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紅濤
新課改實施后,各學科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打破學科本位,適應新形勢下的需求,成為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教學難題.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教學設計上的探索,嘗試著打破地理科本位,多方位、多角度設置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以“長江”一課為例,談一下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課堂設計一:用音樂去聽地理
在介紹長江概況時,我用《三國演義》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片頭曲引出課題,然后播放贊美長江的歌曲及視頻《長江之歌》請學生欣賞,并提示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注意歌詞,隨即設置問題:歌詞中體現了關于長江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識?結合地圖學生很快答出長江的基本概況.這樣用音樂的形式引入本課,以歌詞來設置問題,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又能很好地引領教學內容,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聽出了興趣,聽出了知識,初步感受到長江悠久的文化底蘊和壯美.實際上還有很多如《長江之歌》代表著不同地域和不同風格的歌曲,也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應該走進中學的地理課堂.
課堂設計二:用數學去算地理
在講述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每個學生運用課本表格中的數字從三個方面(長度、流域面積、年徑流量)證明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結果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加減乘除無所不用,通過一系列的數字計算、對比,很容易地證明了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數字比文字有說服力,但計算對比比單純的數字更能說明問題: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比長江是我國的第一長河更準確、更科學.隨著地理教學的數字化,為用數字去說明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數學空間.
課堂設計三:用語文去釋地理
在講述黃金水道時,為了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長江上中下游流經的地勢和水速這個問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用古詩來證明長江各河段的水流特征.這有一定難度,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團隊意識,經過熱烈的探討交流,學生答出了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證明上游水流之速);王維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證明下游水流之緩).可以看出,用語文知識解釋地理知識受到學生的歡迎(雖然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從交流中享受到了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達到了在合作學習中進步、在探究學習中成長的目的.
課堂設計四:用歷史來穿地理
在講述長江的開發(fā)與治理時,長江阻礙了我國南北的陸上交通而被稱為“天塹”,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舉出兩個我國古代歷史上發(fā)生過以長江為天塹對峙而發(fā)生的著名戰(zhàn)爭;2.我國古代有哪些水利工程與長江有關?(舉出兩個即可)有了剛才的經驗和熱情,問題雖穿越了時空界限,但學生很快就答出來了:1.赤壁之戰(zhàn)、巧渡金沙江、渡江戰(zhàn)役等.2.都江堰、大運河等.教師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在這個舞臺上展現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本節(jié)課成功的地方在于地理課堂上嘗試著打破學科界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得到了較好地發(fā)揮,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合理運用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立足學科本位,適當打破學科界限,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合理設置問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就能使自己的課堂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