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0年間,英國牛津大學著名漢學家龍彼得教授(荷蘭人1920—2002),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中國明代書刊《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1604年)、《集芳居主人精選新曲鈺妍麗錦》(萬歷間)、《新刊弦管時尚摘要集》(萬歷間)三種閩南戲曲弦管古籍,經(jīng)考證確認為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弦管南音古刊本,且世上唯剩孤本。1992年5月,古籍影印本在臺灣南天書局出版,定名《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簡稱《明刊三種》。無獨有偶,2000年9月初,臺灣成功大學胡紅波副教授在臺南臨安路玉市上,意外看到清咸豐七年(1857年)編成,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出的《文煥堂指譜》,原刊一套共四冊,慧眼識寶高價購得?!段臒ㄌ弥缸V》也被查實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有泉州南音工ㄨ譜字的最早刊本和海內(nèi)外較完整的古孤本。2002年,胡紅波先生把古珍本全部拍照奉獻給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經(jīng)校勘作序,2003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書名《清刻本文煥堂指譜》。2004年9月,中國文化部正式把泉州南音與藏戲、新疆十二木卡姆等五個項目列為國家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提名項目,并提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理(泉州南音候選),《清刻本文煥堂指譜》與《明刊戲曲弦管選集》(《明刊三種》再版)同時成為泉州南音“申遺”重要附件。比較這兩部明清弦管孤本,我們真實地看到南音記譜史上兩個時期的原始信息及聯(lián)系與發(fā)展,泉州南音由此可以往上溯流歷史、往下追蹤自成體系的演進過程。
一、孤本曲子分析比較
《明刊三種》收入的“弦管錦曲”共有303段(包括《滿天春》下欄唱段),這些曲子以“散曲”(小唱曲)為主,特征包括“曲詞”、“曲牌”、“曲名”三方面?!扒~”,即唱曲之詞。明刊孤本收入的“弦管錦曲”實際上沒有“譜”,只有“曲詞”,這是明刊曲子的主要特征之一?!扒~”用閩南話記寫,有不少土造字模仿方言口音,用泉州方言“文讀”(方言半普通話)很順口?!扒啤?,即可供填詞演唱或演奏的傳統(tǒng)樂段?!睹骺N》的“曲牌”經(jīng)填詞成曲子,曲牌名標注在“曲詞”之前,構成曲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扒啤边€決定了“曲詞”成為演唱曲子的系列音樂標志,如唸曲(主旋律)、管門(調(diào)高)、寮拍(節(jié)拍)等?!扒?,即唱曲或樂曲之名,統(tǒng)稱曲子名?!睹骺N》沒有樂曲,“曲名”屬唱曲之名,分析其命名法見:⑴以曲詞的頭幾字命曲子名,有77首,占全部曲目名的25.4%;⑵“曲牌”名經(jīng)常作為曲子名,有206首(段),占總數(shù)68%;⑶以內(nèi)容命曲子名,有6首,占總數(shù)2%;⑷以劇本名命曲子名,有12段,占總數(shù)4%;⑸以曲詞第二句命曲子名,有2段,占總數(shù)0.6%。這些“曲名”的特點,形成《明刊三種》曲子的主要特征之一。綜合上述“曲詞”、“曲牌”、“曲名”三方面,發(fā)現(xiàn)《明刊三種》收入當年最流行的“弦管錦曲”,都屬于泉州南音小結構“散曲”,南音人謙稱“草曲”。
《文煥堂指譜》的曲子分“指譜”和“大譜”兩類,“指譜”類似聲樂套曲,“大譜”類似器樂套曲。“指譜”以“套”為單位,有37套(含1套總頭),每一套都由幾支不同的曲牌聯(lián)綴組成,同宮系統(tǒng)調(diào)構成的“套”居多。犯調(diào)的“套”雖少但很有特色,如第七套《湯瓶兒》(正管落潮調(diào)相當CG轉D)、第廿八套《十八飛花妾身受》(毛延管落二調(diào)相當bB轉F)等。把明清兩刊曲子作比較,后者規(guī)模擴大了,音樂性增強了。曲子雖然隨歷史在發(fā)展,但從明清孤本中,筆者發(fā)現(xiàn)它們?nèi)匀痪o密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同曲牌和同曲詞兩方面。在曲牌方面,明清兩刊共有同名曲牌76首(段);曲詞方面,基本相同的曲詞共找到27段(可能還有),可見泉州南音的傳承是繼承又發(fā)展的。特別是清刊孤本“指譜”套曲名,由三部分構成全稱,第一部分是“套數(shù)”,第二部分為“曲牌名或調(diào)名”,第三部分用“曲詞頭幾字”。如“第廿七套(套數(shù))潮調(diào)(調(diào)名)聽見杜(曲詞頭幾字)”,“第廿八套(套數(shù))十八飛花(曲牌名)妾身受(曲詞頭幾字)”等。顯然,清刊“指譜”套曲名,繼承了明刊“散曲”把【曲牌名】或【曲詞頭幾字】作為曲名的特征,又發(fā)展性地把分開用的【曲牌名】和【曲詞頭幾字】并置聯(lián)用,前頭加上【套數(shù)】,形成“指譜”套曲名的全稱格式,并延用至今。清刊孤本由于首載工ㄨ譜,曲目自然就收入了專用于南音樂器演奏的民間“大譜”?!按笞V”以“套”為單位,有12套(估計是當年最流行的泉州南音傳統(tǒng)器樂套曲),每一套都由幾段器樂小曲按意景分“節(jié)”聯(lián)綴組成。有的“大譜”前后還有專門的“引頭”(引子)或“尾節(jié)”(尾聲),如“第一套三面金錢經(jīng)”有專門的引頭、“第十一套四靜板”有專門的尾節(jié),等等?!按笞V”套曲名的全稱格式分二部分,隨后附加曲體簡注。第一部分是“套數(shù)”,第二部分根據(jù)音樂(文學)的意景命名,后面附加部分簡要標明曲體情況。如“第六套(套數(shù))百鳥歸巢(意景命名)六節(jié)(曲體情況)”、“第八套(套數(shù))陽關三疊(意景命名)關疊十節(jié)(曲體情況)”,等等??傊?,清刊孤本的南音曲子包括了“指譜”和“大譜”兩類,比較明刊孤本的弦管“散曲”,清刊南音明顯繼承發(fā)展了明刊弦管,而明刊孤本豐富的“散曲”曲目自然也延續(xù)了南音前史遺曲。
二、孤本譜式分析比較
《明刊三種》實際上沒有載入音符,但和“譜”有直接關系的符號是“ο”和“×”及“曲牌”和“調(diào)”,這四種標注在明刊孤本中和曲詞配合,構成南音藝人才能看得懂的“譜式”。其符號“ο”稱作“拍”,含義相當于小節(jié)第一拍強拍,拍板擊之。符號“×”本來也是學者們研究的謎,筆者反復考察南音老藝人,皆云“×”稱作“開拍”,是樂段或樂句前的弱拍引腔(類似長先現(xiàn)音)。明刊孤本譜式的另一重要構成是“曲牌”,經(jīng)古今資料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明刊“曲牌”具有拍號和調(diào)的功能。其拍號功能如【山波洋】【九串珠】等是“七寮”(相當于8/2拍子),【相思引】【大迓鼓】等是“三寮”(相當于4/2拍子),【雙圭】【駐云飛】等是“緊三寮”(相當于4/4拍子),【疊字四朝元】【疊字四遇反】等是“疊拍”(相當于2/4拍子),全冊曲牌共發(fā)現(xiàn)這四類“寮拍”(相當于拍子、節(jié)拍)。明刊孤本有兩個特殊意義的字“疊”和“滾”,專用于改變“緊三寮”“三寮”“七寮”成為“疊拍”,即相當于4/4、4/2、8/2拍子改換成2/4拍子。如【疊字四朝元】(2/4拍子)是由【四朝元】(4/4或8/2拍子)加“疊”而成,【相思引】(4/2拍子)加“滾”成【相思引滾仔】(2/4拍子)等。明刊孤本“曲牌”的調(diào)功能如【山波洋】1=C、【相思引】1=G或C、【摘潮調(diào)陳伯卿】1=D、【大迓鼓】1=F、【十八嬌(妾身受禁)】1=bB轉F,全冊曲牌共發(fā)現(xiàn)這五類同宮系統(tǒng)調(diào)。和譜式更有直接關系的是明刊孤本中所注明的“調(diào)”,如“背雙調(diào)”“雙調(diào)”“越調(diào)”“相思引調(diào)”“二調(diào)”“潮調(diào)”。據(jù)對多部南音古文獻的對照研究,確認“背雙調(diào)”為“五空四亻ㄨ管”1=C,“雙調(diào)”“越調(diào)”“相思引調(diào)”為“五空管”1=C或G,“二調(diào)”為“四空管”1=F,“潮調(diào)”為“倍思管”1=D;其中“雙調(diào)”的節(jié)拍為“七寮拍”相當于8/2拍子、“相思引調(diào)”的節(jié)拍為“三寮拍”相當于4/2拍子。明刊“曲牌”和“調(diào)”具有上述拍號和調(diào)的功能,曲牌本身又是未記錄出的流傳旋律,加上前述的“ο”和“×”符號,配合曲詞共同構成了南音藝人很容易看得懂的譜式,這樣的譜式可唱能演奏,在當年可能算是較理想的“弦管樂譜”了。
分析《文煥堂指譜》的譜式,最重要的特征是工ㄨ譜字首次刊出,其“指譜”譜式格式見:詞譜聯(lián)合豎排,每豎排四縱列構成(僅第三十六套指譜例外)。而器樂“大譜”譜式由于沒有文字曲詞,每豎行譜式自然縮減為三縱列。第一縱列(右→左)是南琶指法符號,表示南琶演奏指法及工ㄨ譜字的時值節(jié)奏。如“丶”是右手食指下?lián)苣吓孟已葑唷包c”,相當四分音符時值;“│”是右手食指下?lián)堋⒛粗干咸粞葑唷叭?、倒”,相當兩個同音、每音八分音符時值等等。第二縱列是工ㄨ譜字,清刊全冊內(nèi)共見“士、下、ㄨ、工、六、思、一、毛六、亻ㄨ”九個譜字符號,音高視管門而定。第三縱列為寮拍記號,冊內(nèi)共有“ο、丶、∠、×”四種符號,“ο”稱為“拍”相當于強拍,“丶”稱為“寮”相當于弱拍,“∠”稱為“角寮”類似次強拍,“×”稱為“開拍”即強拍前的弱位引腔。顯然,《文煥堂指譜》的“ο”和“×”功能完全同明刊,但“∠”和“丶”的加入使清刊孤本的寮拍(節(jié)拍)完全明確化了。如“ο丶丶丶∠丶丶丶”南音人稱作七寮,節(jié)拍相當于8/2拍子;“ο丶丶丶”稱作慢三寮或寬三寮,節(jié)拍相當于4/2拍子;“ο丶”稱作緊三寮,相當于4/4拍子;“ο ο ο……”稱作疊拍或緊疊,相當于2/4拍子或1/4拍子。第四縱列為文字曲詞(指譜有、大譜沒有),由泉州文讀方言構成,字體較大,某字如拖腔,寮拍記號根據(jù)長度半包圍該字。
在分析清刊孤本的譜式中,發(fā)現(xiàn)工ㄨ譜字和南琶指法豎行內(nèi),有時可見“高的”或“下的”及“ロ”記號標注。據(jù)文獻比較和南音人對譜演奏,證實“高的”相當于高八度記號、“下的”相當于低八度記號、“ロ”記號相當于休止符。這三種標注與工ㄨ譜字(音高)、南琶指法(時值)、寮拍記號(節(jié)拍)巧妙配合,清刊孤本的譜式顯然成體系了。
在清刊孤本的譜式中,曲牌也是一條繼承明刊孤本的紐帶,無論曲牌名和相應的曲詞,明清兩刊都可找到相同的許多例子,如【九串珠#8226;拙時無意】【石榴花#8226;趁賞花燈】等。但清刊的曲牌,“調(diào)”有時被明確地標出,如第廿八套【十八飛花#8226;妾身受】標明“毛延管”,譜中“毛六”音(bb1見刊內(nèi)南琶音位)十分突出,請南音藝人現(xiàn)場演奏,“毛延管”屬bB宮系統(tǒng)調(diào)(前七小節(jié)、4分鐘)。又如第六套【緊板#8226;照見我】標明“五空(管)”,中間插入小段“四空(管)”的譜,查刊內(nèi)南琶、洞簫音位圖,“五空(管)”屬CG二宮系統(tǒng)調(diào)、“四空(管)”屬FC二宮系統(tǒng)調(diào);第廿七套【潮調(diào)#8226;聽見杜】,潮調(diào)即“倍思管”,屬D宮系統(tǒng)調(diào);第三十套【寡調(diào)#8226;出漢關】,寡調(diào)即“五空四亻ㄨ管”,屬C宮系統(tǒng)調(diào)。《文煥堂指譜》曲牌調(diào)的標出,其譜式更趨完整了;明刊孤本的曲牌雖也標明“潮調(diào)”“二調(diào)”“雙調(diào)”“越調(diào)”“背雙調(diào)”等,但由于缺少工ㄨ譜字和樂器指法音位與“調(diào)”的對照記載,當然屬于譜式的半口授階段。
三、孤本溯流
明清孤本有一個顯見的共同點,即傳統(tǒng)曲牌構成多、兩刊共享曲有相當部分,經(jīng)史料比較,發(fā)現(xiàn)“曲牌名標題位置”、“又”、“調(diào)”繼承了元曲,有部分甚至上溯至唐代古曲。元曲的書寫格式一般在標題位置上先標明曲牌名,曲牌重復曲詞改變時標明“又”,明清孤本繼承了元曲的書寫格式。如:元代馬致遠【四塊玉】(曲牌名標題位置)天臺路(題目)……(曲詞)……,【又】(曲牌重復)紫芝路(題目)……(曲詞)……,【又】(曲牌重復)潯陽江(題目)……(曲詞)……①;《明刊三種》【滿地嬌】(曲牌名標題位置)萬紫千紅是春天(曲詞)……,【又】(曲牌重復)熏風南來是夏天(曲詞)……,【又】(曲牌重復)金井梧桐是秋天(曲詞)……,【又】(曲牌重復)鵝毛雪花是冬天(曲詞)……(滿天春上卷);《文煥堂指譜》第十四套【大環(huán)著】(曲牌名標題位置)心肝跋(題目)……(詞譜)……,【又】(曲牌變化重復)感謝公主(題目)……(詞譜)……,【又】(曲牌變化重復)朱郎卜(題目)……(詞譜)……,【又】(曲牌變化重復)只恐畏(題目)……(詞譜)……。【又】的使用還可上溯至唐《敦煌曲譜》,如第一組第1曲《品弄》第4曲【又】第5曲【又】第7曲【又】第8曲【又】第10曲【又】等②。明刊孤本中所注明的“調(diào)”,其中“雙調(diào)”“越調(diào)”不僅常見于元曲,甚至早見于唐燕樂二十八調(diào)。如《明刊三種》【雙調(diào)】王昭君……(賽錦上卷)、【越調(diào)】金井梧桐……(滿天春下卷)等,元曲見關漢卿【雙調(diào)】碧玉簫#8226;怕見春歸……、白樸【越調(diào)】天凈沙#8226;春……③等,唐燕樂二十八調(diào)見【雙調(diào)】柳花園(唐箏曲)……、【越調(diào)】春鶯囀(唐大曲)……④等。明清孤本的曲牌,同名于唐曲的也可找到不少,如【西江月】【三臺令】【王昭君】【后庭花】【輪臺】【舞霓裳】【太子游四門】等,曲牌同名淵源關系很有可能。
明清孤本的曲目標題構成,除曲牌和“調(diào)”有史可比較外,以曲詞第一句的頭幾字或末幾字命題,這種格式可以上溯到春秋中葉前的《詩經(jīng)》。如《國風#8226;邶風》中的《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第一句頭幾字命題,最常見),《小雅》中的《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保ǖ谝痪淠鬃置})⑤;《文煥堂指譜》第廿七套《聽見杜》(第一句頭幾字命題,此類最多);《明刊三種#8226;鈺妍麗錦》中的《春》《夏》《秋》《冬》(第一句末幾字命題)等。上溯歷史的比較表明,明清孤本曲目的命題法保留了古代詩歌格式,弦管南音源流便有可能延伸至春秋中葉之前。
①楊朝英等.《歷代散曲匯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②④葉棟.《唐樂古譜譯讀》,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③賀新輝等.《元曲精品鑒賞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⑤金啟華.《詩經(jīng)全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李寄萍 福建泉州師范學院南音系副教授
吳秋紅 福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