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寡”“貧”二詞雖古籍新論皆有定說,但大都明而未暢,我們可以據(jù)形解義,以理清正義。
【關(guān)鍵詞】寡;貧;據(jù)形釋義
《季氏將伐顓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中的“寡”“貧”,因“傳寫互易”以至文意未盡允當(dāng)。先哲時賢皆有明斷。今滬版國家課標(biāo)高中語文實驗本必修一(試編)對其不注不譯,而是在課文設(shè)計中以“有人認(rèn)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文字有誤,應(yīng)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說說你的看法”這樣一個思考問題呈現(xiàn)在“應(yīng)用與拓展”板塊中,確屬極富張力的致思求辨的設(shè)問?,F(xiàn)依前賢定論,再據(jù)形審義,以期義穩(wěn)理正。
“古本有誤”課本尤誤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清代學(xué)者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分辨尤詳:“按寡貧二字,傳寫互易。此本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貧以財言,不均亦以財言,不均則不如無財矣。故不患貧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不安則不如無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洞呵锓甭丁ざ戎破芬鬃釉唬骸换钾毝疾痪?,可據(jù)以訂正?!庇崾洗苏f作為不刊之論,流播廣遠(yuǎn),注家爭相征引以資訓(xùn)考且別有發(fā)明。如游國恩主編的《先秦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認(rèn)為:“此二句的‘寡’和‘貧’兩字應(yīng)上下互易?!洞呵锓甭丁ざ戎破芳啊段簳埰栈輦鳌芬墩撜Z》此文皆作‘不患貧而患不均’,而下文‘均無貧’正承此上句而言,‘和無寡、安無傾’二句則承此下句而言(參用俞樾說)?!比嗣窠逃霭嫔绯霭娴摹豆糯⑽倪x》對這兩句更是直接了當(dāng)指出:“這兩句傳抄有誤,‘寡’與‘貧’應(yīng)調(diào)換。寡,人民稀少?!惫a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對這兩句的注釋,則直承俞樾之說以證其“文字互誤”。為說明其理,特從以形會意角度著眼審視,考“寡”辨“貧”,以使本義昭然。
寡篆文作“”,會意字。《說文》:“寡,少也,從宀從頒。頒,分賦也,故為少。”《說文》析形釋義,是就篆文所做的解釋。段注認(rèn)為“引申之凡倮然單獨者皆寡”,“寡”本是“宀”下“頁”(即“人”),是只有一個人,獨住屋里的形象。一人獨處,其本義當(dāng)然應(yīng)是“眾寡”的“寡”(“少”)了。這即是俞氏“寡以人言”的依據(jù)。例如《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薄吨\攻》:“識眾寡之用者勝。”成語“陽春白雪,和者蓋寡”、“郁郁寡歡”等,都表明了“寡”的“少”的意思以及與人的各種意義關(guān)系。值得注意的是:“寡”和“少”這對同義詞,“少”與“多”相對,“寡”除了與“多”相對以外,還通常與“眾”相對。這種“取于身又見其為”的漢字造字構(gòu)形,恰好證明了“寡以人言”的正確和信實。
“”,會意字。篆文從貝(代表錢財),從分用財會衣食財物缺乏之意?!墩f文》:“貧,財分少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rèn)為“貧”“謂財分而少也。合則見多,分則見少。富,備也,厚也;則貧者,不備、不厚之謂”。由此見出:“貧”與“富”相對是以財物的多少為其衡量標(biāo)準(zhǔn)的。例如:“富貴多士,貧賤寡友”(《史記·孟嘗君列傳》)、“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yuǎn)親”(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等,都是“貧以財言”的證據(jù)。
如是梳理,旨在讓“寡”、“貧”義明位正,進而恰切地理解孔子的仁政理想。
孔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的主張,從“兩患”“兩不患”中,顯示了他一以貫之的憂慮情懷??鬃訉臼蠈⒎ヮ咊У摹霸u估”和指斥,都是從“均”與“安”的政治安定方面著眼的。朱熹分析道:“寡,謂民少。貧,謂財乏。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顓臾,患寡與貧耳。然是時季氏據(jù)國,而魯國無民,則不均矣;君弱臣強,互生嫌隙,則不安矣。均則不患于貧而和,和則不患于寡而安,安則不相疑忌,而無傾覆之患?!敝祆洹凹ⅰ蓖癸@出了孔子“遠(yuǎn)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的以德化民的禮治思想。我們因之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政治憂患意識和社會批判精神的“當(dāng)仁不讓”的道義責(zé)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