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課堂突發(fā)事件而引起的種種矛盾,教育者除了不失師愛之心外,還應靈活運用一些語言技巧,以生花妙語“化干戈為玉帛”,進而營造并維護水乳交融的師生關系與高度和諧的教學課堂。當對教育對象提出一些棘手問題,或作出的某種過激行為教育者一時無法作出正面回應時,用于化解課堂教學矛盾的語言技巧頗多,且略舉數(shù)法。
一曰“金蟬脫殼” 即避開其鋒芒,以退為進。
一次,魯迅先生給學生講《紅樓夢》。他意味深長地問學生:“你們愛不愛林黛玉?”這本是為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作引子的。正當大家莫衷一是、各抒己見之時,一個學生突然出言不遜地反問魯迅:“請問先生,您愛不愛林黛玉?”教室里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但見魯迅先生用慈祥的目光從容不迫掃視了一下教室,然后溫和地笑著說:“我不愛她——哭哭啼啼?!比啻笮?,教室里的氣氛又活躍開來。
顯然,學生的反問使魯迅陷入兩難境地:答與不答,都不尷不尬;說“愛”或說“不愛”,都不倫不類。而魯迅先生卻巧妙地以“我不愛她”虛晃一槍,作為回應;再以“哭哭啼啼”輕輕蕩開,一走了之!這一走,不但使自己瞬間恢復了主動,也為所講的課題作了很好的鋪墊。真令人拍案叫絕!
二曰“偷梁換柱” 即以假化真,變被動為主動。
有位毛姓老師給新任教班級上第一課,他剛向學生作自我介紹:“我姓毛……”下面突然發(fā)出一聲“貓”叫,全班哄堂大笑。毛老師心知肚明,卻從容不迫、正經(jīng)八百地說:“同學們,很高興有人夸我‘妙’。可初來乍到,先別忙著夸我。從現(xiàn)在起,咱們一起學語文,過段時間,各位再來評價我到底‘妙不妙’,好不好?”
毛老師正是利用“喵”與“妙”的諧音雙關,偷換概念,以假化真,使全班同學發(fā)出會意的笑聲,也使自己給學生留下了寬容大度、機敏幽默的第一印象。
三曰“反彈琵琶”即抓住教育對象所言所行所隱含的良性信息加以反彈,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有位女教師挾著講義走進新任教班級的教室,發(fā)現(xiàn)黑板上赫然畫著一幅丑化她的漫畫。
女教師略為一頓,立刻坦誠地笑著說:“這是誰畫的,挺不錯嘛!能不能讓我認識一下?”畫漫畫的學生于是站了起來。
女教師又說:“你還挺有畫畫的才能嘛。如果有興趣,放學后我就介紹你跟我們學校最好的美術老師學畫畫?!碑嬄嫷膶W生這時已雙眼濕潤。
女教師接著說:“希望你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畫家,那時我一定請你為我畫一張像,不過當然不是畫在教室的黑板上嘍!”話音剛落,畫漫畫的學生熱淚奪眶而出,全班開懷大笑。
四曰“借題發(fā)揮” 即對教育對象提出的一些棘手問題或作出的某種過激行為不作正面回應,而是以之為話題,加以生發(fā)引申,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有位物理教師剛開始講解“密度的應用”,便發(fā)現(xiàn)兩個女生不是在聽課,而是在玩一枚銀戒指。老師沒有當場批評她們,更沒有把銀戒指沒收,而是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并抓住銀戒指所隱含的與“密度的應用”課題相關的有用信息,順勢拈來,生發(fā)開去。
只見他一邊講課,一邊走到那兩個女同學跟前,拿過銀戒指風趣地說:“二位翻來覆去地觀察這枚戒指,大概懷疑它不是銀的吧,那就讓我教給你們鑒別真?zhèn)蔚姆椒ò??!彪S即以此巧妙地引入開講的“密度的應用”一課。
這位老師正是巧用被動式“借題發(fā)揮”中的“發(fā)”字,使銀戒指這一干擾課堂教學的“罪魁禍首”成了講解“密度的應用”的精彩“道具”,掀起了一個小小的教學高潮。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