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申
清朝定都北京之初,在內(nèi)城“分列八旗,拱衛(wèi)皇居”,將除滿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一律驅(qū)趕至外城,并嚴令內(nèi)城不準設戲院。這促使前門一帶商鋪、飯館、戲院乃至妓院迅速發(fā)展起來。到康熙、乾隆年間,這里已是店鋪如林,一片繁榮。清《都門雜詠》記述“五色迷離眼欲盲,萬方貨物列縱橫,舉頭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善于經(jīng)商的回回民族,從中尋覓到商機,一些清真老字號應運而生?!霸率S”和“一條龍羊肉館”是其代表。
乾隆四十年(1775年),家居牛街的回民馬慶瑞,在前門戶部街路東開設了專賣醬羊肉的“月盛齋”,寓意“齋月開業(yè),月月興盛”。《舊都文物略》記載:“月盛齋以售醬羊肉出名,能裝匣遠赍,經(jīng)月而味不變。鋪在戶部街,左右皆官署崇樓礙目,此齋竟獨立于中,巍然不移。”月盛齋醬羊肉的名聲,也傳進了皇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還特發(fā)給月盛齋進宮的“腰牌”,送醬羊肉進宮“御用”,出入宮門不受盤查。
馬家?guī)状藶楸3衷率S醬羊肉的獨家特色,不斷鉆研,從“太醫(yī)院”求得秘方,在配料中加入丁香、砂仁、桂皮等滋補中藥材料,使醬羊肉不僅更加味美香醇,且有滋補功效,聲名傳至東南亞和阿拉伯各國。1950年,因擴建天安門廣場,戶部街被拆,月盛齋遷至前門大街3號五牌樓下的現(xiàn)址。
乾隆五十年(1785年)秋天,一個從山東禹城縣韓家寨到北京學徒的回族韓姓青年,在前門大街路西,開設了一家清真小飯鋪,起字號叫“南恒順”,賣燒餅、羊雜碎等小吃。南恒順地處商業(yè)中心,周圍是廣和樓、慶樂園、中和園、三慶園等戲院,西臨花街柳巷“八大胡同”,買賣甚是紅火。到清末已成為前門大街數(shù)一數(shù)二的清真飯館。
光緒年間的一天晚上,飯館進來主仆二人,要了幾樣菜肴小吃,很有興致地吃了起來??沙酝暌唤Y(jié)賬,二人都沒帶錢。掌柜的見二人不像等閑之輩,忙說:二位爺光臨小店,是小店的造化,今兒個算我請客啦!歡迎您常來……第二天,有人加倍送來了飯錢。原來昨天吃飯的是微服出宮的光緒和太監(jiān)?;实郾蛔馂檎纨?zhí)熳?,“南恒順”來了“一條龍”,頓時轟動京城內(nèi)外,到南恒順吃飯的人,天天擠不動。掌柜的把光緒皇帝坐過的椅子,用紅綢子圍了起來,供顧客參觀瞻仰?!澳虾沩槨币矝]人叫了,都叫“一條龍”。民國初年,南恒順正式改了字號,掛出“一條龍羊肉館”牌匾。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放火燒毀了前門地區(qū)數(shù)千家店鋪。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重整旗鼓,一些老字號又艱難地復活了。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前門地區(qū)的清真老字號已多達數(shù)百家,計有 “一條龍”、“餡餅周”、“恩元居”、“又一村”、“西域樓”等飯莊,以及“月盛齋”、“祥聚公糕點鋪”、“永盛號果店”等商鋪。連接廊房頭條、二條和大柵欄的門框胡同,就是清代以來形成的回族風味小吃一條街。在門框胡同的老字號有“馥順齋劉家老鋪醬牛肉”、“德興齋燒羊肉”、“爆肚馮”、“年糕王”、“豌豆黃宛”、“奶酪魏”、“包子楊”、“豆腐腦白”和“羊頭馬”等20多家,經(jīng)營的四季清真小吃多達200余種。在大柵欄西口有著名的清真四大飯莊“元興堂”、“同和軒”、“同益軒”和“兩益軒”。這些老字號幾乎都有一段傳奇經(jīng)歷。例如,清《燕京小食品雜詠》稱贊專賣“白水羊頭肉”的“羊頭馬”:“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撒得如雪飛,薄薄切片與紙同?!鄙鲜兰o三四十年代,羊頭馬傳人馬玉昆,在廊房二條一家酒鋪門前賣羊頭肉,手持牛耳刀,刀飛肉落,片片薄如紙,撒上自制椒鹽,放在碧綠的荷葉上,色、香、味俱全。每天等著吃這口兒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隊,還有專門來看他片肉的人,圍成一圈兒,叫好聲不斷,竟成了前門一景。作者單位:中國評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