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巖
門開了,一股濃重的貓狗氣味撲鼻而來,狗吠貓鳴響作一片。這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碧水云天小區(qū)內,一位曾在朝鮮戰(zhàn)爭中做過3年隨軍“空軍記者”、做過毛澤東的陪讀老師、當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的風云人物——蘆荻的家。
她也是我國現(xiàn)有2340多萬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中的一員。有資料表明,北京的空巢家庭已達36%以上,預計2010年達到80%以上。
1000只貓狗的“媽媽”
蘆荻快80歲了,滿頭帶卷銀發(fā),面容白凈。小貓小狗前呼后擁著老人,跳個不停。
她吃力地彎下腰,撫摸一只黃色短毛的小狗?!肮耘畠?!晶晶,想媽媽了吧?”
她又轉著身子挨個摸了摸一個個湊過來的小腦門兒。
老人的女兒嫁給了一個美國人,入了美國籍;她的兒子也在美國,博士畢業(yè), 40歲,仍是單身。她的老伴已故去,曾是某社科院的一位著名歷史學家。
先前,她住在中國人民大學靜宜園的一棟單元樓里。老伴去世后,她搬到了現(xiàn)在的住處。如今,那里也成了專門喂養(yǎng)貓狗和猴子的地方。
子女遠隔重洋,老伴離她而去,從1972年就開始陸續(xù)收養(yǎng)的上千只流浪小動物,是她的全部精神寄托,也成了她老年生活的沉重負擔。
她每月4000多元的離休金,要承擔包括飼養(yǎng)員的工資、小動物的口糧錢等近13萬元的費用。除了把自己的退休金大部分搭進去,她不斷向遠在美國的子女求得救濟,也向社會募集到少量資助。
嚴重的入不敷出,使得她的生活變得近似乞討。30多年來,她就吃粥和素菜,從不吃肉,原來請的保姆,因忍受不了生活的清苦紛紛離去?,F(xiàn)在,她得拖著一條殘腿對付自己的一日三餐。
2007年,兒子回來看她,看到她仍然用著那輛用來救助貓狗的舊面包車,就花了十幾萬為她買了一輛“雪佛蘭”轎車。兒子一走,她就把轎車賣了,將所得的錢又全部投入到小動物身上,至今,兒子還不知道這事。
伴隨老人的,還有社會上一些人對她的孤立和反對。
在人民大學時,鄰居就反對她。搬到碧水云天后,有鄰居因為不堪忍受她的做法,把她家的玻璃砸了,還向她家的房門鎖孔里灌進了膠水,到現(xiàn)在,從門外都無法插進鑰匙。
“我也知道在小區(qū)里收養(yǎng)這么多小動物不合適,可是,很多小動物剛被救回來時受了傷,有的已奄奄一息,不能馬上送到基地,我只好暫時帶到家里療養(yǎng)。”
“人間情多真愛少”
蘆荻對小動物的鐘情,部分因素是源于她對母愛的缺失和她對子女的母愛。
1958年,她被劃為右派,開除了黨籍,母親也在這年被政治運動迫害致死,尸骨不知被棄何處。
1972年,蘆荻夫婦因故不能陪在孩子身邊,那時女兒12歲,兒子4歲,兩個孩子孤苦無依,只有一只貓陪伴。蘆荻回到家不久,那只陪伴孩子的貓失蹤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她帶著孩子滿北京城尋找失蹤的貓,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卻遇到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浪貓。從此,她開始收養(yǎng)流浪貓。
1975年,她被請到中南海陪毛澤東讀書,前后4個月時間。這段歷史她要整理出來。2007年,應溫家寶總理的要求,她已整理了《毛澤東談魏晉南北朝歷史》的史料。
她有個心愿,就是自己能再活5年。她希望能在5年內找到母親遺失50年的尸骨,也希望看到子女把他們父親的墳墓遷出八寶山。
老人對自己未來的5年充滿了希望,卻對眼前的生活顯得絕望:“1992年,我成立了小動物保護協(xié)會,到現(xiàn)在也沒有合適的人能夠繼承我的事業(yè)。我老了,感到力不從心。說不定哪天,我就為這些小動物上吊自盡了?!?/p>
談話中,她流露最多的是在自己的流年歲月中,對父母、子女和自己未竟事業(yè)的愧疚之感。
有研究者指出,患有家庭“空巢”綜合癥的老人常常會有自責傾向,認為自己有對不起子女的地方,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另外也會責備子女,覺得子女只顧自己而讓父母獨守“空巢”。蘆荻明顯帶有前一種癥狀。
她沒有出國投奔子女的打算,她也沒有指望子女能在垂暮之年陪伴在身邊。那只被她喚做“晶晶”的狗或許已成了她子女的影子。
“朋友都反對我把這么多精力花在小動物身上,可是,已經30多年了,我不管它們,這1000多條生命就沒希望了……”
“人間情多真愛少!”蘆荻老人反復念叨的一句話或許值得我們從中品味或反思些什么。
“人有時候不如貓”
與蘆荻不同,家住北京皇亭子的新華社退休干部、曾參與過《經濟日報》創(chuàng)刊工作的王璽德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40多只流浪貓,獨享一種孤單而愉悅的老年精神生活。
已經82歲的他,耳不聾,眼不花。他有兩個女兒,住在北京,也都快60歲了。十幾年了,老人從沒間斷過按時給貓喂食,為此拒絕了一切社會活動。2007年,中央組織部送給他的電影票,他壓在桌子的玻璃板下,一次也沒用過。單位為他安排的旅游活動,他也沒參加過。
“我要走幾天,那些貓就得餓肚子?!崩先苏f。
他一個月有7000多元的退休金,光為貓買糧就要花去2000多元?!懊刻煜挛?點半,我去喂貓時,它們遠遠看著我就跑過來,然后圍著我轉,吃得也特別香,我的心里就特別舒暢?!?/p>
老人感嘆“人有時候不如貓”。 “我在新華社和經濟日報社時,幫助過那么多人,退休前,他們找我特別頻繁,退休了,就沒人來了,很多人連個電話都沒打過。貓吃了我喂的食物,都很感激的,一看到我就特別親切?!?/p>
這些城市里的孤獨老人,把大量的金錢花在動物而不是親人身上,將一種超越人類的愛心進行傳遞的同時,也表明我們的傳統(tǒng)親情關系已經在發(fā)生改變。而這恰恰反映了當代中國家庭對物質之外的親情流失的一種無奈和對親情回歸的期待。
摘自《記者觀察》2008年第5期 推薦/宋春華 編輯/李小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