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說實話,為了采訪張濟海先生我還是認真的做了準備工作,可是越準備,心里就越沒底。關于介紹張先生和其書法作品的文章多不勝數,其中不少還是出自名家之手,方方面面的資料可謂淋漓盡致。如果搬書直敘難免有抄襲之嫌,但想寫出新意,因珠玉在前,很難超越,真是有些頭大了。
2008年1月25日下午三點,我硬著頭皮,同攝影一起按約定的時間來到了張先生的家。踏入客廳,我的心卻一下子寧靜了。雅致滿目,古韻琳瑯。房子的裝修是地地道道的中式風格:紫檀的家具造型古樸、品質上乘,用手一觸便可感知它細膩的紋理和優(yōu)美的曲線;羅漢床被各類卷宗書籍占去了半壁江山,環(huán)顧四周,到處都是主人多年來到處淘來的寶貝,一件一件端詳,總讓人有驚喜的發(fā)現。更重要的一點,這客廳充滿了生活氣息,并不是僅為待客的場所,我想,能與這樣的環(huán)境相融合其主人定是個親切睿智的人。
果然,我沒有猜錯。
不一會兒,張先生換了便裝出來相見,一開口就連連致歉說讓我們久等了,又張羅著斟茶倒水。不著軍裝的張先生,少了幾分威武,增了幾分儒雅,比照片中英姿颯爽的軍人形象更容易讓人親近。因執(zhí)教多年,他說起話來生動準確,我做的采訪手記竟像課堂筆記一樣條理清楚。后來又恰好見到張先生帶的兩個研究生來請教問題——現在社會上的研究生習慣把老師叫做老板,師生本來的關系卻模糊了。而當我看到張老師認真為學生修正論文情景時想,也許在這里,所謂“師道”才顯現出其真正含義,當學生能遇到這樣的老師真是一件幸事。
這真是一次令人愉快的經歷。筆者:最近兩年,張老師的作品人氣很旺,很多人都覺得真是“天上掉下個張濟海”,一下子就火了,很多人都很好奇您一舉成名的經歷是怎樣的?
張濟海:其實,了解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決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一夜走紅的事并不適合書法界。一位書法家必然是要經歷幾十年的刻苦磨練。我喜愛書法是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我父親的書法在我的家鄉(xiāng)頗有些名氣,小學時學校書法課上就是臨他的作品。在父親的熏陶下,我7歲開始臨帖習字,15歲時,我寫的小楷毛主席詞《沁園春·長沙》,引起帶兵的首長注意,于是破格特招入伍。在部隊里我的志趣得以培養(yǎng)和發(fā)揮,部隊首長還聘請了當地群眾藝術館的書畫老師為我輔導,又破例送我到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進修。后來我又先后進入天津茂林書法學院、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河南書法研修院深造,并有緣受到啟功、歐陽中石、王遐舉、張海、馮志福等名家的指教點撥,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書法理念。三十多年來,我身處軍營——這是一個相對遠離名利場的所在,環(huán)境與工作都使我能平心靜氣。因此,我非常感謝軍營、感謝命運。習書必先耐得寂寞。既然將書法奉為終生的藝術追求,就等于選擇了艱辛與寂寞。幾十年來我始終手不釋筆,從未有怠。 厚積薄發(fā),在張濟海先生的一朝聞名天下知背后,是他的默默耕耘。值得稱道的是,為創(chuàng)作出“厚德載物”四個字,他用了整整三年時間。四字三年得,一揮驚世俗。現在先生的墨寶已鐫刻于北京居庸關長城上,永久流傳;十五年前他的著作《教師板書入門》是全國首部板書專著;所書“新石家莊”成為河北省省會的城市名片;新作“中國風”被北京奧運書畫征集活動組委會永久收藏。他在大學校園的義務書法講座,常常爆滿,沒有座位的就站著,整間教室擠滿了人,連將軍——學院院長也慕名而來聽講。正是多年的積淀,才有了今日的盛放。一時間,求字索墨者盈門,其中有港臺政要、海內外富商,更有獨具慧眼的文人雅士,可謂是張家紙貴。
筆者:聽說您低調的作風,還給您帶來過被假冒的問題?
張濟海:這些事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就說“新石家莊”這四個字,是我在1993年寫的,說心里話,我對這四個字寫的并不是太滿意,但這四個字知名度很高,起碼在石家莊乃至河北許多人知道。有人見那么多年也沒有作者出現,就聲稱是自己寫的,我所知道的冒名者就有4、5個,有的還是認識的人。這些事我聽了之后往往一笑置之,反而是有些朋友氣得義憤填膺,為我鳴不平。我覺得世界上的事清者自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時間會證明一切。多年來,我習慣低調的生活,是因為這樣平靜的生活更利于我的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是我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從內心喜愛書法,并非為了出名才去學習書法的。愛是寫好書法的基礎,像其他工作一樣,只有愛才去做,才能做好。這個“愛”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虔誠和崇拜,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辛與堅持。不求名,名自揚。在朋友的盛情邀請下,2006年4月8日,由河北文學館、河北書法家協(xié)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張濟海書法展》在河北文學館開幕。據文學館的館長說,這是多年來舉辦的最好、最成功的一次書法展。所展出的八十余幅作品中,囊括楷、行、隸、篆、草等不同的字體,只要你不看落款,面對不同字體和風格各異書法展品,根本無法想到都出自一個人的手筆。前來慕名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觀展者中,有人為其搖旗吶喊,有人現場臨摹,還有一位75歲高齡的老者騎了幾個小時的自行車就是為了來看張先生的展覽。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近兩年來,北京榮寶齋、西泠印社等舉世聞名的書畫機構相繼邀請他參加全國書畫名家展覽和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十余次。談起這些素不相識的知音人,張濟海心存感激。
筆者:在您心中是如何理解書法這個概念呢?
張濟海:我們都知道書法是我們的國粹,但它為什么被稱之為國粹,它的內涵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就很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應該從三個層面上來解讀書法的概念。首先,書法是一種技能,就是我們常說的“字內功”。沒有“字內功”,基本功不扎實,信筆涂鴉,就是“野狐禪”。其次,書法是一門學問,是一位書法家學養(yǎng)、閱歷、見識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表現。技能雖好而知識貧乏,僅僅是個“寫字匠”而已。我打個比方:書法為什么強調險絕與平正的統(tǒng)一?如果懂得哲學,就不難解釋這是哲學中的對立與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要求。所以,一個書法家如果不懂些哲學,就很難寫出高格調的作品。當然,這僅是一個方面,比如美學、音樂、舞蹈等“字外功”,尤其是文學、文字學、歷史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道、釋”都應有相應的研究。只有不斷吸取諸多方面知識的營養(yǎng),不斷豐富自己,才能創(chuàng)作出形神兼?zhèn)涞暮米髌?。其三,是作者人品的體現,這是書法藝術對作者“德”的要求。我不贊成現在有人提出的“人品與藝術分開”觀點。書法家的作品與其人品本身就有天然的聯系,不可分割。歷史上有很多大奸臣如秦檜、嚴嵩等都習得一筆好字,但是其作品卻不能流芳百世,原因很簡單,誰也不想在家中掛上一幅奸臣的作品。也正是因為通過研習書法,能夠增強人的知識、可以修煉人的品德,書法藝術才被稱之為國粹;書法家才被人們所尊重。因此,我認為,只有“德、識、技”三者俱佳,才能構成一個完整、有價值的“書法”概念。
“無技不能為藝”, “無識眇知良莠”, “無德心蒙塵垢”,張濟海先生提出的“德、識、技”三位一體的書法概念,是對書法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無疑會推動書法藝術朝良性方向發(fā)展。
筆者:看到您自己寫的文章說“書法如兵法”,這個提法挺有意思。
張濟海:從哲學的角度講,書法與兵法是相通的。熟悉兵法的人都知道,奇正是兵法之要訣,孫子說:“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所謂正,是帶有普遍性的一般規(guī)律;所謂奇,是特殊規(guī)律。兵法與書法都是以奇取勢,以正成和;奇正相生,生生不息。用兵不講奇正則難以取勝;書法不講奇正,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好作品。用筆如用兵,布局如布陣。書法用筆的優(yōu)與劣,布局的巧與拙,如同軍事上的用兵同樣事關成敗。一個優(yōu)秀的書法家,猶如一位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員。比如書法家常以排兵布陣之法構思書法之章法,以用兵的出沒、起伏、虛實來處理點畫與結構,使書法作品收到意外之奇效。我認為,強調書法兵法的關系,可以避免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無病呻吟,蕩滌消沉之氣,弘揚陽剛之氣、浩然正氣。在我看來,書法與兵法殊途同歸,兩者都將伴隨我終生。
自古以來,軍人就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從冷兵器時代一直到今天,軍營造就出的書法大家不勝枚舉。相傳,書法的基本工具毛筆就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蒙恬所發(fā)明;草書也是因適應作戰(zhàn)需要而產生;歷史上許多軍事家同時也是書法家。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亞圣顏真卿都出自軍營。現代如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他們不僅善于用兵,而且深諳書道,真可謂文韜武略,兼擅其身。見字如晤,軍旅出身的張先生的書法作品,奔放而含蘊、古拙而飄逸、沉重而雅潤,處處體現著他正直豁達的性情和當代知識軍人的豪邁氣度。
筆者:我知道您對書法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有自己獨特的觀點。
張濟海: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繼承就談不上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使繼承變成復制。我認為,當前書壇的主要矛盾方面是繼承的問題。你想,古人從開始上學就使用毛筆寫字,能夠成為書法家的都是少數,何況當今很多人連硬筆字都寫不好的情況下,繼承與創(chuàng)新那個更加重要不是很清楚嗎?許多朋友的失誤恰恰在于,罔知古人創(chuàng)作思維和藝術理念,在沒有下苦功夫練好基本功的情況下急于 “創(chuàng)新”。于是 “丑書”來也, 未上大道,先迷失于小路。我認為,傳統(tǒng)不是“藩籬”而是“支點”,欲找到這個“支點”,必須真正地深入傳統(tǒng),對古人作字要悉心體會,不斷汲取其精髓,一步步理解古人的用筆之妙、結體之功和章法布局之神韻,久而久之便會自然形成自己書法中的筋骨、血肉與精神氣質。我認為,個人風格是在實踐中自然形成而不是刻意追求得來的。只有嚴守法度而又不滯于物,才能達到心手相應,登峰造極之境界。張濟海先生重視傳統(tǒng)經典的學習,并貫之以始終。他臨寫的《蘭亭序》、《張遷碑》、《爨寶子》等不同風格的名帖名碑幾可亂真。他還注重各種多元文化和交叉文化的學習,他將這種民族本土化的經典學習,喻之為“承接地氣”。他取儒家的精華中庸平衡,提煉為豐于智慧,勤于任事的處世風格;取道家的相對論和無為無不為,成就其縱橫灑脫的睿智從容;取佛家的慈悲博愛,涵養(yǎng)成善良寬厚、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張先生非常注重信念意志的修煉陶冶,將自己的品格操守,學養(yǎng)風范,貫注于書法實踐。
筆者:我看到您的書法作品非常受群觀眾喜愛,同時,在諸多書法大展賽中獲大獎。這說明您的書法得到專家和群眾的同時認可。您是如何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的呢?
張濟海:這涉及對到書法藝術的評判標準問題。不同的書法流派和風格都有自己的欣賞群體,“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不能用一種標準來評判其好壞。但是,在共性上還是應有一個統(tǒng)一的思想認識的,這就是“雅俗共賞”。有人或許會問雅與俗何以共賞?我認為一切藝術都應該是雅的,所謂“俗”,是通俗而不是庸俗,通俗易懂,又很高雅,這才是雅俗共賞。試看公認的古今杰出的書法大師如王羲之、顏真卿、啟功等,雖然流派不同,風格各異,但哪一個不是雅俗共賞的典范呢?他們的藝術雖然達到很高的境界,但“高山流水有知音”,永遠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贊賞,永遠放射出藝術的光芒!
雅俗共賞,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書法藝術的標準無非有兩個,即“圈內”與“圈外”。在“圈內”,不孤芳自賞,不畫地為牢,要采眾家之長補己之短,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在“圈外”,面對受眾,不恃才傲世,不離經叛道,要被大眾所認可。只有同時被 “圈內”“圈外”大多數人認可,書法作品才能流傳百世。
筆者:您說過“書法不是抄錄,而是創(chuàng)作”,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其內涵。張濟海:這實際上是想說明“寫字”與“書法”的聯系與區(qū)別。書法必須寫字,寫字不一定是書法。單純的寫字是抄錄,其意義在于它的傳播記錄價值,而書法則不然,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水平的高低上。書法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應該與寫字嚴格區(qū)分開。比如說,寫字必須書寫國家規(guī)范的簡化字,書法創(chuàng)作宜使用繁體字,是因為在繁體字里所具有的的象形、指事、會意等藝術因子,有些簡體字是體現不了的。書法藝術的高下之分,就在于書法家的個人創(chuàng)作。我提出的 “因義生情,由情賦形”的創(chuàng)作理念,就是要求書法創(chuàng)作要根據書寫的內容而產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由創(chuàng)作的激情而賦予書書法作品不同的形態(tài)。比如岳飛的“滿江紅”和張?zhí)撊舻摹按航ㄔ乱埂彼ぐl(fā)給人的感情是不同的,在不同感情下的書法賦形自然大相徑庭。如果寫出相同感覺就與寫字沒有多少區(qū)別了。
張濟海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因義生情,由情賦形”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付諸于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形成自己獨有創(chuàng)作方法,使他的書法諸體皆備且風格多變。這種理念也對書法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單單掌握一種字體、一種風格。由是,張先生的書法正是這種“得意忘形”之作,而非“刻舟求劍”之為,以無法而有法,“尚意”高于“尚法”,信筆抹去,眾妙皆備。
筆者:現在您的作品的市場價值接連攀升,對于作品的市場經濟運作,您是怎么看的?
張濟海:書法作品走入市場,是時代的必然,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據專家預測,書畫投資是繼房地產、股市投資后的第三大投資渠道。對書法家來說,其書法作品轉換成商品走向市場,并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它從一個側面體現書法家的價值。但是,這決不意味著“一切向錢看”。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書法家,應把服務社會作為第一要務,力爭拿出最美好的藝術品來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繁榮,來凈化美化人的心靈,來升華人的理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因此,應當處理好“市場”與“情場”的關系。做到“市場”一分不讓;“情場”分文不取。書法作品既然走向了市場,就必須按照市場規(guī)律行事,不然,是對收藏者的不負責任。同時,對正規(guī)的扶貧濟困、救孤助殘或資助貧寒學子等慈善公益活動,應當積極參加并盡量奉獻最新最好的作品。
在先生的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龍”、“佛”兩個字,“龍”字氣勢磅礴、法度嚴謹、氣貫如虹;“佛”字大氣雍和、收放自如,均衡和諧,如彌勒法相。剛柔并濟,俠骨柔情,正是張濟海書法的典型代表。我想說得是,在張先生的書法作品給人以享受與震撼時,其學養(yǎng)與人品,更讓人心生敬佩。在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他尋求的是書品和人品完美結合的理想境界。他豁達求實的品格以及厚積薄發(fā)的書法造詣,注定了他在今后書法藝術的追求上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就。我期待張濟海先生更多的佳作問世,亦期待有機會再聞先生講學授道,我必洗耳恭聽。
張濟海簡介
張濟海,字迅夫,教授,碩士生導師,解放軍大校。國家一級美術師、榮寶齋特邀書畫家、西泠印社簽約書畫家、中國蘭亭書畫院副院長、北京華興嘉藝書畫院名譽院長、河北厚樸書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