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炳光
謠言:大學的課是可以隨便蹺的
在大學里不用再像高中一樣,被整天關在教室里“圈養(yǎng)”著,學習很自由,如果翹課了,上課點名,就讓兄弟幫著答“到”。如果你整個大一都從未蹺過任何一節(jié)課,那么恭喜你,你已經(jīng)和耶穌基督一樣純潔了。
學習在燕園
在北大的第一學期,我一節(jié)課都不敢蹺,而且占座都占教室最前面的,為的就是能把老師講的東西全都記下來。即使這樣,在考試前幾天也還是覺得什么都不會,怕得要命。
因為占座成風,每次進出教室都要費一番力氣。如果是第二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的老師剛說“下課”,教室的門就被候在外面多時的同學推開,一擁而入。上第一節(jié)課的同學屁股還沒離椅子,書包衣服就扔了上去,為的就是能有一個好座位。
每學期要經(jīng)歷的第一件事就是選課。操作起來和在網(wǎng)上購物一樣,喜歡哪門課選中它就行了,一般的課程都是2學分,一般一學期的課程在20~24學分之間。這20多個學分中,有專業(yè)必修的課程,少則兩三門,多則四五門,再除去學校必修的公共課,剩下的課程則由自己從選修課中自由選擇。
大學四年的選修課程總學分必須超過16學分,并且必須涵蓋自然科學、歷史學、哲學和心理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五大門類。這套課程制度給予了我們充分的學習自由,但實際操作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給自己排課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對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學生來說,閱讀專著和論文是大學學習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一學期下來的閱讀量可能超過上大學之前十幾年閱讀量的總和;而對于自然科學門類的學生而言,實驗在學習中則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我們的宿舍里幾乎找不到一本小說。我在高中時看了許多小說,到了北大就不看了,主要是因為沒那個氣氛,業(yè)余時間基本都被作業(yè)、閱讀占滿了。
一門課除了課堂時間以外,老師還會告訴你課下還要用多少時間來復習、預習和鞏固才能學好這門課,一般的定律是課上一小時課下兩小時。想想一天的課程排下來,我們每天需要二十幾小時才能做一名好學生。
有一些學生基本是大三以后,才不像大一新生老老實實地去上課,這樣就是平時舒服了,但考試前痛苦了。考試前往往每天要干14個小時以上,失眠成了流行病。
大學里的學習,最大的學問在于如何合理地安排學習計劃,自己統(tǒng)籌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是重要的第一步。
真相
大學四年需要學習的課程在40門以上,學習任務遠比中學重得多,強調(diào)自主學習能力。大學教材上的知識與高中課本知識有專業(yè)深度上的重大差別,但高中的課程仍是基礎。高中的課外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對大學的學習大有幫助。
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讓少數(shù)人因為選錯專業(yè)、不喜歡某位老師、自律能力差等原因有了蹺課的理由。而當走過大學,這些蹺課者只有一句話:“如果再給我一次上大學的機會,我絕不蹺一節(jié)課!”
(潘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