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1)循循善誘,努力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2)巧妙引導,讓學生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美;(3)加強課堂訓練,讓學生動起來;(4)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領悟作品未盡之意。
【關鍵詞】語文教學;參與意識;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跛腳走路、單邊活動的不良態(tài)勢。課堂內容緊緊圍繞高、中招試題命題方向,課堂講臺變成了教師解答試題和總結歸納答題技巧的傳播臺,教學主體變成了老師唱獨角戲、搞一言堂的單邊活動。課內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疲于奔命地記;課下則“無邊頁子蕭蕭下,不盡題海滾滾來”。老師思想壓力大,勞動強度高,叫苦不迭;學生急于求成,渴望老師總結答題套路,形成規(guī)律模式。以致于語文課堂變得刻板、沉悶,學生被動接受,創(chuàng)造性和參與意識蕩然無存。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生活內容日益豐富、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的變革時代,社會呼吁具有個性、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的人,作為語文教師要立足現(xiàn)實,放眼未來,大膽實踐,迅速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把語文課變成學生參與探究、嘗試合作、體驗成功的訓練場。
一、循循善誘,努力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
語言表達是藏之于內的無聲語言向表之于外的有聲語言的轉化過程。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僅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知識的豐富度、思維的敏捷度和靈活性,還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親和力,它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教師的語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課堂表現(xiàn),在教學中往往發(fā)現(xiàn)一些平時成績較好的同學,在課堂上總是行為扭捏,訥于言辭,從不舉手,被動地接受。成績差的同學,則表現(xiàn)為較強烈的畏學、厭學情緒,昏昏欲睡。久而久之,語文課堂就變成了語文教師唱獨角戲、搞一言堂的地方,本應充滿生機的語文課堂就變得壓抑、枯燥、死氣沉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與“導”應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因素。教師應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感染學生的課堂情景,傳之以情,激之以趣,導之以法。課堂上教師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情緒是感染學生、營造融洽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的前提條件。只有老師“愛“字引路,學生才會”敢“字當頭。如教師可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寬松、隨意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感到?jīng)]有限制,不拘束、不緊張,才能使才智得到自由發(fā)揮。教學中,活躍的課堂氛圍正是學生活動的良好環(huán)境。教師應精心策劃講授內容,巧妙引導學生活躍起來,讓一些心理素質差、缺乏自信心的人在活躍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勇敢地“動”起來。老師還可以提些貼近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讓學生當眾獨立回答,意在練膽子,從而增強他們表達的自信心。教師也可結合教材精心設計討論題,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意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論辯能力。常言說,“良言一句三春暖”,青少年自尊心極強,教師應理解、尊重他們,即使說得不盡人意,甚至很糟,也應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這樣經(jīng)過一段循循善誘的培養(yǎng),就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膽量,不斷增強其自信心與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從自卑的低谷走出來,大膽參與課堂活動。
二、巧妙引導,讓學生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美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作品的美之所在,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感受作品中蘊涵著的美,讓學生置身于作品美的境界之中。如沈從文的《邊城》中歌頌了湘西青年在追求愛情過程中所凸顯出來的純潔、執(zhí)著、謙讓、自省的人性美,教師要巧妙引導學生,圍繞主人公“翠翠”的朦朧愛情,讓學生參與討論,用“假如我是那時、那地、那人”的方式,走進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用心靈去解讀心靈,從而感受小說中“自然、健康、質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再如講到《逍遙游》一文時,可設計這樣一條導語:我做了一個夢,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濮水河畔,有一位孤獨的老人,白發(fā)須髯,乘著大鵬,追著蝴蝶,口中念道:“權勢名利皆云煙,榮華富貴尤可拋”,向我翩翩飛來,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莊周”。在課堂中,巧妙引導使師生之間充盈著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讓學生心態(tài)開放,個性張揚,創(chuàng)造性得到解放。對教師而言,是教學同步,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快樂的過程。在師生的教與學互動中感悟作品的美,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應養(yǎng)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習慣,課余時間,要多談論、爭議熱門話題,努力讓自己的思想與時代同步,使自己的認識觀點讓其他同學認可。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便形成了一種自覺參與的意識,并在討論中豐富知識,訓練口才,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yǎng)了自己的語文能力。
三、加強課堂訓練,讓學生動起來
我們在課堂上一定要著眼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特別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快速思維和反應的能力。通過提問、質疑、假設、競答、辯論等活動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通過3分鐘口頭作文或5分鐘即興演講,培養(yǎng)學生快捷切題能力。如下雨了,以“雨衣”為題讓學生敘述一件和雨衣有關的事或對雨衣進行介紹、說明;下雪了,以“雪”為題讓學生描寫一段或聯(lián)想一段話;或針對當今社會上新出現(xiàn)的熱門話題讓學生發(fā)表議論,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觀、價值觀。作文課上,通過設計訓練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快速審題能力和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層次性,使學生記敘能做到脈絡分明,條理清楚;論證能做到觀點正確,論文嚴密;說明能做到語言準確,層次井然;聯(lián)想能做到合乎邏輯,又出人意表。這樣通過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逐步實現(xiàn)從準備式的“說”到即興式的“說”的過渡。
四、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領悟作品未盡之意
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會給人充分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成為藝術作品中永恒的美,小說《項鏈》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人產生種種猜想的結局,就是因為它們給人以充分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空間。正如李清照所言“不知醞籍幾對香,但見包藏無限意”,優(yōu)秀作品的意蘊往往是豐厚而具有無限張力的,只有有意引導學生去仔細咀嚼語言,體味意境,探究作者深意,才能深切地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提升對美的感悟層次。
《雷雨》中魯侍萍說:“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是一個值得學生深刻體味的一個關鍵句,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仔細品味,把臺詞的深刻內涵和人物的內心世界挖掘出來?!捌肌弊直磉_了侍萍揪心的痛和徹骨的愛,集中體現(xiàn)了她一直念叨30多年的親生骨肉“萍兒”突然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時的萬分驚喜之情。中間的“憑”字則是魯侍萍面對眼前情景愛恨交織、欲言須止的兩難感情的充分體現(xiàn)。最后的“憑”字則包含著侍萍對周家父子的強烈憤怒和血淚控訴。第一個省略號表示感情的轉折,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侍萍心酸和悲憤之極的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感悟、深化作品中未盡之言,未露之意。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以及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要求學生多方面思維,多角度分析,多視點透視。語文教師要因勢利導,牽線搭橋,做學生的引路人。
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只要教師心中有學生,教學過程突出學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得到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效果必然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會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