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兒童的表情來自心靈深處。
很多時候,由成人主宰的教育,關注了兒童的一部分表情,如笑容、認真和安靜,卻忽略了兒童的另一些表情:堅強、勇敢和感恩。失去完整性的兒童表情,隱喻著教育世界的不完整。
教育,就是要從兒童的表情中尋找自己的表情———教育的精神品格、價值理想和永遠的兒童意義,以及教育的完整和完整的教育。
快樂幸福與堅強、勇敢、感恩:一個完整的兒童世界
兒童的表情,曾經(jīng)是緊張、不安和痛苦的。
由于不恰當?shù)倪^高期望和沉重負擔,半數(shù)以上的中小學生長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失去了本該擁有的快樂與幸福,在緊張、不安和痛苦中過早地告別了童年時代,造成了“童年恐慌”(孫云曉、趙霞,《警惕成功標簽制造“童年恐慌”》,中國教育報,2008年6月5日)。成人們的基本邏輯是“孩子如果有了快樂的童年,就不會有幸福的成年”。這種把幸福向后推延的實質(zhì)就是扼殺兒童的幸福,取消兒童的幸福。
兒童是一種繆斯性存在,童年是一首詩,童年是一個童話世界,而詩與童話都有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從此,我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的,童年生活應該是快樂幸福的,兒童的表情應該是快樂幸福的?!皟和奈磥聿艖撌强鞓沸腋5摹钡挠^念,開始轉(zhuǎn)變?yōu)椤皟和默F(xiàn)在、兒童的當下就應該是快樂與幸福的”。
可問題還有另外一面:“童年恐慌”有沒有其他的內(nèi)涵和意旨?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應該是:除了缺少快樂、幸福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缺失,也會造成“童年恐慌”呢?其實,這一命題的深層含義是:快樂、幸福的完整含義究竟是什么?進而的命題是:兒童世界的完整性與兒童表情的完整性如何理解。
一、世界是由一百組成的,兒童世界也是由一百組成的。
瑞吉歐,意大利的一座小城。美國著名教育家羅杰斯·布魯納參觀瑞吉歐的幼兒園后,由衷贊嘆,說瑞吉歐的幼兒教育“是我見過中最為優(yōu)秀的”,并把它稱為“一個小城的奇跡”。奇跡就在于他們對兒童的認識與發(fā)現(xiàn)。瑞吉歐教育的領頭人馬拉古齊認為,世界是由一百組成的,同樣,兒童也是一個由一百組成的世界: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游戲、一百種說話的方式,等等,當然也有一百種表情。
但成人常常告訴兒童一百種并不存在。其實,真實的原因是成人從兒童世界里偷走了九十九種,比如,兒童的快樂與幸福。結(jié)果,愛、驚奇與快樂只屬于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不過,我認為,成人們還偷走了兒童的堅強與勇敢。結(jié)果,堅強、勇敢與感恩,只屬于課文和造句作業(yè)。這樣的兒童世界是不完整的,兒童的表情也是不完整的。
與成人世界一樣,兒童世界也是一個價值豐富的大森林,既有天使,也有魔鬼;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既有歡聲笑語,也有哭泣痛苦,又從哭泣痛苦走向快樂幸福。這一過程正是孩子們理解和追求快樂幸福的過程,正是孩子們學會生活的過程,正是孩子們長大的過程。事實證明,快樂幸??偸怯欣щy、挫折相隨,因而必然要有堅強勇敢伴行;一個不經(jīng)受困難挫折考驗的孩子,不可能真正體味到快樂幸福,一個缺少堅強勇敢品質(zhì)與精神的孩子,人格可能不完善、不健全。
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孩子的表情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堅強與勇敢的表情。當汶川縣映秀小學的幸存師生見到從廢墟里救出來的五年級女生黃思雨時,所有人都失聲痛哭:小姑娘左小腿以下的部分,活活不見了!“不哭嘛,不就是一條腿。好多人命都沒了?!秉S思雨居然這樣安慰大家———盡管這位學校舞蹈隊隊員再也不能用雙腳去跳舞了。直到兩天后被直升機救出,人們從沒見她掉過一滴淚。
堅強,這個只偶爾在少先隊隊歌聲里聽到,在學生的造句里看到的表情,在這樣的時刻,以這樣的方式出現(xiàn)在了兒童的臉上,出乎成人的意料。堅強表情中,是兒童對生命的渴望、對生命意義的真切理解,更是兒童生命歷程走向成熟的表征。
當然,在教育中,我們不是要刻意地給孩子們制造困難、挫折和痛苦,更不是期盼一些天災,但生活本身就是由快樂幸福與困難、挫折、痛苦編織而成的。真的,兒童世界是由一百組成的,我們既不能從他們的世界里偷走快樂幸福,也不能偷走面對困難、痛苦時應有的堅強與勇敢。應讓堅強、勇敢在“一百”中占有應有的地位,這就是兒童世界的完整性,就是完整的兒童表情。
二、堅強、勇敢的表情是價值認同的標示器,也是快樂和幸福的鋼鐵般的內(nèi)核。
堅強、勇敢的表情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甚至是人的行為最本質(zhì)的表現(xiàn),它總是與價值認同聯(lián)系在一起。兒童生活在價值世界里,每日每時,總會與各種現(xiàn)象、各種人物相遇,而各種現(xiàn)象的背后躲藏著各種價值觀,各種人物也總是持不同的價值觀面對著兒童。認同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也就會有什么樣的表情。
災難突至,面對親人和老師同學的離去,是痛苦、絕望,還是挺住、拯救,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對生與死意義的判斷,說到底是一種價值選擇。
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市聚源中學初二學生馮翰文與同學一道被埋在廢墟里,一些同學開始離去。大家的哭聲變成了小聲的抽泣,最后一片沉寂,死亡的恐懼籠罩著所有人?!拔覀冸y道要死了嗎?不!”馮翰文大聲喊道,“我不會死!我們都不會死!”剩下的同學響應道:“是的,我們不會死!”
此時,勇敢與堅強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它們是一對孿生兄弟,共同支撐起一個人的脊梁,乃至一個民族的脊梁。而在勇敢與堅強的背后,是真情、善良和仁愛。余友富,汶川縣漩口中學的學生,父母要帶他往安全地帶轉(zhuǎn)移,他拒絕了:“是同學們把我從廢墟里挖出來的,我不能拋下他們!”“我已經(jīng)死過一回了,還怕什么?”接著,他和其他男生冒著余震引發(fā)二次垮塌的危險,沖進廢墟,把兩名同學救了出來。
廢墟里的歌聲、讀書聲,對同學的呼喊聲、鼓勵聲,以及對救援者的感謝聲,無不生動地說明,災區(qū)的孩子們選擇了堅強、勇敢,選擇了樂觀的期待,選擇了對親人、對老師、對解放軍的信任,進而形成信念,化為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精神。孩子們的堅強勇敢,正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心靈深處萌發(fā)生長,標示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祖國的和平崛起給予孩子們以理想引領和精神鼓舞。往深處說,兒童的這種表情就是中華民族的表情。中華民族的現(xiàn)在與未來需要這種表情。
其實,快樂與幸福并不排斥堅強與勇敢。在最為一般性的意義上,幸福是指人們所理解的一種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主觀心境與內(nèi)心感受。顯然,快樂、幸福與堅強、勇敢,包括感恩都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都是一種良好的“內(nèi)心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說,幸福也包括對痛苦的免除,對痛苦的免除則是堅強、勇敢的表現(xiàn)。因此,在本質(zhì)上,快樂幸福應該內(nèi)在地包含堅強、勇敢,堅強、勇敢就是另一種快樂幸福,更是快樂幸福的鋼鐵般的內(nèi)核。那種把堅強、勇敢,包括感恩,排除在快樂幸福之外的觀念是對快樂幸福的誤讀,是對兒童世界的誤解。具有鋼鐵般內(nèi)核的快樂幸福才經(jīng)得起考驗,孩子們需要這種堅強、勇敢、感恩的幸福表情。
三、堅強、勇敢、感恩具有生長的能力,能夠生成新的更多的快樂與幸福。
兒童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兒童還需要“可能生活”?!拔覀兛梢赃@樣定義‘可能生活:如果一種生活是人類行動能力所能夠?qū)崿F(xiàn)的,那么就是一種可能生活”(趙汀陽,《論可能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可能生活”是可以實現(xiàn)的幸福生活,但必須具有“行動能力”。這種行動能力包括創(chuàng)造力,也包括生活的內(nèi)在生長力。堅強、勇敢、感恩就具有這種生長力。因為,堅強、勇敢、感恩使人經(jīng)歷,在經(jīng)歷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于是,堅強、勇敢、感恩使人的心靈深處擁有了一個永不枯竭的快樂幸福源泉。“這個源泉將澤被整個人生,使他即使在艱難困苦之中仍擁有人類最高級的快樂?!保ㄖ車剑度松芩间洝?,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1月)可見,引導兒童追求持續(xù)的幸福,追求“可能生活”,就必須在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中,讓他自然地、適度地去經(jīng)受堅強、勇敢,包括感恩的磨煉,生長創(chuàng)造能力,培育幸福的源泉,培育生長幸福的力量。多難也是可以“興人”的。
說到這兒,我們可以對“童年恐慌”作一個完整的闡釋:缺少快樂、幸福會讓童年恐慌,同樣,缺少堅強、勇敢與感恩,也會讓童年恐慌。不僅如此,還會讓兒童在突如其來的困難、災難面前感到恐懼。建立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兒童快樂、幸福觀,讓兒童呈現(xiàn)完整意義上的表情,是教育的使命。
從兒童表情到兒童教育的表情
人生無法選擇面對怎樣的災害,卻可以選擇面對災害的態(tài)度。汶川地震中,孩子們選擇了堅強、勇敢與感恩。他們創(chuàng)造了奇跡,也啟發(fā)我們重新審視教育。他們的表現(xiàn),讓我們堅信不疑一個教育學上的原理:學生實質(zhì)上也是教育者。這次,是兒童教育了成人,幫助我們確立起真正的教育哲學,讓教育呈現(xiàn)完整的表情,從新的起點出發(fā)。
其一,真正了解兒童,真正信任兒童,尋找教育的起點。
瑞典文學院院士阿托爾·隆德克維斯特在1971年瑞典文學院授予兒童文學家林格倫金質(zhì)大獎章的授獎儀式上說:“你在這個世界上選擇了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屬于兒童的,他們是我們當中的天外來客,而您似乎有著特殊的能力和令人驚異的方法認識他們和了解他們?!眱和?,天外來客。這是個隱喻。確實,我們對天外來客知之甚少,因而常常誤讀他們,因而教育往往會犯錯誤,所以美國學者丹尼爾·科頓姆認為有時“教育是無用的”。
是的,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平時,平凡得像小草,但危機時刻,卻表現(xiàn)得如此堅韌和剛強,用稚嫩的雙肩擔起了災難,也擔當起了道義。是的,那些一向“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卻表現(xiàn)得如此無私、無畏,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為成人做出了榜樣。是的,那些往日只會“索取”、“享受”的孩子們,卻表現(xiàn)得如此懂事,會感謝,會感恩,會關心,會付出,會去拯救別人,弱小的身子使傾斜的世界平衡起來。這一切的一切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認識他們,真正發(fā)現(xiàn)他們。
往常,我們不小心忽視了兒童心靈中那些剛毅的東西,只知道他們的心靈是弱小的,是柔軟的,是脆弱的,因而以“保護”代替了教育。兒童需要保護,我們決不能傷害那些柔弱的部分,但我們也應該去發(fā)現(xiàn)、珍視和開發(fā)兒童心靈中那些剛毅、勇敢的種子。長期的忽視,或者過分的“保護”,有可能使這些種子失去生命的活力,有可能使這些種子的萌芽萎縮。夏令營里的那場較量至今都是現(xiàn)實的。①
往常,我們不小心忽視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力量。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這些古典的教誨不是停留在經(jīng)典中的死東西,而是活在中華兒女的靈魂和血液中的活生生的東西,不聲不響地影響著兒童的精神世界。于是,孩子們心中的民族文化基因,也應是教育的資源和教育的基點。
往常,我們不小心忽視了現(xiàn)代社會中先進文化的積極影響。當下社會的功利、浮躁、消費、娛樂、享受,確實給兒童許多的引誘和負面的影響。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文化的多元,以人為本的理念,自主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競爭中的合作,公平民主的價值取向,無不給兒童帶來新鮮的空氣,讓他們換一雙眼睛看世界,換一種方式行走。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代社會的積極因素,會使教育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推動學生的自我教育,克服教育中自上而下的單一訴求。
其二,教育應該從生活中汲取教育的養(yǎng)分,讓學生有多種不同的經(jīng)歷;追求理想,但不能純粹化。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教育應該向生活的方方面面敞開。教育與生活的全面鏈接,能讓學生有多種不同的經(jīng)歷和體驗,能讓學生真正認識生活、認識世界,也能讓學生在生活和世界發(fā)生變化時,不至于驚慌恐懼,痛苦逃避。認可生活的常態(tài),是世界的原本面目,也應成為教育的常態(tài)。
如此理念,并不否定教育對生活理想的追求,并不排斥對生活的改造、優(yōu)化和選擇。孩子們應當有夢、有理想,應當仰望星空,應去憧憬、去遙想。在兒童生活的畫面上,夢幻與理想是最富色彩的一筆。事實上,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理想是現(xiàn)在進行時的,而不是將來時的;夢幻所發(fā)生的作用也是完全真實的。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原版復制,需要改造優(yōu)化。但是,改造、優(yōu)化,不是對生活本質(zhì)的改造和否定,生活與教育的聯(lián)系是在本質(zhì)意義上的,絕不是端給兒童一個純而又純的童話般的世界,即使童話,也有魔鬼的擾亂。所以,理想的教育絕不是純粹的教育,絕不是脫離真實生活的教育。它必須讓學生真實地面對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意義,用意義去引領生活。
兒童需要關于生命的教育。要教育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愛護生命、保護生命。要教給學生愛護和保護生命的知識和方法,并進行相應的訓練,這不是“選修課”,而應是最重要的“必修課”。那種追求知識的堆砌,追求分數(shù)的名次,而忽略身體健康和安全的應試教育,是對生命的最大的褻瀆。與此同時,要教育兒童正確對待死亡,死并不可怕,以最大的努力驅(qū)逐死神,即使無法挽救,也會平靜地走向彼岸。這一切,教育都不應回避。
兒童需要關于困難、挫折,甚至是災難的教育。生活永遠不會是一池平靜的湖水,人生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會把痛苦和快樂一齊接受下來。正如巴爾扎克所說: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萬丈深淵,而對于強者來說,卻是前進的階梯。困難、苦難、災難會使我們更深刻、更成熟,因此,必須以莊嚴的方式來承受困難和挫折。不過,教育也一定不能美化困難和苦難。好多年前,我們就踐行了挫折教育,可遺憾的是未能堅持和普及,也未能深化和提升,今后,再也不能遲疑了。
兒童需要關于孤獨的教育。災難中兒童會遭遇孤獨無援。但即使平日,孩子們也會孤獨。孤獨是痛苦的,但它也是人生的重要體驗。有時,正是孤獨,才讓自己與自己的靈魂相遇。在熱鬧、歡樂的兒童世界里,有時創(chuàng)設孤獨的情景,并非壞事。重要的是把孤獨當作教育,教會學生正確對待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學會等待,學會積極地擺脫孤獨。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我們不是否定兒童的快樂幸福,不是刻意地制造困難、苦難和災難,不是不加選擇地讓學生與生活全面鏈接。問題只是在于,長期以來,教育無意中缺少了這些,而這些因素的缺失,會使教育不完整,會使兒童的心智不豐富,會使兒童表情的內(nèi)涵單一與單薄。這正是我對培養(yǎng)健全的人的“健全”的重新理解。
其三,愛是教育的核心,讓教育在愛中行走。
愛是人類存在的理由,正如羅素所說:“高尚的生活是受愛激勵并由知識導引的生活?!睈凼且环N力量,正如但丁所說:“愛推動著日月星辰的運行?!睈凼巧袷サ?,正如泰戈爾所說:“上帝就是靈魂里永遠在休息的情愛?!睈凼墙逃拿艽a,正如雪萊所說:“道德教育最大秘密是愛?!边M一步說,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沒有良好的教育,這是夏丏尊的診斷。
兒童的表情是在愛里生成的。但是,教育常常讓愛缺席,剩下的只是知識。其實,沒有愛的教育,學生的知識“只是一些愚蠢的話,他們的智慧就像一只空手套,他們的學問和智慧讓美好高尚的思想退化,讓所有年輕的花朵腐爛凋謝”,成人們也不過是“用像給他們的孩子穿衣服的方式來給他們的思想也穿衣服”(丹尼爾·科頓姆,《教育為何是無用的》,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教育不是給孩子穿衣服,不是給孩子一只空手套,教育應該在愛中行走,用愛生成兒童的智慧,用愛生成兒童的快樂幸福,用愛生成兒童的堅強、勇敢與感恩,用愛生成兒童的思想。
愛的教育最終讓學生學會愛,用愛去愛別人??拐鹁葹闹械暮⒆觽?,把愛當作了一種拯救別人的責任與能力,當作感謝別人的方式。而這一切,都聚焦在教師上。其實,救災中教師們非常優(yōu)秀,他們把整個心靈,以至生命獻給了孩子們。他們的表情釀造了兒童的表情,他們創(chuàng)造著最好的教育。也許,完整的教育,即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正是從這兒、從這個時候,又開始了新的起步!
注釋:
①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jīng)在內(nèi)蒙古共同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顒又谐浞直┞冻鲋袊⒆釉谏婺芰Ψ矫婧椭袊嗌倌杲逃械闹T多問題,這些問題曾一度在國內(nèi)引起強烈反響,有識之士痛感于中國學生身上的諸多弱點以及中國青少年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與培養(yǎng)方式上的種種問題,曾發(fā)出過“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大聲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