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yè)濱
隨著我國舞蹈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更是增強、擴大與深化了它的領域。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畫,情境的展現,都需要具有高度表演水平的舞蹈演員來完成。因而,這就對演員的表現力與塑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們目前培養(yǎng)舞蹈的技術、風格為主,而演員的表演方面往往只通過排練節(jié)目來提高,因而直接影響著演員表演的藝術質量。因此,增添表演技術的訓練課程,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通過一些技術性方法訓練,使演員逐步學會運用舞蹈語言創(chuàng)造人物和表達思想感情是很有必要的。
舞蹈演員的表演技術訓練究竟采用哪些方法比較好呢?是采用中國戲曲的表演技術訓練呢?還是采用話劇演員的表演技術訓練呢?這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課題。
中國戲曲藝術,長期來出現了許許多多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塑造了各種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表演藝術融合了濃郁的發(fā)族風格與精湛的表演技巧,這是我們必須繼承的寶貴財富。但是,戲曲的表演技術部分是在教戲與排戲中同時傳授的,遺憾的是至今尚缺乏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表演訓練方法。另外,戲曲塑造人物表達感情是運用唱、念、做、打等手段綜合進行的,這與舞蹈藝術靠形體動作來表現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是有區(qū)別的。
話劇的表演風格比較接近生活,在表演技術訓練上有一套方法,從體驗到體現,比較系統(tǒng)完整,對演員的表演訓練是確有成效的。但也由于話劇與舞蹈的藝術形式上的區(qū)別,致使方法也不能完全照搬。
舞蹈藝術在塑造人物和表達感情方面,與戲劇藝術有著共同的規(guī)律:都是舞臺表演藝術,都要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刻畫性格,表達人物思想,抒發(fā)內心情感。但舞蹈藝術的特性卻決定著藝術表現形式的特殊,因而,在表演上就有著自己的規(guī)律與特點:一是舞蹈不用發(fā)聲的語言。只用舞蹈化的流動幅度較大的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塑造人物與表達情感的,因而對形體的表現力和可塑性的要求特別高。二是情感的表達要與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舞蹈表演的情感是音樂化的,與音樂一起流動,受著時間的限制,它和自然形態(tài)的情感表露是有區(qū)別的。三是舞蹈藝術是將生活中情態(tài)升華為舞蹈的動作,而且擅長于抒情,這種抒情不是生活的摹擬,而是一種特有的反映與描述生活的藝術結構,它是一門獨立的表現藝術,有著自己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一套方式方法。例如許多感情的表達,超越人們生活的真實,而是采用線條多變、幅度擴大的風格動作與舞姿造型及高難特技來表達的:有的情緒舞蹈,沒有什么情節(jié),從頭至尾都是一種變化不大而又比較單一的情緒延續(xù);又如描述男女之間的愛情纏綿不斷,采用形體之間相互交織的線條與造型構成大段的雙人舞蹈等等。這種結構具有的表現規(guī)律與方式,它是強調藝術的可視性,只憑借形體動作能表達清楚的,又強調內容的抒情性,以抒發(fā)人物的情感為主要篇幅,構成各種情深意濃的境界。再是形式上的虛擬性,舞臺上一切都是虛的,可以隨意變化,時而陸地,時而海洋,時而人,時而獸,以形達意,變化多樣。
根據舞蹈藝術的特性來分析它的表演規(guī)律,似乎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用眼傳神,以形表情。它可分為兩個表情部位:一是面部表情,二是形體表情。而在面部表情中,眼是關鍵,許多情感與神態(tài),思想與獨白都要從眼中表露出來,舞蹈演員要善于并習慣于以眼傳神的表達方式。在形體表情中,則是全身各部位的協(xié)調、控制和感覺所構成的性格造型和情感動態(tài)。在舞蹈動作幅度大而又變化急劇的狀態(tài)中,形體表情是主要的方面,因為動作容易遮蓋了面部表情,而在舞蹈動作呈現出緩慢而變動較小的狀態(tài)時,眼又成了表達細膩情感的主要方面。所以說,舞蹈是形體表情重于面部表情的。(下轉96頁)
因此,我認為舞蹈應按照其本身的規(guī)律來吸收戲曲與話劇的表演技術訓練方法,形成一套符合舞蹈表演的體系。
舞蹈的表演技術主要因素是動作、情感與音樂,即是將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面部表情與形體舞蹈動作,并和音樂緊密結合表現出來。因而分析起來,需要進行四個方面的訓練。
第一、內心感情的激發(fā)。就是內部心理技術方面的訓練,這部分與戲劇基本相同。話劇的訓練方法比較完整,通過各種元素的小品練習,如規(guī)定情境、想象、真實感、交流、情緒記憶等等,達到對內部心理技術的掌握,從體驗中學會創(chuàng)造角色的方法。戲曲把情感歸納為喜、怒、哀、樂、驚、恨、愁、癡、傻、呆等幾個字,從各個人物出發(fā),練習這幾方面情緒的激發(fā)與表達,對于打開一個演員的戲路很有好外的。而舞蹈的表演訓練要有一個吸收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話劇的幾種元素要有所側重與選擇,小品內容也需按舞蹈的特點來組織,采用的形式也需采用情緒舞蹈組合的小品來練習感情與舞蹈動作及音樂的結合。這樣的訓練與今后的舞臺實踐相近,也比較切實可行。
第二、面部表情的訓練。戲曲的面部表情是集中并擴大了生活中的情感表現,具有民族特色,有助于感情的傳達與性格的造型,這對動作幅度較大舞蹈表演來說,是很可繼承與吸收的,尤其在塑造古代人物時,更為有益。話劇的面部表情比較接近生活,比較細膩,塑造當代人物時很有必要向其學習。而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更強調一雙眼睛的功用,由于舞蹈不說話,對眼睛的表現力要求得格外準確而明快。
第三、形體表現力的訓練。人的形體各部位正是舞蹈藝術的表現工具,粗略地通觀一下各部位的表現力,可看出人體的上半身擅長于細微深情的感情表露,而人體的下半部位,主要在于舞姿線條的結構和各種心情的舞步及技巧的功能。全身各部位都有自己的特長,又協(xié)調合作,構成完整的統(tǒng)一的表現力。因而,重點訓練的是善于發(fā)揮各部位的內在感情的表達,使得內心的激情能夠準確地通過全身的肌體,呈現在形體多姿的舞蹈之中。使動作充滿內在的感情而雙飽含著旋律性。
第四、感情與動作的音樂性訓練。為了達到人物感情、舞蹈動作、音樂三者密切的吻合,必須使人物的動作充滿音樂性,人物的感情富于音樂性,有內心體驗與外部的體現,有舞臺表演藝術的共性又有舞蹈藝術表演的個性,從而構成舞蹈表演技術訓練的一個整體。
(作者單位:安徽省職業(yè)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