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震
近年來,我國原油進口量連年大幅攀升,刺激了原油碼頭的建設。在中國廣闊的東部沿海,幾乎每一個大一點的港口都有原油碼頭。
據統(tǒng)計,目前已建成、在建和近期將建的原油碼頭,僅3073噸級的就有近20座,而25萬噸級以下的原油碼頭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從南方的湛江港、寧波港,到北方的嵐山港、青島港,再到新崛起的曹妃甸,都有30萬噸級的原油碼頭。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原油碼頭大部分都是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等企業(yè)各自建設和經營的。因此,這些準“私有”碼頭都是為其業(yè)主服務的。
而據商務部2007年第75號公告公布的2008年原油、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分配依據和申請程序規(guī)定,申請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的條件包括,油品經營企業(yè)須“擁有不低于5萬噸的原油進口碼頭”。這樣一來,擁有原油碼頭就成了一道門檻,它將成為鼓勵石油企業(yè)繼續(xù)維持物流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tǒng)物流格局的一道“符咒”。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今年7月份公布的第八批獲得原油、成品油(燃料油)進口經營資格的18家企業(yè)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占到一多半,扣除5家所有制不明的企業(yè)外,幾乎找不到民營企業(yè)影子的原因了。
目前,國內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化經營的原油碼頭。雖說國內原油碼頭的建設和經營格局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但原油碼頭非社會化使用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導致原油碼頭建設缺乏整體規(guī)劃。雖然建設大噸位原油碼頭需要國家批準,但能建得起30萬噸級這樣大碼頭的也就是幾大集團,每個集團建碼頭都有自己的理由。作為宏觀管理部門的國家發(fā)改委,批誰不批誰都很難。這就造成原油碼頭建設缺乏整體布局規(guī)劃,形成同一港口既有30萬噸級的原油碼頭也有幾萬噸級的原油碼頭,以及多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擠在距離并不遠的相鄰港口之間的狀況。
二是導致原油碼頭接卸能力嚴重過剩。由于幾乎所有的原油碼頭都是壟斷國有企業(yè)所有,中石油建設的中石化不能用,中化集團建設的中海油不能用,所以,即使是當?shù)匾呀浻邢鄳?guī)模的原油碼頭了,任何企業(yè)只要有需要還必須自己建。這必然導致重復建設。而一個30萬噸級的原油碼頭的年接卸能力為200073噸左右,如果每個原油碼頭都發(fā)揮產能,國內僅30萬噸級原油碼頭的接卸能力就達4億噸左右,算上大大小小的原油碼頭,估計全國原油總接卸能力將超過8億噸。但據統(tǒng)計,2007年全國進口的原油估計在1.6億噸,到2010年,原油凈進口量也只可能達到2y6億噸。因此,僅以設計能力算,現(xiàn)有原油碼頭的接卸能力已嚴重過剩。
三是導致原油的非國營貿易進口成為紙上談兵。放開原油的非國營貿易進口,并逐年加大其進口量,這是我國加入WTO的承諾,也是打破原油進口領域壟斷,化解“油荒”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原油碼頭使用的非社會化現(xiàn)狀卻對這一開放政策的效果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由于沒有社會化經營的原油碼頭可用,每個想獲得原油進口資格的民營企業(yè)都必須要建或買原油碼頭。姑且不論國家能否批準民企再建原油碼頭,就算批準,有多少民企有能力投資,并在以后的進口貿易中維持碼頭運營,確實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目前,國內8萬余家民營石油企業(yè)僅有2500萬噸碼頭吞吐量,只比一座30萬噸原油碼頭的年接卸能力略大。
四是導致與原油周轉有關的其他物流設施的社會化程度不高,物流費用驚人。原油碼頭企業(yè)自建自用了,那么,與之配套的其他物流設施,比如儲油罐、火車運輸線、管道等也必須自建自用,其他企業(yè)同樣無法利用。這樣,從全國來看,將導致更大的浪費。資料顯示,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每年物流費用都在百億元以上。
五是導致我國原油儲備的“家底”外露?!八接谢钡脑痛a頭僅僅接卸國有石油業(yè)主的原油,不僅會加重巨頭們的負擔,更為重要的是,國際市場對我們的石油儲備“家底”會一目了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流產業(yè)之所以能夠獨立于生產經營領域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yè),其關鍵點之一就是物流設施使用的社會化,物流運作的專業(yè)化,從而極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因此,原油碼頭建設和使用的社會化是化工物流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整個石油和化工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深化改革,真正實現(xiàn)“藏油于民”,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
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督促國有石油企業(yè)整合現(xiàn)有物流的基礎裝備,組建獨立的專業(yè)物流公司,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運行原油碼頭(戰(zhàn)略、戰(zhàn)備型原油碼頭除外),早日實現(xiàn)“私有”原油碼頭的社會化生產和經營,以真正打造和構建我國多元化的石油經營和儲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