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珍
海淀黃莊是一塊風水寶地,位于中關村的中心地帶,是中關村科技園的組成部分,也是北京市海淀區(qū)發(fā)展變化最大的地區(qū)之一。
明代初年,今海淀鎮(zhèn)一帶是一片水汪汪的世界,頗似江南水鄉(xiāng)。水所聚曰淀,平地出泉涌,水源甚豐。北稱北海淀,南稱南海淀。在南海淀偏南又偏東的地方,有一片露出水面的荒涼地帶,長滿了蒿子和茅草。經(jīng)過軍士的開墾,成了一個小型的官辦農(nóng)場,稱為王莊。為什么叫王莊呢?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封其四子朱棣為燕王,鎮(zhèn)守北平。王莊就是燕王朱棣的莊園。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由于皇太子朱標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遂由皇太孫朱允文即位,這就是建文帝。然而,在建文帝繼位不久,就爆發(fā)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為爭皇權(quán)而進行的一場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役”。最后,朱棣打敗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當了皇帝,改國號為永樂,遷都北京。此后,海淀王莊改名為海淀皇莊。
當時的文人也稱這一帶為皇甸。據(jù)《帝京景物略》載,陳良楚《九日勺園》詩:“節(jié)序驚心客思遐,綬在重此對黃花。大都海國皆皇甸,一勺園居自米家。”古人稱郭外為郊,郊外為甸。詩人所指的“皇甸”,泛指皇家所有的有水域的莊園。在古文中“淀”同“甸”是通用的,“海淀”也可寫作“海甸”。
當時,海淀皇莊歸宛平縣管轄。按明代法律規(guī)定,擁有土地的主人,要向官家繳納稅收。可是,永樂皇帝諭令宛平縣衙,海淀皇莊“盡免子粒銀兩”,“凡有司糧差,永不得與”?;是f出產(chǎn)的糧食也由這里的主事人直接送往皇宮享用,不許縣政府過問其事。
明代北京郊區(qū)的土地所有權(quán)的歸屬,分為官田和民田兩大類。皇莊即官田的一種。據(jù)明化年間統(tǒng)計,北京有八個皇莊,除海淀皇莊外,還有十里鋪皇莊、大王莊皇莊、深溝兒皇莊、密店皇莊、石娑婆營皇莊、六里屯皇莊、土城皇莊。明嘉靖年間,由于財政困難,實行土地改革,將皇莊所有權(quán)歸地方政府負責,廢除皇莊土地所有制。但皇莊作為一個地名,一直延續(xù)到清代。乾隆年間出版的《日下舊聞考》稱“皇莊距南海淀二里許”,仍稱“海淀皇莊”。
乾隆皇帝考察海淀皇莊后還寫過一首《皇莊即景詩》:
前朝麥色綠鬅鬅,今日看來寸許增。
猶自颙期再雨好,無非渴望有秋登。
綠柳陰陰翠蹕移,言旋為廑起居咨。
禁中坐待臨雩祭,卻恐晨昏隔久遲。
不堪遺事問春明,勝國皇莊尚有名。
卻為往來必經(jīng)路,幾多憂喜驗農(nóng)耕。
詩中稱海淀皇莊為“勝國皇莊”。海淀皇莊是乾隆往返圓明園、清漪園的必經(jīng)之路。
海淀皇莊易名為黃莊,大約是清道光年間。早年皇莊有一座古廟,稱護國藥王普德寺,始建于明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寺廟坐北朝南,五進院落,除山門、大雄寶殿之外,還有藥王殿、灶王殿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對藥王廟中的灶王殿進行重修,其碑記銘文云“在海淀黃莊藥王廟后院增建司命灶君寶殿三楹”,可證清道光年間皇莊已易名為黃莊。如今藥王廟的神殿已經(jīng)無存,尚存古柏、古槐各一株,枝葉繁茂,就在黃莊路口處,可供人們訪古。
民國年間,海淀黃莊曾分化為兩個村,稱黃莊東、黃莊西。20世紀50年代,稱黃莊東村、黃莊西村。前者歸大鐘寺派出所管轄,后者歸海淀派出所管轄。據(jù)1996年人口調(diào)查,黃莊地區(qū)共有2000戶人家,常駐人口6000人。當時海淀黃莊,占地面積5公頃,建筑面積100315平方米,有1824戶,5782人,屬中關村街道辦事處管轄。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