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故事
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這里的人們卻沒見過鐵路的樣子。
新疆給人留下的第一感覺是“大”,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多公里,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是我國最大的省區(qū)。在如此遼闊的土地上,交通顯得極為重要。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舉世聞名,是一條聯系亞歐的交通要道。但是,至20世紀前半葉,汽車和火車已漸成風尚時,新疆的交通運輸卻還停留在馬和駱駝的時代(圖1)。
(1)進入20世紀,駝隊仍是新疆的主要交通工具
1941年以前,新疆與內地間不通公路,從烏魯木齊到甘肅蘭州,騎馬要走一個多月,很多內地進出新疆的貨物為了節(jié)省時間,必須繞道前蘇聯。國內運輸要繞道國外,可見當時新疆的交通是何等閉塞。
新疆修建的第一條公路是1928年通車的從迪化(今烏魯木齊)至塔城的公路。當時只是簡單地將原來的馬車路加以整修,質量很差,不久便不能用了。直到1941年后,新疆才建成兩條公路與內地相聯:一條是自哈密,經星星峽到甘肅的安西、酒泉;另一條是自若羌經笈笈臺至敦煌(圖2)。
(2)當年新疆連接內地的公路
新中國成立時,新疆的公路通車里程名義上有8700多公里,但大多數是簡易公路,實際通車的公路里程只有3361公里,還不夠從東到西一個來回的距離。至于鐵路,更是連一寸路基都沒有。
天山、戈壁和無垠的沙海給修筑鐵路設置了重重障礙,而且由于幅員遼闊,各個城市間距離太遠,動輒幾百公里,要修一條連接幾個城市的鐵路線,將是一個極其浩大的工程。
早在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曾作出了在新疆修建鐵路的規(guī)劃。1927年,當時的政府聘請瑞典科學家斯文赫定專門帶著一支科考隊,踏勘新疆的鐵路線。但最終沒能進行實質性建設。
一些居心叵測的外國政府和公司,也由于投入巨大、收益太慢而放棄了在新疆修鐵路的想法。這片廣闊的土地,就這樣在遠離機車轟鳴的寂靜里,走進了新中國。
1952年冬天,一支筑路大軍踏上了昔日的絲綢之路,用鐵鍬、鎬頭揭開了建設蘭新鐵路的序幕。
蘭新鐵路東起甘肅省會蘭州,蜿蜒西進,行過河西走廊,穿越天山,直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首府烏魯木齊,全長1892公里。這是一條曾讓很多筑路人望而卻步的路線,新中國的建設者們是如何完成他們的使命的?
通往新疆的第一條鐵路——蘭新鐵路所經之處,地質條件很差,有烏鞘嶺、祁連山、天山等高寒山區(qū);有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還有常年飛沙走石的百里風區(qū)。酷暑奇寒,干旱缺水,環(huán)境惡劣,生活供給非常困難。新中國的第一代筑路工人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把鐵軌一米米地向前鋪(圖3),一直鋪了10年。
(3) 鐵軌鋪設在茫茫戈壁上
在這期間,人們從甘肅進出新疆,主要依靠蘭新公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后有幾十萬支邊青年從湖南、山東、河南、上海、北京、河北、湖北等地奔赴新疆,他們通常是先乘火車到達甘肅蘭州,然后坐汽車,在蘭新公路上顛簸8天才能夠到達烏魯木齊(圖4)。
(4)幾十萬支邊青年通過蘭新公路奔赴新疆
1962年,又是一個冬天,在蘭新鐵路開工10年后,鐵軌終于鋪到了烏魯木齊,新疆由此進入了鐵路交通時代(圖5)。人們乘坐特快列車從蘭州出發(fā),只用20多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烏魯木齊。
(5)新疆大地終于響起了火車的汽笛聲
當天山以北響起火車的汽笛聲時,面積106萬平方公里的南疆地區(qū),依然一片寂靜。這里雖然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但由于沒有鐵路通達內地市場,大量產品只能通過汽車長途運輸,成本居高不下,沒有經濟效益。
1973年底,數萬筑路工人又從各地趕赴南疆,歷時8年將鐵路從吐魯番修到了庫爾勒(圖6)。此時的南北疆都通了火車,但對于遼闊的新疆來說,這兩條鐵路都太短了。于是,也便有了新一輪的鐵路建設:
(6)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與筑路大軍共慶鐵路完工
1990年,蘭新鐵路西段工程竣工,使東起連云港、西至鹿特丹的第二座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
1999年,南疆鐵路延伸至阿克蘇、喀什,形成一條全長近1450公里的鋼鐵長龍。
在未來建設的藍圖上,我國還將與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合作,修建一條由喀什經奧什至安集延的中、吉、烏鐵路,與南疆鐵路一起形成亞歐大陸橋的南部通道。
鐵路的建設,加快了新疆的經濟發(fā)展,僅南疆鐵路運營3年,就為這一地區(qū)節(jié)約運費約10億元。
如今,在天山南北的鐵路線上,每天都有一列列火車,滿載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