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淼 王 欣
采訪手記:
在北五環(huán)一個美麗幽靜的住宅小區(qū)里,有一個中等規(guī)模、設施齊全的幼兒園,王東異博士就在這里任職。他的辦公室寬大明亮,我進去的時候正好有一位體育老師在請他支招兒。原來,這位老師碰上了淘氣不服管教的孩子,而且屢教不改,他有些灰心,不知所措了。
王博士很具體地指導他的工作,還以自己為例:“我上小學和初中一直都不聽話,學習也不好,直到上高中,遇上一位好老師,是他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在這個好老師面前,我感覺到自己是好學生……”一沒想到這位事業(yè)有成的留美博士也曾是個讓老師頭疼的“差生”啊。
這次采訪收獲頗豐,我們會在以后各期中介紹王博士學貫中西博采眾長的先進教育理論和觀點,請感興趣的讀者繼續(xù)關注。
經(jīng)歷過這次大災難,孩子們不論在生理、心理或行為上,都會產(chǎn)生許多的反應。一般而言,這些情緒反應并不會持續(xù)很久,但目前看起來狀況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災難發(fā)生數(shù)周后才逐漸地表現(xiàn)出心理狀況來。由于兒童與青少年們對災變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與成人不同,因此表現(xiàn)出來的反應也稍異于成人,而且,心理危機干預方式也不一樣。
北京初樂元幼教機構總裁王東異博士,認為如果有可能,震區(qū)外孩子可以與災區(qū)孩子“結對子”,共同面對困境,共同成長。
談到“結對子”的具體操作,王博士稱,現(xiàn)在這只是我的一個倡議,具體操作起來不但需要你們媒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還要有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門的支持。最后,王博士還給記者拿出了一份《災區(qū)孩子心理問題干預原則》,他說,大災難后的心理問題是心理學的重要課題,如果和災區(qū)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們接觸,請奉行以下原則。
應該這樣做
1、只要孩子有需要和有可能,可以進行大量軀體接觸:牽手,撫背,輕輕地搭肩,擁抱,從心底發(fā)出你的熱情。無論何時,只要孩子處于悲傷、驚厥性恐懼和情緒極度悲傷時,請以這些方式給予撫慰,不必多說話,只要你和他在一起就足夠了。但如果孩子不愿意,請不要勉強。
2、用普通的談話和語言開始接近孩子,慢慢建立信任關系。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很容易接觸,因此,可以先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語言方式試探孩子的反映,比如“你熱嗎,要不要喝點水?”,建立信任后,才能談論其他。
3、如果可能,帶一些孩子喜歡的小物件做為小禮物,如糖果,文具,游戲機,玩具等,對于這些孩子,信任是關懷的前提。
4、用繪畫讓孩子宣泄和釋放嚴重受阻的情緒與情感。對十歲以前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內(nèi)向和恐懼反應非常強烈的十分適用。另外,你還可以給他們講故事。
5、如果你只是路過,沒有大量時間留下來陪孩子,肯盡量不要過深接觸。因為來去匆匆的探望可能造成孩子產(chǎn)生不斷被拋棄的感覺。就像在原來的傷口上撒了鹽一樣。有一個可以嘗試的辦法,就是當你與孩子告別時,留下你的聯(lián)系方式,告訴他,如果他感到難過的時候,可以打電話給你。
不要這樣做
1、別欺騙孩子,比如,孩子的家人已經(jīng)沒有了,還騙他說他們會回來。當找不到該說的話時,就盡量保持沉默,默默地安慰即可。
2、做不到的事不要隨便承諾,比如,我會去幫你找回你的爸爸媽媽的。
3、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回憶,不要說“你說吧,沒有關系,有我在”,一類的話語。
4、不可以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情緒表達。不能說“不要哭了”,“你一定要堅強”,“要哭就哭吧!”等等,每個心理受傷的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情緒表達方式。
5、對孩子不要表現(xiàn)憐憫和深度同情,要用平常心相處。
6、不要以為自己是孩子唯一的心理依靠,不要以為只有你才能幫助他。重要的是讓孩子啟動和回復自我療傷的機制,而不是靠外力康復。
7、一定要避免過度的給予,那樣會造成心理依賴,也有可能造成遷怒或感覺被施舍,導致孩子把憤怒發(fā)泄到關注他的人身上。
8、別試圖取代他的父母或其他親人,不說“沒關系,我們都是你的親人,都愛你”。這樣,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背叛了自己父母。
9、不要造成孩子的內(nèi)疚,這樣會導致臨床心理學中的幸存者綜合癥——為什么我的爸媽都死了,而我還活著。因此,不要說“你真的很幸運啦!”“你看,別人都沒了,依已經(jīng)比別人好多了?!?/p>
10、不要對孩子所經(jīng)歷過事情過于好奇,要知道,你的好奇會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