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學習時須把握各種句式的特殊之處,借助典型例句來逐步掌握。
【關(guān)鍵詞】文言文;特殊句式;方法指要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有人也稱此種句式為狀語后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等。
一、判斷句。現(xiàn)代漢語一般用判斷動詞“是”表判斷,例:我是學生。但在古漢語中“是”很少當作判斷詞使用,多用作代詞或形容詞使用,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借助語氣詞或其他詞表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
1.“……者……也”式。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這種句式是判斷句的典型格式,由此派生出類似的四種格式:“……者,……”式;“……,……也”式;“……,……者也”式;“……,……”式。例如: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2.用動詞“為”表判斷。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3.用“則、乃、即、皆”等副詞表判斷。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竊符救趙》)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館記》)
4.用“是”作判斷雖少見但也有。例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赤壁之戰(zhàn)》)
二、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見……于……”式;“……受……于……”式。例如: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這種句式可以派生出另外兩種形式:“……見……”式;“……于……”式。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2.“……為……所……”式;“……為……”式。例如: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
3.用“被”表被動,與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例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傳》)
三、賓語前置句。文言文中賓語前置大致有四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沛公安在?(《鴻門宴》)
3.用“之”或“是”作標志,加重語氣,賓語前置。例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由“是以”“何以”組成的介詞賓語前置句。例如: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
四、定語后置句。常見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
1.“……之……者”式。例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之……”式。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者”式。例如: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五、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狀語后置)。例如:
趙氏求救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六、省略句。文言文中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等。例如:
(公)度我置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行)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石鐘山記》)
七、固定句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1.“無以”,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例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勸學》)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戰(zhàn)國策·荊柯刺秦王》)
3.“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4.“是故”、“是以”,譯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勃之陋也。(《石鐘山記》)
5.“所以”,譯為“……的原因”、“……的方法”。例如: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6.“不亦……乎”,譯為“不是……嗎”。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7.“何……為”,譯為“干什么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8.“得無……乎”、“得無……耶”,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
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9.“無乃……乎”,譯為“恐怕……吧”。例如: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10.“孰與”、“與……孰”,譯為“與……比較,哪一個……”。例如: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11.“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例如: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12.“……之謂也”、“其……之謂也”,譯為“說的就是……啊”。例如: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秋水》)
13.“然則”,譯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