞著對新知識、新概念的理解以及對信息的篩選和整合來考察,具體包括:理解詞義、理解句義、篩選整合信息、分析結構、把握思路、根據(jù)文章內容做推斷和想像等。在設考點時,常見的干擾方式有張冠李戴(把甲的觀點、發(fā)現(xiàn)、發(fā)明說成乙的);無中生有(原文中本無此意,而憑空捏造出某種意思);混淆范圍(把部分說成整體、偶然說成必然、可能說成肯定、偶爾說成往往、輕度說成嚴重);偷換概念和指代不明等等。
如何針對這一考題不同的設題陷阱讓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判斷呢?我認為培養(yǎng)他們樹立以下的幾點意識,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文本第一意識
文本,此處指的是考題提供的篇章。教師在指導學生做本考點時首先應注意從整篇文字入手,可以先讓學生讀完考題提供的文字,對文章有一個整體印象和初步理解,然后再讀考點。當然反過來先讀考點初步感知設題的內容要點再看原文也一樣。不過在處理答案時應注意處處回顧原文,樹立“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能憑空去猜想”的思想,也就是說判斷每一選項的正誤,不能憑印象,要找到原文中與之相關的地方,并和原文的表述進行對比分析,通過上下文的聯(lián)系,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來理解。真正做到把文本放在第一位,把文本作為自己答題的依據(jù)。這一意識可以運用到這類作品閱讀的各個考點當中。
二、找、比意識
找,就是找出與考點所提供的答案相似的文本中的原句;比,就是將文本中的原句與考題提供的選項做比較。比的范圍可以進行縮小,重點應放在命題的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重要詞句前邊的修飾語、修飾詞,如:一些、幾乎、除……之外、到……為止、絕大多數(shù)等詞語在選項中是否出現(xiàn),因果關系是否顛倒,“可能、大概、也許、差不多、將來”等詞是否有遺漏等等,通過這種”找、比“,如果設題陷阱是以偏概全、混淆范圍和倒置因果、指代有誤、偷換概念,答案就會很快浮現(xiàn)出來.
例如:2007年全國卷(一)第六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B)古琴藝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憑借的是它所蘊含的美學特質和哲學意味,而非其樂器本身、曲目及彈奏技術。
這個答案就是通過“找、比”原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的藝術價值不只在于古琴這種樂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彈奏技術,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為聚合點而構建的傳統(tǒng)美學特質和哲學意味,并且這種美學特質和哲學意味貫穿于中國雅文化的發(fā)展當中”得出來的。
三、整體理解、篩選整合意識
從2000年開始,連續(xù)多年出現(xiàn)了”根據(jù)文章內容做推斷和想像”的題型.這道題目材料中沒有直接給出現(xiàn)成的結論,但在文章中對事物某一方面的發(fā)展暗示了一種傾向。由于文中材料包括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只有對這些材料進行綜合才可以推測出某一方面的發(fā)展,有的還需要結合現(xiàn)實社會生活或科技發(fā)展等相關知識,才可以推斷新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前景。針對本道題目,讓學生站在全文的角度,邊讀邊預測,逐段概括段意,將文章分為幾個要點觀點并順藤(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摸瓜(是否解決問題,有無可行方案),通過篩選,得出與考點相關的信息進行整合,只有從整體上來把握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推斷。
例如:2007年全國卷(二)第七題:根據(jù)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C)。
A.只有利用生物遺傳變異特點,改造生物基因,才能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
B.《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簽訂,將使現(xiàn)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維持、保護和利用。
C.由生物多樣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極地地區(qū)的生物物種比較貧乏。
D.目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當務之急是大力培育動植物的新品種,彌補物種的缺失。
從原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第一段講述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形成的原因、作用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簽訂;第二段講述了生物物種的分布不均;第三段講述生物物種的生存遭到威脅;第四段講述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十分緊迫。通過對信息的整合篩選很容易就找出了答案。
四、要點詞句意識
要點詞句,也就是文章中的關鍵語言環(huán)節(jié).找到這些關鍵的要點也就可能找到打開思路的鑰匙。關鍵環(huán)節(jié)常指那些表時間、趨向、主次、判斷、因果、類比、總結、概括等語句以及句式上的因果、轉折、條件等。要點詞的表現(xiàn)形式如:今后將有可能……;有望在近期得以解決;將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這絕對不可能……將會產生重大影響,會給人們在某些地方帶來不便;只有……才能有某一結果;必須……否則將不能實現(xiàn);與某種現(xiàn)象一樣,此問題也將成為……抓住這些地方,有的考題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2007年全國卷(一)第七題:根據(jù)原文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B)一個實物,如果不以與非物質的形式,如表演、表現(xiàn)形式、技能等相聯(lián)系,就不能獨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背景變換意識
科學文章的背景有時涉及文中的注解、時間、微小的道具等。無論是自然科學文還是社會科技文都可能會涉及數(shù)據(jù)、時間地點的變換,而考試設題又往往與這些地方相關聯(lián),有意將不同時間段的內容張冠李戴。因此,關注易發(fā)生變換的地方,也不失解題的又一關鍵。
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六題:下列對“彩陶”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彩陶是中國遠古先民發(fā)明的一種帶彩陶器,在距今大約8000年前就已經出現(xiàn)。原文中提到:中國是世界最早發(fā)明陶器的地區(qū)之一,并在距今大約8000年前就出現(xiàn)了彩陶。意思雖然沒錯可是和題目之間的關聯(lián)卻不大。
當然,閱讀分析這類文章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我相信,只要學生能夠樹立以上的幾點意識,加強對科學類文章的閱讀訓練,就一定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