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皮亞丹博物館至今還收藏了兩幅圖: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huán)圖。這是當年一名小學生約翰·詹姆士·麥克勞德的作品。小麥克勞德出于好奇,想看看狗的內(nèi)臟是怎樣構(gòu)成的,就偷偷地殺了一只狗,這只狗恰好就是校長心愛的寵物。校長雖感到有些無奈,但最后決定還是給麥克勞德以“懲罰”——要他畫出自己所看到的狗的內(nèi)臟圖來,小麥克勞德很快就畫好了上面這兩幅圖交給了校長。校長欣然地收藏了這兩幅畫。麥克勞德后來也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學家,這實際得益于校長對他小時候好奇心的寬容、保護和引導。寬容成就了一位解剖學家!
“寬容”和“懲罰”是教師在處理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常用的兩種方法。能否將二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正是教師教育的藝術(shù)所在。
我們主張要“寬容”,但不能無原則地遷就。時下,不少的老師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不是以積極的姿態(tài)去開導教育他們,適時適度地批評他們,反而美其名曰“用寬容的心去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課堂上學生睡覺卻熟視無睹,老師還津津樂道地講著;學生臟言穢語也充耳不聞,老師就從他身邊走過……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其實,這是在不負責地放任學生。
相反,有些教師卻主張“嚴”字當頭。學生稍微遲到幾分鐘,就被罰站在教室外;學生偶犯錯誤,就要罰掃地、沖廁所、做俯臥撐、跑步等等。若你一提出異議,這些教師就有大堆的理由脫口而出:“不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長此下去,怎么管得了?!”是的,我們贊成適度懲罰,但不能總是抱著“嚴師出高徒”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去管理千差萬別的學生。
如何尋找一種科學的方法,把“寬容”與“懲罰”融為一體呢?上面這則麥克勞德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示?!皩捜荨焙汀皯土P”的目的都是教育人,可運用起來確實是大有學問的。
我們不妨學學那位校長,從內(nèi)心深處寬容學生,用“愛”去懲罰學生!巧妙“寬容”,適度“懲罰”,就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