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東輝 李 偉
一個治學嚴謹、勇于探索的學者;一名重德崇才、誨人不倦的教師;一位志存高遠、求實創(chuàng)新的院士。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金屬材料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陳國良。
窗外,瑞雪飄飛。在暖意融融的陳國良院士的工作室里,記者采訪了這位和藹、睿智、剛毅自信、精力充沛的老師。
領異標新二月花
陳國良,1934年3月出生,1951年起先后就讀于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鋼鐵學院,1955年畢業(yè)留校。1979年~1981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后曾在美國田納西大學、德國馬普所從事過研究。
求實創(chuàng)新是陳國良教授做學問、搞研究追求的目標。他認為,勤學多思,才會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他以鄭板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作為研究學問的座右銘?!皠h繁就簡三秋樹”是說要抓住基礎、核心,書要越讀越薄,學問要越做越精;“領異標新二月花”是要自主創(chuàng)新,這是他做學問、寫文章的根本。他說,一流的大學教師,必須有嚴謹創(chuàng)新的學風,要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使整個校園具有嚴謹創(chuàng)新的氛圍和環(huán)境,切忌浮躁和短期功利行為,要強調在實踐中求實,在嚴謹中創(chuàng)新。
1959年,中蘇關系破裂,一夜之間,蘇聯(lián)專家全部撤出。新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yè)才剛剛起步,就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工廠停工,航空航天事業(yè)陷入困境。航空航天需要高溫材料,新中國需要自己高水平的材料科學家!1960年,冶金工業(yè)部緊急下達指令:北京鋼鐵學院馬上組建高溫合金專業(yè),抽調相近專業(yè)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高溫合金1年,1961年就必須出畢業(yè)生?!白鎳男枰?,就是我的志愿!”當時材料系金相教研室最年輕的教師、1955年才畢業(yè)留校的陳國良,受命領銜成立了高溫合金教研室。他帶著四五名剛畢業(yè)的年輕教師,日日夜夜地泡在圖書館、實驗室,創(chuàng)立了北京鋼鐵學院高溫合金專業(yè),為研究新專業(yè)和培養(yǎng)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石油化工業(yè)的發(fā)展,用石化煙氣帶動渦輪發(fā)電技術逐漸興起,而首次生產出來的煙氣輪機渦輪盤剛運行不久就發(fā)生了重大爆裂事故,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此項技術不得不停頓下來。兩年后,石化部門重整旗鼓,找到了陳國良,要求他負責重新研制。當時,中國大學教授的科研工作大多是查文獻、搞實驗室研究、寫文章。面對國家需要,陳國良以嚴謹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充滿自信地將航空飛機上應用的材料用新技術加以進一步改造,成功地應用到地面上大尺寸的發(fā)動機渦輪盤上,使渦輪壽命從600小時提高到10萬小時以上,使我國石化工業(yè)能量回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世紀80年代,陳國良擔任材料系主任。他以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眼光對待自己的科研和系里的工作。他提出并實踐大學生與研究生并重的發(fā)展思路。1985年,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材料系將當年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從30名擴大到50名,全國有67所院校的畢業(yè)生報考北京鋼鐵學院。陳國良以超前的目光,將材料系的科研方向由比較單一的以鋼鐵為主轉變?yōu)榘ㄏ冗M金屬材料及制備技術等多個方向,轉型成功后,僅材料系就拿到1987年國家第一批“863計劃”中的12個項目。這些改革顯著擴大了學校原有的材料專業(yè)優(yōu)勢,并為學校在1987年的全國材料專業(yè)評比中榮獲材料學科第一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次評比先有400余名專家對全國近100所大學的材料專業(yè)通訊投票打分,后有20多名專家實地考察,并當面考察學生水平)。1990年,科技部、教育部聯(lián)合授予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系“全國科研先進集體”稱號。
1979年,中美首次開展冶金領域交流,第二年陳國良就作為我國高溫合金研究人員,首次出國參加國際高溫合金會議。他的《提高鐵基合金的長期組織穩(wěn)定性和脆化》研究,被評為會議唯一的最佳論文獎,贏得國際上對我國冶金及高溫合金的好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陳國良站在國際學術前沿,用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發(fā)展的眼光研究鈦鋁金屬間化合物高溫材料,以全新的思路和廣泛的基礎研究發(fā)展出高鈮鈦鋁合金。經過近20年長期不懈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國際上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由于在揭示和闡明先進高溫結構材料(包括高溫合金和金屬間化合物)的組分、工藝以及它們對材料微結構與力學性能的影響之間相互關系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陳國良獲美國金屬學會頒發(fā)的會士(ASM Fellow),成為目前中國大陸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學者。
我國能源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特別是電廠和核電站需求量的急劇增加,對電站用新材料及壽命評估新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此,陳國良較早地強化了針對核電和新火電技術的“能源新材料及其壽命評估基礎研究”學術方向,領導開展了能源新材料及壽命評估新方法的基礎研究。為了更好地深入核電領域,他力推實驗室與中廣核電集團蘇州熱工研究院聯(lián)合建設“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電站金屬材料壽命評估實驗中心”。該中心的建立,促進了實驗室研究工作的學科交叉,推進了科研工作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
陳國良近年來致力于建立以企業(yè)為主體的產學研科研平臺,把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工程化和產業(yè)化。他提出與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主辦“先進鈦合金和鈦鋁合金工程化產業(yè)化研討會”,邀請兩院院士、“863計劃”新材料領域首席專家等著名專家參加,形成我國最強的先進Ti合金和TiAl合金等新材料、新工藝的生產基地,同時構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寶鋼集團產學研合作機制,此項工作大大推動了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工程化的進展。
近期,陳國良運用金屬間化合物研究的成果,成功解決了極脆的wt6.5%高硅硅鋼片的加工問題,制備出0.03毫米厚的冷軋硅鋼片。該成果2006年經教育部鑒定為國際領先,引起企業(yè)重視,寶鋼集團已決定將此項目產業(yè)化。
陳國良集自己50年的科研、教學之經驗,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厚的學術底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路。他說,自主源頭創(chuàng)新必須要進行廣泛的有目標的基礎研究,否則就是無源之水。他50年的創(chuàng)新之路,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贊譽。
問渠哪得清如許
陳國良認為,做人、做學問都要學會辯證的方法。對人、對己、對名利、對科學研究,都必須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深入分析,這樣才能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才能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他說,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在實踐中學習提高的世界觀,這兩大方法使他受益終身。
陳國良遵循科學發(fā)展觀,總是站在國際學術發(fā)展的前沿,勇于實踐,以扎實和淵博的專業(yè)知識積累和敏銳的思維,在研究領域發(fā)現(xiàn)新問題,在順境中以發(fā)展開創(chuàng)研究新方向,在逆境中則以發(fā)展另辟蹊徑,在推動我國金屬材料研究進步和發(fā)展前沿課題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他的團隊獲得了“863計劃”、國家科學自然基金重點項目、軍工和北京市重大研究項目等一系列資助,并取得了巨大進展。他以開放的眼光和胸懷看待科學研究。他和美國C·T·Liu院士的長期合作,為我國結構金屬間化合物研究的進步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與多家單位進行長期合作,共同申請課題和合作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陳國良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分析學科發(fā)展和學術梯隊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諸多矛盾,并站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思想高度,確立“和而不同”、“共贏發(fā)展”的工作方法。他認為,青年學術帶頭人能否做一個帥才的關鍵在于他的思想水平和文化底蘊,業(yè)務水平雖然是基礎,但業(yè)務水平高的人未必就是帥才。2003年春節(jié),他在總結50余年的工作體會中,寫下了“三要三不”的為師之道:一要讀書求提高,二要實踐寫文章,三要嚴謹幫學生;一不從政做官僚,二不經商為賺錢,三不屑做虧心事。
根深葉茂長青藤
“根深葉茂長青藤,高飛遠眺萬重山”是陳國良培養(yǎng)高質量學生的標準。前一句說的是要打好基礎,拓寬知識面,要有長期提高的能力;后一句講的是要有精英素質,要有更高的志向,更寬闊和長遠的眼界,更強的攀登高峰的使命感。他認為,講課是重點解決人才問題必備的基礎,精英人才需要的是名師帶高徒式的精心培養(yǎng)。他至今已培養(yǎng)了30余名博士、10名博士后。他指導的博士論文有多篇獲得校優(yōu)秀論文獎。他的博士研究生撰寫的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yōu)秀論文,實現(xiàn)了學校在此獎項中零的突破。
陳國良特別重視對研究生、青年教師獨立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他身先士卒,總是盡可能參加學生的科研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科研實踐中的閃光點,并加以深化提高,形成創(chuàng)新亮點??梢哉f,他指導的每篇博士論文中都有他的學術貢獻。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03級的研究生彭凌劍說:“我作為他的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陳老師不僅為祖國的材料科學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為下一代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嘔心瀝血。有一次,我的試驗要進行淬火特種熱處理,他手把手地教我,從手執(zhí)儀器的方法到動作的速度等細節(jié)都非常耐心地給予指導。他還親自為我們研究生教授X射線標定方法,指導我們做掃描電鏡、透射電鏡等試驗,教我們如何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最基本的、最基礎的知識教起,使我們對材料科學中最基本的技能有了再也難以忘卻的理解和記憶?!?/p>
“如果我們在研究工作中有了什么錯誤,陳老師不僅能夠立刻發(fā)現(xiàn),而且還會細心地和我們討論,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王文俊博士如是說。有一次,在王文俊做實驗總結報告的過程中,陳國良敏銳地發(fā)現(xiàn)他所提供的實驗試樣成分有問題。經陳老師提示,王文俊立刻領悟,修改了下一步的實驗方案。事后,王文俊感慨地說:“陳老師在材料領域中簡直什么都懂,而且非常精,思維非?;钴S?!?/p>
陳國良重視年輕研究人員的培養(yǎng)和教育。他無私地把自己多年的研究領域和課題傳給年輕人,幫助他們盡快成長,體現(xiàn)出一名科學家高尚的情操。他培養(yǎng)出的高水平的青年學術帶頭人有多人獲得長江學者、跨世紀人才、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等稱號。
長江學者、現(xiàn)實驗室副主任張濟山曾是陳國良的得意門生,他的碩士論文獲得教育部第一批評選的優(yōu)秀碩士論文。后來張濟山在日本獲得博士學位后又回到北京科技大學,在陳國良的指導下做博士后研究。張濟山留校工作后,為了幫助和扶持他盡快作出成果,陳國良將自己從1983年就開始進行的研究方向“噴射成形新技術”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用四五十萬美元建設起來的、當時國內一流的噴射成形設備交到他手中。在陳院士的扶持下,張濟山迅速成長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噴射成形重點項目負責人,后來又在陳院士的推薦下成為學校第一名長江學者,現(xiàn)他已成為一名出色的學術帶頭人。
近幾年來,實驗室來了一大批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年輕教授,陳國良把自己新開辟的研究方向,如塊體金屬玻璃、高硅鋼冷軋薄板、多組元無基合金、核電材料壽命等研究領域,分別交給他們,鼓勵、要求和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學術特長,互補互助,實現(xiàn)合作研究。
采訪結束,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離開了陳院士的工作室。門外,還有在等待同他討論工作的教師和向他請教學問的研究生。肩負培養(yǎng)高質量精英人才的責任,身負帶好學術梯隊、造就杰出的學術帶頭人的光榮使命,陳國良為國家、為學校作出的貢獻必將彪炳史冊。■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丁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