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津
以前我們通常認為,代溝產生于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之間的不理解,而子女一代是代溝現象中更痛苦的犧牲者。但現在我們看到,年輕人似乎更樂于主動制造代溝,代溝似乎變成了一種可以令人在心理上成為戰(zhàn)勝者的概念。
在“80后”的概念開始浮出水面的時候,這個名詞的創(chuàng)造者大概也沒有想到它在后來被“80后”自己所熱衷。現在我們聽到“80后”、“85后”、“90后”(以后想必還會有“00后”、“千禧后”),會覺得它們更多地是形容詞而不是名詞,不僅僅是概括一個年代一個群體,而且?guī)狭祟H為濃重的情感色彩,隱含著一種要以時間為地標,和其他人區(qū)分開來的意愿。
于是我們可以在某周刊上看到“80后掌握娛樂圈話語權”這樣的文章,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專題的主角和作者都是80后自己,里面的理性與興奮陶然大概都和醉漢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但在使用隔離手段時卻一點也不比“非典”時期來的少,仿佛在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都是令人色變的病原體。這種連篇累牘的自我感覺良好,真的就足夠把人打扮得花枝招展了么?且慢,當年輕的主人翁們剛剛開始興奮不已地玩味這種“話語權”的時候,在少先隊員們的心中,他們已經成了要被一掌打翻的對象。在網上流傳的種種“90后”主題帖子中,我們看到,“80后”所標榜并引以為傲的自我風格,在更年輕的一代人眼里,已經成為庸俗腐朽的遺唾。
以前,我們講20年一代人,是純粹生理上的區(qū)分。在科技革命之前的幾千年中,每一代人都重復著同樣的生活,一百年前和當下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今人生活中將經歷的一切也早已被前人度過?!包S金時代”都在遠古,如果說有什么變化的話,也只能是“人心不古”,現在變得更加糟糕。所以,年長者正因為年長,在生活經驗的占有方面擁有了絕對的優(yōu)勢;而年少者也自知年少,盡管從不缺乏逆反心理,卻也總是會對年長者有發(fā)自內心的適度尊敬,因為年長者確實擁有一切問題的答案。在中國“天、地、君、親、師”的倫常概念中,年齡成了決定尊榮程度的重要標尺。
我們似乎可以為如今上述這一切的本末倒置尋找到充分的理由,因為我們現在正經歷的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walkman潮流取代了錄音機,CD光盤金光燦爛地趕走了卡帶;又在更短的時間內,ipod風暴刷新了walkman,在電騾上瘋狂下載mp3的小孩兒們漸漸開始只認識電子像素構成的cD封面了。與這冰山之一角類似地,包括衣、食、住、行在內,幾乎人類生活方式中的一切都急切地更新換代著,手機剛剛把固定電話推下王座,網絡通訊又開始飆起了……在新技術風馳電掣的煙塵中,仿佛“速朽”才是真正的活力。無所不在的進步觀念和絢爛的科技工業(yè)告訴我們:新的總是好的,而只有年輕人才有最旺盛的精力和最活躍的頭腦。來獲取和吸收新的資訊、產品、技能和觀念……15到25歲仿佛成了人類的黃金時代。長者的自我立場不再那么堅固:北京大學的老教授也一本正經地研習起“超女”,滿頭白發(fā)的名導演開始把年輕人說其影片“很炫”當成自己炫耀的資本。的確,當一個只會用毛筆和草紙的爺爺,面對著把一臺詭異的機器玩出千軍萬馬的孫子,不可能沒有一點語塞的感覺,他應該怎樣評價眼前這個娃娃的行為?這些他生命歷程中從未有過的東西是對是錯?如果他不是一個固執(zhí)的暴君,肯定不免有閃過心頭的一絲驚惶?!奥湮椤币辉~從未像今天這樣被如此頻繁地使用過,也從未擁有過如此巨大的殺傷力;父母的權威似乎在這個令人羞愧的詞兒面前被輕易地動搖了,而子女成為踩在代溝上揮起鷹旗的凱撒。眼看著后來者馬上逼近,那些還不到30歲的年輕人,也已經開始動輒叫囂自己的蒼老了!同時,由于電腦時代技術革新的加速度,代溝之間的時間跨度不斷縮短,恨不得讓人類一天即隔代;而深度卻有增無減,同是年輕人,只因為差了三五歲的光景,就驚訝地發(fā)現彼此之間已經無法對話,乃至拋棄不掉彼此間深重的厭惡和成見,也不再是稀有的事。當社會患上了年輕崇拜癥的時候,年輕人的自我崇拜也就真的開始了。
然而我們很懷疑,在那些林林總總的新奇事物中有多少意味著真正的新鮮,多少不過是自我感覺過度良好滋生出的霉菌,多少又不過是太陽底下的舊事,只是披了一層新的外衣而已。當“80后”成為一個話題的時候,許多電視和網絡媒體熱衷于請前代名流來發(fā)表感慨和議論,卻發(fā)現他們所批斗和贊揚的都不過是那些寄生在人類本性中的東西。有人說,這些年輕人很敬業(yè),又有人說,這些小孩子根本沒有責任感,兩面的評論合在一起,就會發(fā)現“這些人”無非是常人,這個群體無非是普普通通的群體,那些所謂的特性顯得如此虛弱。年長者所說的也完全可以用于自己的時代:有些人敬業(yè)勤勉,有些人無賴混世,數百年前并無不同,如此而已。就連這種80后、90后的種群區(qū)分方式,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也無非是從他們的先輩那里繼承來的。只不過,出生年月代替了出身成分,階級立場變成了年齡立場,而區(qū)分的意識、爭斗的激情和制造種群偏見的本事一如既往。如果拿心理的顯微鏡看一下,發(fā)現80后對70后的情緒之菌里充滿了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憤怒,一點不用奇怪。
的確,我相信技術革新帶來的大多數新鮮玩意兒,絕不足以動搖那些亙古的智慧。假如人類心智沒有因之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所有令我們生活更加便利快捷的技術只有一個作用——不過是相對延長了人的壽命,雖然,這已經很棒了,但卻沒有生出代溝的理由。而現在風行的所謂10年一代的代溝,更多的是恐嚇與被恐嚇,以及自己嚇自己的一套無關痛癢的游戲。當然,也許有一些別具意義的新技術,的確足以引發(fā)中國人心靈上的一次激變,讓今天的年輕人成為不同的一代,這就是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了。
這項新技術可以用“網絡2.0”來簡單地概括,拋開程序層面的繁瑣闡釋,技術架構上的諸多原則,只說它的后果以及真正的力量所在,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的:通過網絡平臺中每個人的參與,網絡2.0最終產生——或者,“產生”這個詞都已經不再恰當,而是“匯聚”和“過濾”出令人驚嘆的成果,使網絡有別于從前作為報章雜志的代替品,單純充當信息發(fā)布平臺的“1.0”時代。正如在把這種網絡精神體現得極為充分的博客面前,明星偶像倒掉了,在另一個典型:維基百科面前,知識偶像也倒掉了。在這里,知識不再是屬于某一個權威的定論,而是屬于所有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對這“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的任何一個條目進行添加、修改和補充,并允許數種:不同的觀點并列置放,這種行為方式,讓知識信息的來源也博客化了:非同尋常地簡捷、便利,當然,同時也帶著那種“可信度多少?”的似是而非。然而,盡管教授們并不鼓勵學生去維基百科找做論文的
材料和根據,他們的學生卻已經難以從這個信息精華的海洋里脫離出來,它包括了你能想到和想象到的一切。條目精微而寬容,再加上無時無刻不在更新,對一本百科全書來說,你還能要求什么呢?的確,它的權威性值得懷疑,但很難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也許多重多元的答案,對人類的智性來說,才是更優(yōu)秀和更恰當的知識結構。
維基百科之外,被樹為“2.0”標桿的google、youtube和facebook,以及大大小小的效仿網站,已經完全統治了今天年輕人的生活。如果說工業(yè)革命一開始,神話時代就結束了,那么自有這些革命性的網站產生以來,英雄時代也結束了。匯合個人力量的整體,經過恰當的技術過濾,超越了英雄的能力。同樣,英雄偶像的權威也被瓦解了,每個人都是創(chuàng)造之神身體上的一部分,不再僅僅是一種說法,或者一個口號,而是通過參與得到了真正的實現,并足以讓我們體驗這種存在。這也就是為什么“人肉搜索引擎”如此泛濫的根源,通過網絡一哄而上,掘地三尺,只要他們愿意,可以將一個人祖宗三代的信息都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種心態(tài)中隱藏了多少丑惡的習性不必多說,但從好的方面去理解,也可以被看作是走出英雄時代后的一種自我釋放:微小的自我價值終于得到了確認、成就和尊重,即使僅僅是在想象中。有人喜歡把年輕人稱作“我一代”,一部分是圊于只見“他”我,不見“自”我的偏見,但另一部分與網絡時代自我意識的確立不無聯系,從這一點上來說,“我一代”的提法是確實的。
這個意義上的“我一代”對中國可能有著特別的意義。一個德國女孩說,很奇怪中國有所謂“80后”這種說法,差了十幾歲而被定義為特性不同的種群,在她的國家聞所未聞。我想,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西方國家存在著歷史久遠且高度發(fā)達的市民社會,公民自治從來就是題中應有之義,網絡2.0技術無非是讓他們多了一種表達的工具,對人的觀念也許有些許的更新,但卻遠不是什么突破性的建樹。而中國社會則是懾服于權威的歷史久遠,不容置辯的信條已經堆積如山。在這種背景下,自我意識的騷動是有些瘋狂的,而網絡給了這種瘋狂一個合理的出口,2.0技術使得它可以在穩(wěn)定的平臺上形成健康的力量,并最終促進自治精神的覺醒。在關于“年輕人怎么了”的種種喧囂爭論中,也許這才標志了一條真正的代溝,同時,我相信,它是痛苦而有益的。當然,這條代溝雖然跟我們這個時代、跟新技術的產生息息相關,但它劃分的標準,已經不再是年齡。更準確地說,它是“時代之溝”,時代把所有的人正推向這條溝的同一側。
(本文編輯: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