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錦偉 許海成 楊 波 李 瑞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資源短缺、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內容落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與手段滯后、實踐教學薄弱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類新建本科院校應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相應對策。
【關鍵詞】 計算機基礎教育;問題;對策オ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要求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大學生有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較強的應用能力,并在工作中能將信息技術與所學專業(yè)緊密結合。新建本科院校辦本科的時間不長,基礎較差,計算機基礎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資源短缺、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內容落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與手段滯后、實踐教學薄弱。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是當務之急。
一、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1、辦學資源的短缺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為此,各高校都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招,由于增長過快,使得多數(shù)高校的辦學條件遠不能滿足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需求,造成了師資和實驗室的短缺,新建本科院校的情況就更為嚴重。多數(shù)新建本科院校的資源配置一般呈現(xiàn)如下情況:(1)從師資的配置來看,從事計算機專業(yè)教學和從事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師都是同一批人馬;(2)實驗室和實驗設備既用于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學,又用于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教育。
2、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內容落后
目前,多數(shù)新建本科院校僅僅只要求開設一門《大學計算機基礎》,對信息技術所涉及到各種新知識和新技能都不作要求。雖然已開設若干門計算機類選修課程,但由于缺乏對學生的全面指導,使許多學生難以選擇到對自己幫助較大的課程來修讀,這使得多數(shù)學生直到畢業(yè)都還沒有掌握計算機的必備常識。這些問題與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不完善密切相關。
《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大學的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多數(shù)學校主要學習Windows 2000和Office 2000,也有部分學校學習Windows XP和Office XP,但最新版的操作系統(tǒng)Windows Vista和辦公軟件Office 2007多數(shù)高校都沒有安排教學。由于軟件的更新速度很快,使得學生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將來的工作需要。
3、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增加了許多學科和專業(yè),并開始面向全國招生,生源分布很廣。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部分知識正逐步下移,由于辦學條件不同,使得東、西部地區(qū)的差距較大:來自東部的學生多數(shù)在中、小學已經受過較好的信息技術教育,具備一定的水平;而來自西部的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有許多沒有上過信息技術課。由于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這就給新建本科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帶來了一定困難。
4、教學方法與手段滯后,實踐教學薄弱
目前,多數(shù)新建本科院校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一般是這樣安排的:理論課在配有投影儀的教室進行,實踐課在機房進行;上理論課時,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學生只能聽教師的講解和看教師的操作,根本無法親手試一試,教學過程缺乏交互性和靈活性;而《大學計算機基礎》具有內容簡單、知識點多、信息量大等特點,等到上實踐課時,學生對于教師在課堂講授的內容已經忘記大半,機房多數(shù)沒有配投影儀,學生在機房無法看到教師的演示;由于理論課與實踐課間隔數(shù)天,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多數(shù)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的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學時比例為1:1,這樣的教學安排對于這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言是不合理的: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上機實踐才能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并且,教師在機房上實踐課時,一個人要對幾十人進行輔導和監(jiān)督是不可能的,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在機房里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如:上網聊天、玩游戲等,浪費了寶貴的上機時間。
二、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采取的對策
1、拓寬資源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多數(shù)新建本科院校的資金都比較緊張,難以建設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實驗室,也難以配置足夠的實驗設備??赏ㄟ^以下辦法解決:由一些大公司投資購買計算機設備在學校進行經營,經營收入歸公司所有;學校采用支付部分租金的形式來獲得上機時段,用以解決實踐教學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
在師資方面,要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愿意從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同時,進一步提高這支隊伍的學歷層次和職稱層次。另外,學校領導要重視計算機基礎教育,鼓勵優(yōu)秀青年教師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并盡可能為在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崗教師提供進修、考察和學習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各種科研項目和教研項目的研究。
2、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更新教學內容
根據新建本科院校各專業(yè)的特點,把計算機基礎教育分為三個層次,構建了一個滿足不同學科要求的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自由地選擇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課程。如表1所示:
3、采用分層教學
根據所構建的課程體系實施分層教學,初步方案為:新生入學后進行統(tǒng)一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分類教學。具體措施如下:(1)已達到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水平或通過測試的學生若不想再繼續(xù)修讀C、VB、VFP等課程,則《大學計算機基礎》可免修;(2)已達到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水平或通過測試的學生若還想修讀C、VB、VFP等課程,則可用C、VB、VFP等課程的學分來抵《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學分;(3)對于未達到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水平,并且測試也未通過的學生將根據其計算機水平的高低進行分班,按照學校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分級教學,做到因材施教;(4)對于修讀過《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學生,可結合未來的就業(yè)選
擇第三層次的部分課程進行修讀。
4、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1)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構建一個基于校園網的教學平臺,可在平臺上進行在線測試、無紙化網絡考試。教師可在這個平臺上公布教案、輔導答疑、批改作業(yè),學生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與教師交流、下載資料等,實現(xiàn)教與學的真正統(tǒng)一。
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充分運用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學習技術,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自覺地學習知識;要對學生的自我定向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自我評價能力進行培養(yǎng)。
(2)改進教學模式??砂选洞髮W計算機基礎》的理論課和實踐課都安排在帶投影的計算機機房進行,上理論課時,教師用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講解和演示,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操作訓練,教師講授和學生操作兩者交互進行,印象就會比較深刻,教學效果也會好一些;上實踐課時,由任課教師布置一定的實驗題目,講清實驗要求后由學生自己完成,同時根據完成情況評定成績,作為平時成績記入該門課的總成績。
(3)改進考試方式。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試題庫,試題庫中含有大量的操作題,可以用來測試學生的應用能力。期中考、期末考都采用無紙化的上機考試方式進行,期中考主要考查學生的操作能力,期末考既要考查學生的操作能力,又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整門總成績的評定為:平時成績占20%,期中考成績占20%,期末考成績占60%。
(4)加強實踐教學。首先,要建立一支較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隊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師資比較緊張,人手不足,對學生的上機指導明顯不夠。因此,可從計算機專業(yè)的高年級學生中選拔出一批來協(xié)助任課教師進行上機指導。進行實踐教學時,可采用“任務驅動法”的方式進行,每一次上機都要布置相應的任務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使學生沒有機會去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李曉林、張彥鐸、趙彤洲、陳艷.對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中國成人教育,2008(2).
[2] 黃松英.對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思考.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5(4).
[3] 尚展壘,包空軍.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探索.教育與職業(yè),007(9).
[4] 滕艷平,鄭影.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優(yōu)化整合.高師理科學刊,2007(3).
[5] 孫瑜.醫(yī)學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討.醫(yī)學創(chuàng)新研究,2007(9).
ァ咀髡嘸蚪欏開
傅錦偉(1964-)男,云南建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工作單位:紅河學院工學院;
許海成(1962-)男,云南蒙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與應用;
楊 波(1964-)男,云南建水人,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
李 瑞(1981-)男,云南開遠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