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jìn)于家石頭村,如同邁入了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石井石窯、石缸石蓋、石錘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龕……比比皆“石”,讓人不得不驚嘆石頭文化的魅力。穿行于村中的街巷胡同,敲門而入的家家戶戶,入目的無不是石頭。
石頭村位于河北省宋古城天長鎮(zhèn)東南6公里處,距河北省會石家莊約50公里。石頭村原名為于家村,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8),因于姓占95%而得名,但建村后很長時間內(nèi),村名以村邊的一座“白廟”代替。村民不敢言姓,因?yàn)樗麄兪敲鞔爻急可袝谥t的后裔,作為逃難落魄于此的于家后人,他們對老祖于謙也隱稱“于錢”。
于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明朝“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兩次重大事件的核心人物。在“土木之變”中,于謙率領(lǐng)各方力量擊退入侵的瓦剌軍,并同文武官、內(nèi)外臣一起擁立朱祁鈺稱帝,而成為朝廷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奪門之變”中,因“誓不與賊俱生”(《明史》·于謙傳),引來抄家冤死之禍。在這次禍變中,其子逃到了因于謙而收益的冀晉交界處娘子關(guān)外的南峪村隱居,在這里生有于有道、于東道、于南道3子。成化年間,于謙長孫于有道遷居于今天的石頭村。按于氏宗祠家譜的記載,自先祖于謙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
石頭村的形成,可以說是于氏家族對石頭情有獨(dú)鐘的結(jié)果。于謙一首“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千古絕唱,唱出了自己的處世之根,也唱出了對后代子孫的做人遺愿。其長孫于有道遷居此地時,“與木石居,與鹿豕游”,以及子孫居住的石房石屋,無不蘊(yùn)含著對先祖的緬懷和敬仰。特別是其第六代玄孫于喜春獨(dú)創(chuàng)的清涼閣,更是將石頭演義到了極致。
據(jù)傳于喜春一日做了個夢,夢到于謙老祖十分思念他的子孫,說若能在村中出口處建一座9層樓閣,他就能日日看到他的子孫。于喜春決心實(shí)現(xiàn)老祖宗這個心愿。據(jù)《井陘縣志》載:“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強(qiáng),家貧好義,獨(dú)立興建。至萬歷二十年,方砌成下層,及第二層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層,系村民用木磚補(bǔ)葺。閣下層所砌之石,多達(dá)萬余斤重。下層?xùn)|面懸一石制桌裙,上鐫梅花鹿,工粗而雅?!?/p>
“清涼閣”,又稱“神仙閣”、“三節(jié)閣”,形似北京前門,有上下三層,但結(jié)構(gòu)各異,分別為搭券四門式、實(shí)心四室式、明柱回廊式,下面于喜春所建的兩層為全石建筑,令人驚嘆。那錯落有致,欲爭有讓,高低俯仰,犬牙交錯,跌宕起伏,勾心斗角的建筑技法;那不加修飾,粗糙而有形,重者十余噸,輕者數(shù)十斤的用料;那不打跟基,以天然石底為基礎(chǔ),從下到上不填輔料;完全干打壘不可思議的施工,更是令人嘆服。就是后人“木磚補(bǔ)葺”的頂層,也系四面明柱,單門殿堂,白墻壁畫,琉璃瓦頂,清新明快,古樸高雅,讓人嘆為觀止。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石頭村里這比比皆是,千錘萬擊出深山的石頭,續(xù)唱著“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不朽情操,這日日遠(yuǎn)處而來的賞石人,續(xù)聽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fēng)骨。
(責(zé)編 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