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獨是文人的宿命,宿命中的顫栗是生命在坎坷中的萌動、勃發(fā)和跳躍?,F(xiàn)時的坎坷鑄就了文人的強悍,文人的強悍鑄就了文化的強悍。這種強悍為詩歌注入了美學原理——孤獨美。
【關(guān)鍵詞】詩歌;文人;命運;孤獨
走進古詩文,我們俯視歷史,在歷史的顛沛流離中,我們感知出古代詩人的文化辛酸。正是這種對歷史、對人類、對自然的關(guān)照,詩人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寫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魅力無窮的詩歌。千年之后,我們品讀這些詩歌,與詩人們心靈交流,深切地體會到他們的詩歌中流露出的透徹心骨的孤獨感。
這些才華橫溢的詩人們,懷著滿腔的熱忱,渴望建功立業(yè),一展抱負。但現(xiàn)實卻往往是殘酷的。文人始終是文人,他們永遠都學不會官場上的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稍不留神,或說了不該說的話,或?qū)懥瞬缓蟿e人口味的言辭,或出眾的才華招來小人妒忌,或剛直的性格頂撞了權(quán)貴,都會被一群小人當作治罪的理由。
在漂泊流浪的孤獨之旅中,詩人們在生活上是孤獨的,在心靈上更是孤獨的。帶著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痛苦開始他們的漂泊。幸運的是,那些遭流放貶謫的詩人們并沒有沉迷墮落,并沒有消沉意志。詩人們將自己的人生哲思用詩文表現(xiàn)出來,并在山野荒草之間跋尋一些超凡脫俗的閑情逸致,感慨“窗外黃樹葉,燈下白頭人“的孤苦,享受“小園香徑獨徘徊”的妙處,抒發(fā)“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氣,將自己的坦蕩、豁達、大氣注入到詩歌的血脈之中。
歷史是一位洞察一切的哲人?;蛟S是為了造就詩人,它將太多的苦難降臨在詩人們的頭上。從自喻為“香草美人”的偉大詩人屈原,到“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的王勃,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李白,到“揀盡寒枝不肯棲”的蘇軾,再到“月滿西樓”的李清照,以及駱賓王、杜甫、韓愈、歐陽修等等,這些人無不孤獨苦悶。
從繁華的京城到荒涼的漠北,從喧囂的都市到蒼涼的邊塞,從集權(quán)的朝堂到冷落的南荒,中國文人的腳步踏遍了封建王朝的山山水水,他們的足跡印證了一個共同的命運——孤獨的命運。
詩人總是那個時代思想的先進者和苦行者。他們總是思考那個時代最前沿、最超越的問題,可以是人生、生命問題,也可以是社會人類問題。正是由于他們站在時代思想的頂峰,他們都必將孤獨,就只能是一個人類靈魂的守望者,這種守望人類思想靈魂的孤獨是崇高而偉大的。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豹氃谟闹菖_上的陳子昂,那份曠世的孤獨可以與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相媲美。
人類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與主觀環(huán)境本質(zhì)上都是蒼涼悲苦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的境界如此蒼涼寂寥。孤獨者的歡樂無人分享,憂愁無處訴說。我們從詩中看到的不只是生命的孤苦,還有挺拔的靈魂與不屈的探尋意志。
大凡孤獨的人都是智慧的人。無聊者不會孤獨,空虛者不會孤獨,他們有的是孤單、寂寞。詩歌的孤獨是詩人感情孤獨和思想孤獨的集中體現(xiàn),詩人靈魂的孤獨代表著整個人類的靈魂孤獨。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著那欲言又止的詩句,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所引發(fā)的內(nèi)心激蕩,使你停下來長嘆一口氣,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
孤獨是文人的宿命,現(xiàn)時的坎坷鑄就了文人的強悍,文人的強悍鑄就了文化的強悍。這種強悍為詩歌注入了美學原理——孤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