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航
摘 要:在莫愁故事演變的歷程中有三個重要時期:南朝宋至梁、唐代、明朝。南朝宋至梁誕生了所謂的“樂府兩莫愁”,分別居住在竟陵石城(今湖北省鐘祥縣)和洛陽?!奥尻栒f”其實不足為憑,因為《河中之水歌》乃是《洛陽道》的衍生物,詩中的“莫愁”只是美女的代名詞而已。雖然初唐沈佺期《獨不見》對莫愁故事的演變并無影響,但唐代所出現(xiàn)的莫愁作為下層女子入朱門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莫愁盧姓說,自明朝起,卻成為滋生諸多莫愁入宮(包括王府)傳說的土壤。
關鍵詞:莫愁;樂府詩;故事演變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5—0227—04
莫愁是樂府詩里非常著名的人物。她在南朝樂府中首度出場,此后便頻繁出現(xiàn)在詩文和民間傳說中,影響極為深廣。因此,從宋代起,對莫愁故事演變的探討就成為樂府研究的熱點之一。然而,時至今日,究竟有幾位莫愁、其住處在哪里、姓氏是什么、這一故事是如何演變的等一系列問題,依然是眾說紛紜。
在莫愁故事演變的歷程中,有三個時期堪稱樞紐:即南朝宋至梁、唐代、明朝。南朝宋至梁誕生了所謂的“樂府兩莫愁”,后世眾多的“石城說”亦自此萌生。在“樂府兩莫愁”中,最早出現(xiàn)的是石城莫愁?!杜f唐書·音樂志》云:
《石城》,宋臧質(zhì)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質(zhì)嘗為竟陵郡,于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因作此曲。……《莫愁樂》,出于《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妒菢贰泛椭袕陀小澳睢甭暎矢柙疲骸澳钤诤翁??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雹?/p>
從中可以知道兩點:其一,莫愁是竟陵石城(今湖北省鐘祥縣)人;其二,“石城有善歌女子名莫愁”與“《石城樂》的和聲為‘莫愁”是由《石城樂》衍生出《莫愁樂》的兩大基石。然而,《石城樂》的和聲并非“莫愁”?,F(xiàn)存《舊唐書·音樂志》雖持此說,但《樂府詩集》卷四八引《舊唐書·音樂志》以及《初學記》卷十五、《太平御覽》卷五七一等引《古今樂錄》均作“忘愁”,《石城樂》其二亦云:“捥指蹋忘愁”②,可見《石城樂》的和聲本為“忘愁”。盡管“忘”、“莫”古音義相通,但“忘”還可作“無”、“亡”、“妄”等。《經(jīng)傳釋詞》第十曰:“無,轉語詞也。字或作‘亡,或作‘忘,或作‘妄?!雹垡虼耍灰藬嘌浴妒菢贰返暮吐暰鸵欢ㄊ茄苌觥赌顦贰返幕?。既然如此,由《石城樂》衍生出《莫愁樂》就只存在著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無論“石城有善歌女子名莫愁”是事實抑或傳說,都應當在《莫愁樂》誕生之前便已出現(xiàn)。《莫愁樂》古辭里就已有了一位女主人公莫愁也證明了這一點: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
其實,臧質(zhì)所作的《石城樂》,也全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說情愛的憂歡,詩中的女主人公已經(jīng)是呼之欲出了:
生長石城下,開窗對城樓。城中諸少年,出入見依投。
陽春百花生,摘插環(huán)髻前。捥指蹋忘愁,相與及盛年。
布帆百馀幅,環(huán)環(huán)在江津。執(zhí)手雙淚落,何時見歡還。
大艑載三千,漸水丈五馀。水高不得渡,與歡合生居。
聞歡遠行去,相送方山亭。風吹黃檗籓,惡聞苦離聲。
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云:“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雹芏伟补?jié)《樂府雜錄·歌》也說,古之能歌者,“有韓娥、李延年、莫愁”⑤,可見“莫愁為古之善歌女子”之說影響甚大。據(jù)《宋書·臧質(zhì)傳》,臧質(zhì)(399—454)為竟陵內(nèi)史時,約30歲左右,那么《石城樂》最遲在公元430年前后即已出現(xiàn),莫愁這一人物的產(chǎn)生當略晚于此。
隨后出現(xiàn)的是洛陽莫愁,《河中之水歌》云: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郎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此詩最早見于《玉臺新詠》卷九,題作《歌辭二首》其二,《藝文類聚》卷四三題作《古河中之水歌》,均未署作者,《樂府詩集》則認為乃梁武帝之作。余冠英先生認為:“從詩的風格考察,列于齊、梁作品中是合宜的?!雹奁鋵崳嗽姷膶懽鲿r間還可以進一步限定為梁代。因為從文學傳統(tǒng)來看,“洛陽多美女”之說肇于南朝梁,這與梁人熱衷創(chuàng)作《洛陽道》有很大關系?!稑犯娂h橫吹曲》題解引《樂府解題》曰:“漢橫吹曲……魏、晉已來,唯傳十曲……后又有《關山月》、《洛陽道》……八曲,合十八曲。”可見《洛陽道》雖然被歸入了漢橫吹曲,卻是后起的樂曲?,F(xiàn)存最早的歌辭就是梁朝君臣所作,他們大都將洛陽作為“佳麗所”來描繪,盛贊“洛陽大道中,佳麗實無比”(沈約《洛陽道》)。甚至在其它樂府詩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現(xiàn)象,如梁簡文帝《采菊篇》就稱揚“洛陽少婦絕妍姝”。這使得自梁已還,“洛陽女兒”幾乎成為美女的代名詞,例如陳后主《洛陽道五首》其二:“佳麗嬌南陌”、盧思道《美女篇》:“京洛多妖艷”、白居易《新樂府·母別子》:“洛陽迎得如花人”、“洛陽無限紅樓女”、劉元淑《妾薄命》:“莫道紅顏燕地少,家家還似洛陽城”等等?!逗又兄琛泛芸赡苁窃谶@種大背景下,綜合了《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以及《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等樂府詩極力鋪敘豪貴之狀的手法,圍繞“莫愁”二字,著力渲染了一位“人生富貴何所望”的洛陽佳麗。雖然在傳說中,女主人公幾乎無一例外地容貌出眾,這種情形卻使得莫愁的美貌格外引人注目。《容齋隨筆》“兩莫愁”條云:“畫工傳其(按:即莫愁)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⑦后來石城在詩歌中也成了佳人聚集地,如李嶠《舞》:“佳人滿石城”、李商隱《石城》:“石城夸窈窕”、杜牧《聞范秀才自蜀游江湖》:“歸時慎行李,莫到石城西”。因此可以斷言,《河中之水歌》以及后來王維的《洛陽女兒行》等,皆是《洛陽道》的衍生物。后世的“樂府兩莫愁”之說以及為了消弭“石城”、“洛陽”的矛盾而出現(xiàn)的不計其數(shù)的穿鑿附會之論,皆是不明何以產(chǎn)生“洛陽莫愁”所致。
不過,古人雖然因“曲里分明兩莫愁”(宋祁《樂府》)而困惑,在詩歌中卻大多傾向于石城莫愁說。后來之所以又出現(xiàn)了宣城郡石城(今安徽省貴池縣境內(nèi))和金陵石城(今江蘇省南京市)說,就是因為地名或地名簡稱亦為石城而造成的誤會。雖然后者自明代起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莫愁湖還被稱為金陵第一名勝,但金陵與宣城郡石城一樣,直到清代也未曾獨立地產(chǎn)生過新的莫愁故事。無論是亭亭玉立在南京莫愁湖荷池中的采桑女,還是題有“莫愁女故居”字樣的郁金堂,皆明顯源自《河中之水歌》。所謂莫愁與徐達之孫的愛情悲劇,雖然風靡一時,其實純屬20世紀的戲說。
唐代是莫愁故事演變的第二個重要時期。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出現(xiàn)了莫愁作為下層女子入朱門的故事情節(jié)。盡管“石城有善歌女子名莫愁”之說早已出現(xiàn)且影響甚大,但無論《莫愁樂》古辭抑或《河中之水歌》,對此均無反映。到唐代,莫愁善歌的特點才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因而主要以歌女或倡女的形象出現(xiàn)在詩中。如劉復《春游曲》:“春風戲狹斜,相見莫愁家”、元稹《西涼伎》:“樓頭伴客名莫愁”、武元衡《聽歌》:“滿堂誰是知音者,不惜千金與莫愁”、李賀《許公子鄭姬歌》:“莫愁簾中許合歡,清弦五十為君彈”、曹松《陪湖南李中丞宴隱溪》:“云里新聲是莫愁”、李中《江南春》:“永巷歌聲遠,王孫會莫愁”……等等?!稑犯娂つ顦贰奉}解引《古今樂錄》曰:“《莫愁樂》亦云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笨梢姟赌顦贰愤€有舞曲,所以莫愁有時也以舞女的形象出現(xiàn)在詩中。如盧綸《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花筵舞莫愁”;宋曾三異《同話錄》“用愁字”條曰:“莫愁名見古樂府,意者是神仙。漢江之西岸至今有莫愁村,故謂艇子往來是也。莫愁像有石本,衣冠甚古,不知何時流傳。郢中倡女常擇一人名以莫愁,示存古意,亦僣甚矣?!雹嘧阋娫谒纬郧?,莫愁作為名倡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就上下文來看,莫愁是神仙只是曾三異的臆測)。唐人雖在創(chuàng)作中多傾向于石城莫愁說,但相當于莫愁小傳的《河中之水歌》里的“十五嫁為盧郎婦”之句卻不能不令他們疑惑?!堆莘甭丁防m(xù)集“金釵十二行”條曰:“梁劉孝綽《莫愁詩》:‘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盧家蘭室桂為梁,頭上金釵十二行。人生富貴何所望,愧不嫁與東家王。詳此金釵十二行,乃排插十二釵也。唐制命婦以花樹多少為高下,曰花釵若干也?!雹犭m不能確知梁代命婦是否亦以花樹多少為高下,但莫愁為貴婦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河中之水歌》中的莫愁之家世當足以與盧氏相配。由于莫愁作為歌女、舞女或倡女的形象在唐代已是根深蒂固,為了調(diào)和這兩種說法,約在晚唐,出現(xiàn)了莫愁作為姬妾入朱門的情節(jié)。如果說李商隱《富平少侯》“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之句或許還是以莫愁代指美女,那么胡曾《詠史詩·石城》就寫得非常顯豁了:
古郢云開白雪樓,漢江還繞石城流。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門送莫愁。
二是莫愁的姓氏出現(xiàn)了盧姓說。在寒山《詩三百三首》其四十二里,莫愁從“盧家婦”變成了“盧家女”:
璨璨盧家女,舊來名莫愁。貪乘摘花馬,樂搒采蓮舟。膝坐綠熊席,身披青鳳裘。哀傷百年內(nèi),不免歸山丘。
此類變化并不鮮見,例如《捜神后記》載:“盧充獵,見獐便射,中之。隨逐,不覺遠。忽見一里門,如府舍。問鈴下,鈴下對曰:‘崔少府府也。進見少府,少府語充曰:‘尊府君為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三日婚畢,以車送充至家。母問之,具以狀對。既與崔別后四年之三月三日,充臨水戲。遙見水邊有犢車,乃往開車戶。見崔女與三歲兒共載,情意如初。抱兒還充,又與金碗而別?!雹夂髞碛么说湔呒确Q崔氏為“盧妻”,又稱之為“盧女”,初唐四杰中的王、楊均用過此典。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作“盧氏之妻,空對黃金之椀”;王勃《七夕賦》則作“盧女黃金之盌”。以上兩個變化貌似無足輕重,其實后世的莫愁故事基本上都是由這兩點滋生的。
尚需辨明的是,初唐沈佺期《獨不見》對莫愁故事的演變究竟有無影響。其詩云: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葉下,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使妾明月照流黃。
此詩被有些人視為莫愁故事的重要變異,認為莫愁不僅變?yōu)檎魅藡D,而且自此始含愁。其實細讀此詩,與莫愁故事并沒有什么關系。正如沈德潛所言,不過是以《河中之水歌》起興,引出“海燕雙棲玳瑁梁”而已。(11)此后莫愁極少以征婦形象在詩文中出現(xiàn),至于莫愁由此始含愁之說,就更站不住腳了。首先,《莫愁樂》出于《石城樂》,《石城樂》就不乏哀傷之曲,如:
布帆百余幅,環(huán)環(huán)在江津。執(zhí)手雙淚落,何時見歡還。
聞歡遠行去,相送方山亭。風吹黃蘗藩,惡聞苦離聲。
這與它的和聲“忘愁”恰恰相悖。《莫愁樂》古辭其二傾訴女子與所歡離別的痛苦,也一樣柔腸寸斷:“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逼浯危跐h魏六朝,有不少愁腸百轉的解愁之曲,如《漢書》載:廣川王去的王后昭信“欲擅愛,曰:‘王使明貞夫人(按:即廣川王幸姬崔修成)主諸姬,淫亂難禁。請閉諸姬舍門,無令出敖。使其大婢為仆射,主永巷,盡封閉諸舍,上籥于后,非大置酒召,不得見。去憐之,為作歌曰:‘愁莫愁,生無聊。心重結,意不舒。內(nèi)茀郁,憂哀積。上不見天,生何益!日崔隤,時不再。愿棄軀,死無悔?!?12)此外,在《石城樂》之后,還出現(xiàn)了徑以與“莫愁”意義相同的詞匯命題的樂府詩,卻也是極于哀思?!端鍟ひ魳分尽吩疲?/p>
(齊后主)別采新聲,為《無愁曲》,音韻窈窕,極于哀思,使胡兒閹官之輩,齊唱和之,曲終樂闋,莫不殞涕。(13)
這樣看來,莫愁這一人物先天就已具備了憂愁的因子,《莫愁樂》的曲調(diào)很可能像《無愁曲》一樣,是非常悲傷的,又何須待沈詩而后含愁呢?
明代是莫愁故事演變的第三個關鍵階段。綜觀這一時期的傳說,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莫愁入宮(包括王府)之說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姑且不論20世紀的莫愁被掠入梁武帝宮中、因父親遭奸臣陷害被官府賣到中山王府等傳說,早在明代,莫愁入楚宮的故事便廣為流傳。天順五年(1461)成書的《明一統(tǒng)志》“莫愁村”條就出現(xiàn)了這種說法:“盧家有女子名莫愁,善歌唱,嘗進入楚宮,后人以其名名村。”(14)此后張萱《疑耀·莫愁》:“今漢江西有莫愁村,志云:盧家女善歌謠,嘗召入楚宮。”(15)顧起元《說略》:“莫愁,盧家女子,善歌唱,嘗入楚宮?!?16)彭大翼《山堂肆考·莫愁》:“盧家有女名莫愁,善歌唱,嘗進入楚宮?!?17)這些故事情節(jié)固然都屬于下層女子入朱門,但“朱門”之所以多為宮廷或王府,就與“莫愁姓盧”之說大有關聯(lián)了。隨著莫愁乃盧家女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莫愁與魏武帝宮人盧女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交叉?!豆沤褡ⅰひ魳贰吩疲?/p>
魏武帝宮人有盧女者,故冠軍將軍陰叔之妹。年七歲,入漢宮,學鼓琴。琴特鳴,異于諸妓;善為新聲,能傳此曲(筆者按:即《雉朝飛》)。盧女至明帝崩后放出,嫁為尹更生之妻。(18)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當是二人皆為盧姓,且一善歌舞一善彈琴,特長也比較接近的緣故。明代李維楨《游莫愁湖記》誤認為崔顥《盧女曲》詠的是莫愁,并贊嘆“盧氏多好女”就是一個顯例:“盧家女善歌,嘗召入楚宮?!瓌e有‘還將盧女曲,夜夜奉君王,則魏時宮人,故將軍陰叔之姊,明帝崩,出嫁為尹更生妻者也?!绾嗡募o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或未敢以妓方天子妃,所指非阿侯母即更生妻矣。由此言之,古今有三莫愁,而盧氏多好女,令湖山爭借以為重乎?”(19)這就是導致莫愁入宮傳說大量出現(xiàn)的根源。至于入的究竟是何宮,就要看是就哪一點做文章了。例如明代盛傳莫愁入楚襄王宮中,是因為石城舊屬楚地,詩人發(fā)思古之幽情時,常常會一并聯(lián)想到楚襄王、屈原、宋玉等歷史人物。如唐代魚玄機《過鄂州》:“石城城下暮帆遲。折牌峰上三閭墓……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萬首詩?!逼渌鼈髡f的萌生也與此相仿。上世紀轟動一時的越劇《莫愁女》,將基本情節(jié)設為莫愁與明朝開國功臣徐達之孫相戀,無非是因為莫愁湖乃是徐達的別業(yè)。至于莫愁被梁武帝掠入宮中的說法,也同樣是無稽之談,顯然是因為《樂府詩集》將《河中之水歌》的著作權判給了梁武帝。由此可見,流傳甚廣的“莫愁入楚襄王宮”之說,實為明代空疏學風的產(chǎn)物與縮影,而20世紀的各種戲說,也無一不是捕風捉影之談。稍有差異的是,后者為了適應時代的口味,將莫愁的身份改得“清白”了些(或為民女或出身于敗落的官宦之家)而已。
注釋
①[五代]劉昫:《舊唐書》卷二九,中華書局,1975年,第4冊,第1065頁。
②[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
③[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萬有文庫》第1集,第103頁。
④[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卷上》,[近代]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1983年,第42頁。
⑤[唐]段安節(jié)等:《羯鼓錄·樂府雜錄·碧雞漫志》,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26頁。
⑥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257頁。
⑦[宋]洪邁:《容齋隨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49頁。
⑧[明]陶宗儀:《說郛·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冊,第1096—1097頁。
⑨[宋]程大昌:《演繁露》續(xù)集,《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91年,第41頁。
⑩[晉]陶潛:《捜神后記·卷六》,中華書局,1981年,第37—38頁。
(11)《唐詩別裁集》卷十三:“以‘盧家少婦起興,言夫婦相守,猶雕梁之燕也?!鄙虾9偶霭嫔?,1979年,第427—428頁。
(12)[漢]班固:《漢書·卷五三》,中華書局,1962年,第2429—2431頁。
(13)[唐]魏征:《隋書·卷一四》,中華書局,1973年,第331頁。
(14)《明一統(tǒng)志·卷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三一地理類四七三,第232—233頁。
(15)[明]張萱:《疑耀》卷四,《叢書集成初編》本,第67—68頁。
(16)[明]顧起元:《說略·卷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七○類書類九六四,第391頁。
(17)[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八○類書類九七四,第431頁。
(18)[晉]崔豹:《古今注·卷中》,《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37頁。
(19)《明文?!ぞ砣弧?,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九六總集類一四五七,第200—201頁。
責任編輯:行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