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國際女音樂家大會于4月18日—22日在中國北京舉行。本屆國際女音樂家大會由中國音樂學院、國際女音樂家聯(lián)合會、國家大劇院、中國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發(fā)展基金會和北京市婦女聯(lián)合會六家單位聯(lián)合主辦。來自美國、韓國、古巴、加拿大、瑞士、印度、阿根廷、委內(nèi)瑞拉、阿塞拜疆、比利時、新西蘭、奧地利、波黑、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羅馬尼亞、荷蘭、墨西哥、日本、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等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00多位女作曲家和女音樂家出席了大會。五天的大會包括12場音樂會、兩場論文宣講會和一個音樂工場。
20世紀70年代,美國女作曲家們經(jīng)常孤軍奮戰(zhàn),沒有自己的組織,對其他女作曲家的作品也不太了解。當時還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的珍妮·普爾夢想著創(chuàng)立一個由作曲家、學者和演奏家組成的機構,大家在其中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珍妮·普爾于是成為了國際女音樂家大會的發(fā)起者和創(chuàng)始人。從1981年開始,國際女音樂家聯(lián)合會平均每二三年在不同的國家召開一次國際女音樂家大會。目前已經(jīng)召開過十二屆大會,分別在美國、墨西哥、德國、西班牙、奧地利、英國、韓國等地召開。女作曲家珍妮·普爾這次也來到了北京,她的室內(nèi)樂作品《四季》在中國首演。
國際女音樂家聯(lián)合會主席安·基爾斯托夫、美國國家作曲家協(xié)會主席迪昂·普瑞斯、韓國女作曲家協(xié)會卸任主席李燦解、古巴黑人女作曲家達尼亞·利昂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女作曲家都有作品參會。作為主辦國,中國有40多位海內(nèi)外華人女作曲家的作品入選,其中包括內(nèi)地女作曲家瞿希賢、辛滬光、孫亦林、劉莊、谷建芬、朱婕、張卓婭、雷蕾、李一?。ū敬未髸飨┘扒嗄昱髑覐垖?、陶鈺、劉青、謝文輝等,和港、澳、臺及海外華裔女作曲家陳怡、王強等。秦詠誠、王西麟、金湘、姚恒璐和王寧等男作曲家的熱情加盟,給大會注入了活力。
女作曲家作品音樂會
本次大會共舉辦了12場音樂會,上演了來自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14部音樂作品,其中95%以上為女作曲家之佳作。作品涉及了管弦樂、弦樂、室內(nèi)樂、民樂、聲樂、電子音樂與世界民族音樂等多種體裁。
1.交響樂音樂會
開幕式交響樂音樂會于4月18日晚在國家大劇院隆重上演,由中國交響樂團演奏,美籍華裔女指揮家許瀞心擔任指揮。祖籍在臺灣的許瀞心,近20多年來足跡踏遍了美國遼闊的土地,她曾經(jīng)在美國20多個州的50多個交響樂團擔任過指揮,演出過幾十部女作曲家的新作品。在舞臺上,許瀞心優(yōu)雅的風度、準確的手勢、掌控樂隊和駕馭音樂的能力令人信服,得到了與會者的好評。
上半場由古巴達尼亞·利昂的《地平線》開場。中國李一丁的交響詩《可可西里的精靈》運用了藏漢兩族的音樂元素告訴世人,人類要保護藏羚羊,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人文視角和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其純熟的作曲技術給觀眾帶來了感官上的強烈刺激與震撼。旅美華裔女作曲家陳怡中西合璧的大阮與管弦樂隊《大地的謳歌》和中國香港王強的《喇叭與鼓》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了全新的解讀。下半場上演了瑞士瑪麗婭·尼德伯格的《樂章》(小提琴、豎琴和管弦樂隊)以及韓國李燦解的《東方大地的光明》,中國辛滬光的《火與山石抗爭·走向草原》和美國迪昂·普瑞斯從中國飲食文化中獲得靈感而創(chuàng)作的《黃瓊宴》。黃瓊是一位美籍華裔女作曲家,她和丈夫熱情好客,在洛杉磯的家中自己做了十道中國菜宴請幾位女作曲家,迪昂·普瑞斯也在其中。吃完了可口的中國菜,迪昂樂思泉涌,不久就寫出了黑管與管弦樂隊《黃瓊宴》,每一道菜有一個生動的音樂形象,由她的兒子伯克利·普瑞斯獨奏黑管。黃瓊也來到了北京,她生動活潑的室內(nèi)樂作品《來自東方的五個有關狗的故事》入選此次大會。
2. 室內(nèi)樂音樂會
本次大會共舉辦了5場室內(nèi)樂音樂會,均在中國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行。上演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50多位作曲家的作品,演奏者均是國際一流的演奏家。
每場的樂器編制有所側重:第1場由意大利“索契尼-弗魯奇格”二重奏組(長笛與鋼琴)為主。第2場由美國“普瑞斯”母子二重奏組(單簧管與鋼琴)為主。第3場由新西蘭作曲家、鋼琴家羅斯·凱利為主,主要是鋼琴作品。第4場由美國小號演奏家托馬斯和墨西哥二重奏組(大提琴與鋼琴)為主。第5場由中國音樂學院管弦系教師組成的弦樂四重奏為主,加以木管、豎琴等樂器,這些教師都曾經(jīng)在國外留學,每個人都技藝精湛。中國珠江電影制片廠樂團首席小提琴家蔡伯輝和旅英大提琴家林研最為繁忙,他們在這些音樂會中不時亮相,穿插演出。
各國女作曲家們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使觀眾大開眼界,中國音樂學院演奏廳幾乎場場爆滿,還有許多觀眾只好站著聆聽音樂。一些白發(fā)蒼蒼的老作曲家們,冒雨帶病還在興致勃勃地觀看音樂會,令人感動。中國交響樂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郭珊幾乎每天都要參加大會。
一些女作曲家自己演奏、演唱或指揮自己的作品,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提倡。如:迪昂·普瑞斯(美國)、埃斯特爾·弗魯奇格(瑞士)、朗達·貝麗(澳大利亞)、劉莊、黎紅纓(美籍華人)、謝文輝演奏自己作品的鋼琴部分或獨奏;王穎指揮自己的作品,黛博拉·卡瓦奇(美國)演唱自己的作品。
3.中國民族器樂音樂會
中國民族室內(nèi)樂音樂會于4月18日在中國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行,由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民族室內(nèi)樂團演奏。本場音樂會上演作品的一個特點是作曲家們多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靈感和養(yǎng)料,用現(xiàn)代作曲技法來進行創(chuàng)作。如:中國男作曲家李海暉的《臉譜》從川劇變臉和京劇臉譜中獲得靈感,用現(xiàn)代作曲手法描寫了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風貌——太白醉酒、烏江自刎、貴妃出浴、鐘馗打鬼等。美國李志純的《念鄉(xiāng)》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中國香港張佩珊的《圓靈飛動》取材于《周易》。
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于4月21日晚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學院華夏民族樂團演奏,指揮家關迺忠擔任指揮,上演了8部作品,基本都是中國作曲家的作品。作品多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如:王寧的《慶節(jié)令》,作品主要表現(xiàn)節(jié)日場景和人們節(jié)日的心情;其中部分素材是從中國東、西、南、北方的多種不同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并加工提煉而成,意謂東西南北齊歡樂,舉國上下慶佳節(jié)。陶鈺的《歌樂》部分取材于苗族音樂,表現(xiàn)了遠離故鄉(xiāng)時的思鄉(xiāng)之情。這顯示了作曲家們對民間音樂有著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體現(xiàn)了在21世紀的今天,只有立足于各民族自身音樂風格,彰顯民族特色,才能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與國際平等對話。
4.弦樂音樂會
弦樂音樂會于4月20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隆重上演。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學院的中國青年愛樂樂團演奏,指揮系主任楊又青教授擔任指揮。共演奏了7部作品。澳大利亞貝蒂·比斯的《哀悼》、韓國林榮美的《迂回——為打擊樂和弦樂隊》、英國希拉里·坦的《借景》四首作品均為中國首演。而中國男作曲家姚恒璐的新作《梨園隨想——賦格》顯示出作者對音樂作品中的形式、內(nèi)容與風格的積極探索。在英國作曲家詹妮弗·福勒選自宗教題材的《為弦樂的素歌》及美國朱迪斯·塞蒙特的《悲歌》之后,是貝絲·安德森的《肯塔基沼澤地》,其中激情的舞蹈音樂和抒情的民間音樂之間的來回切換,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拉里·坦、詹妮弗·福勒、朱迪斯·塞蒙特和貝絲·安德森等人都是本國女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她們的作品都是第一次在中國上演,給觀眾帶來了新鮮的感覺。
5.世界民族器樂音樂會
世界民族器樂音樂會于4月19日在中國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行,這場音樂會極有光彩,展示的均為各國傳統(tǒng)樂器演奏的樂曲。來自印度、阿根廷、韓國和新西蘭等國的女作曲家演奏了她們自己的作品,如:印度哈蘇·帕黛爾的西塔爾琴獨奏《拉格》美妙絕倫,她的丈夫用印度鼓伴奏,鼓點異常復雜。如果不是哈蘇夫婦幾十年的默契合作,很難演奏得如此完美。阿根廷瑪麗婭·魯法的雙管笛子與人聲《純潔的心靈》,將我們帶進了南美洲神秘的熱帶雨林。韓國林姬森的伽倻琴獨奏《在另一個世界——第三個故事》韻味十足。新西蘭帕尼亞·維托克用毛利人的一組傳統(tǒng)笛子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呼我喚你》,不時還邊吹邊跳。帕尼亞認為,當今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因此,能代表新西蘭的少數(shù)民族女作曲家來中國北京參加演出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目前,她正在用傳統(tǒng)樂器改革和振興毛利族文化。
6.電子音樂與多媒體音樂會
4月22日在中國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行的電子音樂與多媒體音樂會向觀眾展示了電子音樂作曲技術的最新動向。本場音樂會全部都是外國女作曲家的作品,均由作曲家自帶電子設備。波黑女作曲家斯薇特蘭娜·尼科爾斯自己帶了小提琴家安娜演奏她的作品《清真寺前后》,該作品是為小提琴獨奏與錄音而作的,素材取自一本關于18世紀波斯尼亞伊斯蘭教托缽僧的書。一些廣告片段、視頻錄像都受到了作曲家的青睞。澳大利亞麥麗塔·懷特的作品《最終混合15秒》,由一個電視廣告的通常長度15秒構成,每個片段涉及一種特殊的針對婦女和女孩的廣告主題或話題。阿根廷瑪塞拉·帕維婭的《圍著它跳舞》是基于萊奧尼德·卡拉巴的同名繪畫而作的視頻錄像,是一部經(jīng)典的計算機音樂作品。
7.閉幕式聲樂音樂會
4月22日晚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的閉幕式聲樂音樂會,是本次大會唯一的聲樂體裁音樂會,尤為引人關注。此場音樂會由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伴奏,我國兩位女指揮家吳靈芬和洪俠擔任指揮。共上演了10首我國作曲家的優(yōu)秀作品,如:谷建芬的《那就是我》、瞿希賢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和秦詠誠的《我和我的祖國》等。音樂會上的兩首歌劇選段吸引了許多觀眾。一首是王寧的《霸王舉鼎》,選自史詩歌劇《劉邦大帝》;另一首是《啊,我的虎子哥》和《你是我,我是你》,選自金湘的歌劇《原野》。音樂會上演了5首外國作曲家的作品。美國喬飛、喬平、喬欣的《出租車司機之歌》、美國安·基爾斯托夫的《無聲的安魂曲之六——神的搖籃曲》和加拿大青年女作曲家林蘭基的小型歌劇《女士抗議太多》都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尤其是15分鐘的小型歌劇《女士抗議太多》風格新穎,可聽性強,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泓斐、張秀艷、馬蕾、馬金泉、董華、崔京浩、張海慶等中國歌唱家的精彩演唱給與會的中外女音樂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女音樂學家論文宣講會暨音樂工場
1.英文論文宣講會
共宣讀了8篇論文,主要是對19、20世紀以來各國著名的女作曲家進行研究。如:美國詹尼弗·凱利探討了當今美國優(yōu)秀女作曲家利比·拉森的愛情歌曲。美國蘇珊·惠特利、埃倫·肯德爾、薩拉·曼特三位女音樂學家介紹了法國女作曲家熱爾梅娜·塔耶弗爾,她是著名的法國“六人團”中唯一的女性。三位美國女音樂學家一改單一宣讀論文的做法,她們現(xiàn)場自己演奏鋼琴和演唱熱爾梅娜的作品,生動活潑地詮釋了法國女作曲家的美妙音樂。還有一篇論文是介紹美國百老匯的女作曲家們,恐怕這也是頭一次讓中國音樂家了解到百老匯音樂劇的作曲者還有不少是女性作曲家。奧地利的埃萊娜·奧斯特雷特納、邁克拉·科魯克賽和安-凱瑟琳·厄黛里三位女音樂學家介紹了歐洲的幾位著名女作曲家。當今女音樂學家們潛心研究歷史上偉大女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技巧、觀念和歷史,以從中汲取經(jīng)驗,形成理論,這對未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大有裨益。美籍華人箜篌演奏家崔君芝一邊用英文講述箜篌的歷史,一邊演奏著這個美麗而又古老的中國樂器,受到各國女音樂家的熱烈歡迎。
2.中文論文宣講會
共宣讀了5篇論文。如:中國高佳佳的《斯特拉文斯基音樂中的序列手法》、中國張筠青的《<歌劇音樂分析>力圖闡明什么?》、中國香港楊漢倫的《王西麟的交響征途——第四交響曲》等。另外,中國作曲家王西麟還向在場嘉賓介紹了自己的作品《四重奏——為黑管、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而作》。
3.音樂工場
美國女作曲家瑪薩·穆克的音樂工場很成功,她通過演奏電子小提琴、雅馬哈等樂器展示了自創(chuàng)的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并進行了講解,贏得了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她一改許多現(xiàn)代派作曲家追求怪異作曲技法和音響效果的創(chuàng)作特點,把傳統(tǒng)音樂訓練與延伸技巧、數(shù)字效果處理和即興演奏融合一起,發(fā)展成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她的音樂很飄逸順暢,在充分使用各種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技巧的同時保持了音樂的深度與靈魂。
結論
2008北京國際女音樂家大會歷時五天,各國女音樂家歡聚一堂,推出了100多位女作曲家的100多部作品,她們得到了音樂上的交流,互相學習到了許多東西。從參加國家和地區(qū)的數(shù)量上、參加人數(shù)上、音樂會的數(shù)量上、作品演出數(shù)量上等,本屆大會勝過了以往歷屆大會。本屆大會的一個特點是,除了有較多的歐美女音樂家參會之外,還有較多的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女作曲家參會,如:印度、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古巴、阿根廷、委內(nèi)瑞拉、墨西哥等國。另外,40多位海內(nèi)外老中青三代中國女作曲家能夠齊聚北京,切磋技藝,多年來也是第一次。
這是中國首次作為主辦國,第一次舉辦世界性的女音樂家大會。此次大會很好地體現(xiàn)和傳承了國際女音樂家大會的歷史傳統(tǒng)和宗旨。國際女音樂家聯(lián)合會主席安·基爾斯托夫博士在給此次大會主席李一丁的信中說:“你正通過主持在中國舉行的國際女音樂家大會而創(chuàng)造著歷史,并延續(xù)著國際大會在全世界各地舉行的傳統(tǒng)?!毕M@次大會只是拋磚引玉之舉,今后將有后繼者不斷地推出更多作曲家的優(yōu)秀作品。
李一丁 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一級作曲
袁環(huán)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學生
(責任編輯 于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