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安麗梅
【摘要】中國筆墨在成為一種獨立的繪畫語言之始,就是一種意象的符號化形式。它之所以能發(fā)展到這種高度而不只代表一種技法,有其深厚的哲學美學依據(jù)。與西方藝術相比,筆墨符號既是個性情感載體,又是社會文化載體。如何選擇一條既適應現(xiàn)代社會又符合個人心性的筆墨前進之路是所有藝術同道的任務。
【關鍵詞】筆墨 符號 情感
卡西爾在《人論》中說:人是創(chuàng)造符號的動物。人借助于符號活動而脫離了動物界,進入了一個精神文化世界,人通過符號的媒介,借助于語言,人類建構了一個超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符號世界并獲得了空前的自由??梢哉f,符號創(chuàng)造了基于現(xiàn)實世界的可能世界。
所謂筆墨符號,是將中國的筆墨語言置于現(xiàn)代美術理論評判體系下的一個稱謂。在中國傳統(tǒng)的畫論中,“筆墨”既可指具體的每個局部的線條,水墨暈章,又可理解為作者對繪畫整體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本文試圖將筆墨作為一種普遍的美術符號,并分析筆墨程式與筆墨符號語言的異同,將筆墨符號作為一種“詞匯”,放在各個時期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考察,才充分體現(xiàn)了其自身的價值。
一、形象化符號
中國畫具有獨特的筆墨符號系統(tǒng),它的符號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用筆與用墨上。唐代張彥遠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系。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用筆具體到繪畫上實際就是用點、用線、用面,亦即傳統(tǒng)的“描法”、“皴法”、“點法”?!懊璺ā?、“皴法”、“點法”既是對真實物象的再現(xiàn)手法又是與藝術家個人修養(yǎng)、喜好、經歷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人物畫的表現(xiàn)技法以線描為主,它們大都是中鋒用筆。傳統(tǒng)用筆之所以采用中鋒,在于中鋒線堅韌渾厚,有助于彌補平面性造型的單薄之力,這是中國畫工具材料特殊性能決定的一套合理的藝術形式與成功的技法?!笆嗣琛苯^大部分用于工筆畫,寫意人物畫以減筆描之類寬線條為多,用筆有時會用到偏鋒側鋒,并將之擴大為塊面,如不講究筆力,易顯扁薄。吳昌碩、黃賓虹的寫意極致,全在于線條的高質量大魅力。各種各樣的皴法,是畫家根據(jù)山峰不同的形與質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線條的演變與補充。
二、意象符號
意象作為一個整體來講,是中國古典美學對藝術生命的核心認識,無論是繪畫還是詩歌,都把意象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當成終極目標。意象的本質是什么呢?意象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的結果,同時也是一個審美過程的起點。簡單的說來,就是藝術家在“澄懷”的狀態(tài)下(即保持一個空靜的心胸、澄明的懷抱)才能“味象”(即進入與天地萬物交流,神與物游的境界),達到“有我之境”(劉勰所謂“物以情觀”)或“無我之境”(劉所謂“情以物興”),然后通過創(chuàng)作主體“遷想妙得”實現(xiàn)胸中意象的完成(即胸中之竹)。最后通過不同的媒介,如言辭、筆墨、音符等物質性因素實現(xiàn)胸中意象的物化,構成完整的藝術作品(即手中之竹)。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的意象說與當代我們所講的符號化理論有著極其相似之處。狹義而分解的講,“意象”之“意”即是藝術家所特有的精神、情感或情緒,“象”是借助自然物象,通過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的抽象過程,創(chuàng)造出來的外觀形式,或形成的獨特語言符號。因此,意象說與符號論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三、書法符號
書法是中國創(chuàng)造的最具抽象性的造型藝術。它本身借助語言符號,傳達文字信息,卻具有藝術品格,即使徹底擺脫了象形的文字,仍有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的審美價值。
大體我們可以認為:從自覺的書法創(chuàng)作和品鑒產生以來,書法就被當作一種以文字及其內容表現(xiàn)主體精神世界的物質形式。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道:“篆隸章草,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宛而通,隸欲精而密,草本流而暢,章務簡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备鞣N字體的獨特形式美感和審美特征,通過書家特定性情的凜、溫、鼓、和,使得靜態(tài)的符號化的點畫結構形象流露本性,抒發(fā)性情。
從根本上講,書法與繪畫都是創(chuàng)作主體“以真實象出游戲法”(黃庭堅),將可喜可愕,以“筆墨之跡,托于有形”(蘇東坡)。二者不過都是精神的符號化形式罷了。
四、結語
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接受,一個新的充滿視覺幻像的時代已經到來,多元或無序的過程是每個面臨轉型的社會所必須經歷的,我們面對這種混亂局面表現(xiàn)出來的急躁與偏激又都是正常的,也許只有當人們能真心潛下心來,不再盲從,不再迷信,不再斤斤于筆墨程式和筆墨符號,更多的關注真正屬于自己的、自己與社會的精神和情感的時候,才能實踐“在藝術中優(yōu)游”這一古老命題。
參考文獻:
[1]《中國繪畫美學史》 .陳傳席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美的歷程》 .李澤厚.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符號學美學》. R.巴特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4]《中國書法美學史》. 陳方既,雷志雄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5]《藝術符號美學》. 吳風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河北藝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