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伏筆是常見的寫作手法。在《阿Q正傳》中,魯迅先生多處運用了這一寫作手法,體現(xiàn)了其作為小說巨匠的精心與高妙。
【關鍵詞】《阿Q正傳》;伏筆藝術;寫作手法
卡爾維諾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永遠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濒斞赶壬摹栋正傳》也許就是這樣的經典作品。每次重讀它,我們都會有因閱讀的心境與目的的不同而帶來如初讀時的驚奇與發(fā)現(xiàn)。
“我的文章……是擠出來的”
據(jù)魯迅《〈阿Q正傳〉的成因》一文,孫伏園在晨報館編副刊工作時,邀請魯迅給晨報副刊“開心話”寫專欄。魯迅寫得很慢,孫伏園善于催稿,笑嘻嘻地說:“先生,《阿Q正傳》……明天要付稿了。”這樣持續(xù)了兩個月左右。讀者會疑慮:“開心話”這樣的低俗類連載性質的娛樂文字,值得去研究小說的伏筆藝術嗎?或許是作品里思想的光芒太吸引人,迄今為止,學術界很少有人去研究這一小說的藝術手法。
其實,魯迅并沒有隨便寫文字,而是依照習慣為文。他說:“我的文章不是涌出來的,是擠出來的。聽的人往往誤解為謙遜,其實是真情?!毙≌f的序發(fā)表在開心話一欄,但經典的作品,不管發(fā)在什么地方,都擋不住它的鋒芒。孫伏園看了序,預感小說的不平凡,自然就把第二篇移到“新文藝”一欄里。當時魯迅并不忙,一周一篇的“新文藝”連載小說,可以推測他是花了較大精力來創(chuàng)作《阿Q正傳》的。它實在是嘔心瀝血之作。既然如此,《阿Q正傳》就經得起細讀琢磨,研究它的伏筆藝術也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
阿Q死了誰人憐
伏筆是常見的寫作手法,簡言之,就是上文為下文的暗示,如《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副冊”判詞第一首:“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贝嗽~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筆,她的死因是毀謗,為什么有人毀謗?是因為風流靈巧招人怨。
最好的伏筆,是讀者無法輕易覺察到的,它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經典小說的開頭,歷來為人注重品味,如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許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蒂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弄得人迷離恍惚,重讀時覺得它妙不可言。魯迅《阿Q正傳》的開頭,也別有一番深意: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為什么要給他專門作傳?又為何要等上不止一兩年?等了幾年?讀完小說,你也許會有很多想法。表面上看,是因為阿Q身份特殊,難以下筆,光查名字都等了八個月,可見了解他時間之久。實質是因為阿Q他給人印象太深刻了,他是國民的代表,時代的見證人,于是早就想給他作正傳了;第一段最后一句“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照應此句。
序中有明顯的伏筆的一句是:只有托一個同鄉(xiāng)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個月之后才有回信,說案卷里并無與阿Quei的讀音相近的人?!鞍ⅲ逊甘碌陌妇怼币徽Z預示著整個故事的發(fā)展情節(jié)。結局是阿Q稀里糊涂地被人當作強盜小偷草草結案,把總無非是想把他作示眾的材料,殺一儆百的罪犯而已。說案卷里并無與阿Quei的讀音相近的人,在當時亂烘烘的環(huán)境里,是合乎情理的。再說阿Q畫押時只是一個像瓜子狀的半圓圖形,根本就沒有署名,哪來名字。細讀文本,原來小說貌似寫開心故事,但其實一開篇就荒誕,字里行間蘊藏悲劇意味。
草蛇灰線話“造反”
小說是情節(jié)跌宕起伏、流動發(fā)展的藝術,無論哪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出現(xiàn)哪怕極細微的不和諧,文學整體感也要受到影響。經典小說,它應該禁得起吹毛求疵的文藝批評。
關于《阿Q正傳》的情節(jié),特別是阿Q革命和“大團圓”這兩個情節(jié),自小說連載始,就有人覺得“太過”。對此,魯迅自己也曾申辯說,“據(jù)我的意思,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我的阿Q的運命,也只能如此”,“其實‘大團圓’倒不是‘隨意’給他的”。從文本上分析,“革命”與“大團圓”的發(fā)生,其實作者對主人公作了性格的鋪墊,也寫了很多伏筆。
對未莊人來講,“革命”有個同義詞——造反,“造反”一詞小說多次提及。《戀愛的悲劇》一章,阿Q求愛不成,逃回土谷祠,地保連夜趕來,劈頭蓋臉一句話:“阿Q,你的媽媽的!你連趙家的用人都調戲起來,簡直是造反?!币徽Z道破天機,造反,這個詞第一次與阿Q扯上聯(lián)系,于鄉(xiāng)下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理智的人不到忍無可忍是一般沒有人愿意這樣做。調戲趙家的用人,或者說向吳媽求愛困覺,甚至是調戲小尼姑,阿Q都表現(xiàn)出他有一點神經質。阿Q的行為和心理從來都是心血來潮型,這為他在第七章的突變埋下伏筆。阿Q“以為革命黨便是和他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殊不料這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因為他生計又出現(xiàn)問題,再是午間喝了兩碗空肚酒,醉得飄飄然,于是他神經質的毛病又起,得意之余大聲嚷道:“造反了!造反了!”從字面到實質,阿Q革命順利成章,小說的伏筆藝術可謂巧妙之至。
“女人是害人的東西”
阿Q的人生路程突變,主要與兩個女人有關。沒有她們,他也許能快樂地過完屈辱一生,就因為那天他被假洋鬼子打了后,小尼姑不知從哪里冒出,憑空而來。她被阿Q欺侮后,報復性地罵了一句:“這斷子絕孫的阿Q!”本來阿Q對他的未來很有自信,“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小尼姑的一句話,暗示了他的人生結局。阿Q因手指膩想女人,求愛不成,敗壞名聲,導致他無法在未莊立足,只能到了城里成流民變小偷,最后被人栽贓,冤枉成小偷被公開槍決。到臨死時,阿Q好不容易喊了一句“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可是話又沒喊成功,只有省略號,可見他二十年后可能什么也不是,真的斷子絕孫,永無翻身之日,一語成讖,晦氣之至。
如果說小尼姑的出場是神來之筆,那么吳媽這一人物的設置則是用心良苦。第七章《革命》里,阿Q革命理想里關于女人一節(jié),有“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哪里”一句伏筆,誰知在《大團圓》,阿Q被游街去法場,在路旁的人叢中發(fā)現(xiàn)在城里做工的吳媽,照應前文,小說人物的安排做到了滴水不漏。阿Q正因為看到她,感覺才“很久違”,忽然覺得自己沒有志氣,思想的旋風再一次刮起,他想唱戲,唱一曲堂皇的戲……喊口號,引得人叢中發(fā)出狼嚎一般的聲音。在喝彩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但吳媽沒有看阿Q,卻在出神地看兵們背上的洋炮。阿Q的初戀是多么凄涼心酸。小尼姑的一句話,小孤孀的冷漠無情,陰差陽錯地使平凡的阿Q成槍下的冤魂。應驗了第四章所說的一句話:“即此一端,我們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東西?!蔽覀儾坏貌毁潎@魯迅小說《阿Q正傳》伏筆藝術的高妙。
卡爾維諾道:“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敝刈x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你或許會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