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扶搖
宋太祖趙匡胤伐蜀,蜀主孟昶雄兵十萬,主場作戰(zhàn),似乎可與宋主一決雌雄。
中國有句俗語叫“少不入蜀”,意思是說年輕人輕易不能去四川。為什么呢?因為四川這個地方環(huán)境優(yōu)雅,氣候宜人,盛產美女,物價水平低,生活節(jié)奏慢。身處青山綠水之間,每天拎個鳥籠子,提個茶壺,四處溜達;或是躺在嘎吱嘎吱的太師椅上,細細地品茗,欣賞美女俊男,隨手翻翻圣賢書……人生在世,夫復何求?年輕人來到這里,難免會喪失斗志,失去進取心。
四川這方水土,也許是由于太溫軟舒適了,往往培養(yǎng)不出生猛彪悍的性格??v觀歷史上四川的地方性政權,在面對外敵入侵時,無一例外地都放棄了抵抗,選擇了投降;無一例外地表現出了長期安樂所致的軟骨與文弱。劉禪是這樣,李勢是這樣,王衍是這樣,孟昶更是這樣!蜀主孟昶年輕時也曾隱忍剛毅,雷厲風行。從他早期政事來看,此君應屬于十六國時期為數不多的愛民皇帝??上У氖?,在這方溫軟舒適的土地上做了30年太平天子后,孟昶的那股剛毅勁兒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而是變得驕橫奢靡、軟弱昏聵。這個連夜壺都要用珍珠寶玉裝飾的皇帝,宋軍一來,稍作抵抗后,便急忙開城獻表投降了。
要說的主人公,并不是這個擁有珠寶夜壺的偏安皇帝,乃是他的妃子——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家世不可考,因其貌美如花,被孟昶封為“花蕊夫人”?;ㄈ锓蛉瞬粌H明眸善睞,長袖善舞,具有一切帝妃所應有的品貌,還擁有其它帝妃所不具的才華——嬌手能書。
流傳下來的花蕊夫人的詩詞大都十分可疑,有后人偽作之嫌。就其內容而言,大都俗艷淫靡,不足為道。唯獨下面要提起的半闋詞、一首詩,卻的的確確出白花蕊夫人之手,堪稱千古經典!
成為俘虜的孟昶、后蜀國中央領導班子主要成員和后宮佳麗被宋兵押送北行,花蕊夫人也在其列。亡國的哀怨與激憤郁結在花蕊夫人心頭,無法排解。驛站小憩時,便化作了這一字一咽的《采桑子》,題在驛站的墻壁上: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舊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從詞中可以看出,這首詞大約是題在蜀國棧道北部終點的附近。棧道天險,素來被視為蜀國的屏障,也是古代中原入川的唯一陸路通道。對于踏歌凱旋的宋軍來說,北上的道路是趾高氣昂、春風得意的。而對于花蕊夫人來說,這條路卻意味著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沉痛,意味著命運無常、生死茫茫的未知,意味著故國難歸、家山難見的訣別。那是一種永遠的訣別——在茫茫未知的命運面前,離開這座驛站,便意味著要遠離故國,再也不會回來。正是在對這巴山蜀水的回眸一瞥中,產生了這半闐催人淚下的《采桑子》。
后來趙家天子聽聞貌美似花的花蕊夫人善于作詩,便半是調侃半是調戲地令其即席賦詩一首。于是花蕊夫人當:即日占七絕一首: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花蕊夫人雖是女兒身,卻有著男子漢的骨氣與見識,著實令人驚嘆欽佩。正因為有了這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所以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那沒有寫完的下半闋,必定有石破天驚的奇崛之句。
可惜我們沒有緣分看到。
可以想象,兩個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宋兵完全不為美色所動,他們兇神惡煞般地喝止了花蕊夫人,嘴里面還不停地罵罵咧咧:“作什么鳥詩?趕緊給老子上路!”就這樣,一個弱女人無奈地扔下了手中的筆,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無奈的遺憾。
可惜偏偏就是這半闋凄美絕倫的殘詞,卻遭到了某位無知文人的惡搞。這位文人經過這里時,發(fā)現了這半闋殘詞,于是干了一件相當無趣的事情,給這首《采桑子》續(xù)上了半闋:
三千宮女如花面,妾最嬋娟。此去朝天,只恐帝王寵愛偏。
下半闋,完全就是不同的格調:一個女人搔首弄姿,似乎在去汴梁的路上就準備好了要投懷送抱,并且為能否獲得新主子的專寵而惴惴不安……這個文人,不但無知、無聊、無趣,已然是一種無恥了。
正如夏堅勇先生所說的那樣——留下遺憾也好,沒有遺憾就沒有真正的悲劇美,至少它可以給后人留下一個瑰麗繽紛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