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地
公元577年,周武帝滅北齊,結束了北方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詳見上期《擒賊擒王,周武帝雄才大略統(tǒng)北方》),可是沒等到再展宏圖,第二年,一代雄主英年早逝,年僅3 5歲。武帝病逝后,長子宇文赟即位,史稱宣帝,宇文赟自幼不學無術,行為乖張,及長嗜酒好色,不務正業(yè)。當了皇帝后,他更加縱情聲色,父親尸骨未寒,便將先皇后宮宮人不論年齡大小、模樣丑俊一律照單全收。579年二月,宇文贊突然心血來潮,下詔傳位于7歲的兒子宇文闡,自任太上皇,但仍把持朝政大權。后又自稱天元皇帝,封楊麗華為天元皇后。
宇文贊當了太上皇,行為更加怪誕。楊麗華的父親楊堅時任上柱國、大司馬,看到皇帝昏庸荒淫,便想取而代之。
楊堅(541-604),小字那羅延,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隨國公。楊堅曾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里讀過書,但成績不好,他自嘲“不曉書語”。但因為父親的關系,楊堅14歲便開始做官,武帝即位時,不滿20歲的他做了隨州刺史。6年后,當朝柱國、大將軍獨孤信就把14歲的女兒許給了楊堅,這就是后來有名的獨孤皇后。
史載:“楊后頗賢,宮中妃嬪皆禮敬之,獨天元皇帝不悅,迫令自決。楊堅妻獨孤氏特往見帝,叩頭流血,始得免死,但以楊堅威望日隆,仍憤然謂后日‘必滅爾家,曾欲殺楊堅而未果。唯鄭譯則與楊堅深相結納?!?/p>
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楊堅打算到地方任職,積蓄實力,以期事態(tài)有變時能爭奪皇位。反復思量后,楊堅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內史上大夫鄭譯。鄭譯是楊堅的至交好友,應允為之幫忙。
公元580年,宣帝決定出兵南伐。頗為宣帝信任的鄭譯便向宣帝推薦了楊堅,楊堅被任命為揚州總管。但是,還沒有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在鄭譯的參與下,楊堅等人擬了一個假詔書,以宣帝遺詔的名義宣布: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剛剛8歲的周靜帝宇文衍。
五月,宇文贊一命嗚呼,時年22歲。皇帝之死,對于急于取而代之的楊堅當是好事,可是楊堅等人并沒有立即公布這一消息,因為他要借皇帝之“尸”,還代朝之“魂”。
“借尸還魂”是三十六計之第十四計,屬攻戰(zhàn)計: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甩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為世間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去駕馭而為己用;而有些看上去沒有用途的東西,往往有時還可以借助它而為己發(fā)揮作用。猶如我欲“還魂”,還必須得借助看似無用的“尸體”的道理。
關于此計,古人按語說:“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后者,固借尸還境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權于人,而代其攻寧者,皆此用也?!睔v史上常有這種情況,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都喜歡推出亡國之君的后代,打著他們的旗號,來號召天下,達到奪取天下的目的。
早在秦末農民戰(zhàn)爭時,“借尸還魂”便被起義者采用。當時一批兵卒被征戌邊到達漁陽,陳勝、吳廣準備率眾起事,可是害怕自己地位低下,沒有號召力。當時,有兩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個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溫良賢明,已被陰險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殺害,老百姓卻不知情;另一個是楚將項燕,功勛卓著,愛護將士,威望極高,在秦滅六國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陳勝公開打出他們的旗號得到了大家擁護。
以“借尸還魂”之計謀,宣帝這個看似無用的“尸體”還有很多政治妙用——楊堅借宣帝的名義,用假詔書奪取了朝政大權以及京城部隊的指揮權,等一切準備就緒后,才發(fā)布了宣帝去世的消息,輔助外孫周靜帝即位。
“借尸還魂”的原意是說,已經死亡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楊堅巧妙地把它運甩到政治中,他以“詔書”的形式使皇帝“復活”并聽命于己,順利地做了輔政大臣,之后他率先建立新的領導層,吸收一批有才干的人,穩(wěn)定了政局。然后又剪除了威脅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等地反對將領的起兵,徹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權。史載:“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百官均聽命于楊堅?!?/p>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所歸為由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
楊堅以智謀開國,施仁治于天下,所以后世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楊堅是才智最高、最為仁慈的開國之君。
編輯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