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急劇變革的時代,長期從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工作者也難免感慨:那些本應該被學生接受的主流道德觀念似乎離學生越來越遠,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觀念卻在學生中盛行。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蒼白無力,老師的苦口婆心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德育面對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德育面對的是人心,是人的向善之心。問題在于,以往的德育往往背離了人自身,背離了人心,背離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講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及的要求,要規(guī)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違反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訓……德育因此而變得面目可厭(魯潔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讓德育獲得其應該擁有的魅力?
南京師大博士高德勝所著的《生活德育論》是德育“回歸生活”的集大成者,對“生活德育”進行了艱深的理論研究,但最終又回歸到學校、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學校道德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反思性批判,著實讓正在從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工作者深受啟發(fā),為中小學道德教育走出“缺乏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的困惑開創(chuàng)了新的理念和道路。
“德育源于生活,扎根生活,融于生活,引導生活,讓學生過有意義、有道德的生活?!边@是《生活德育論》對生活德育的定位。高博士從生活德育的角度對學校日常生活、學校制度生活、學校生活空間、學校時間倫理以及學校德育課程進行重新審視和構(gòu)建,著力追求學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
學校道德教育之真就在于其真實,真實就在于其符合規(guī)律,最重要的是學生成長規(guī)律與道德形成規(guī)律相結(jié)合,而不是“兩張皮”。在學校以往的道德教育中,缺乏對生活德育的深刻認識,過分強調(diào)道德觀念的灌輸,道德要求變成條條框框;忽視學生成長規(guī)律,道德要求“高、大、全”。正是違背規(guī)律,學校道德教育變成空而假。要把“有道德的生活”與人的德性生成二者結(jié)合起來,建構(gòu)生活德育范式,學校道德教育才能歸真。
學校道德教育之善就在于培養(yǎng)有道德的人。道德與生活是一樣的,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過有道德的生活是道德學習的最有力途徑。道德教育主要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學校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對學生道德成長的影響,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超過了學校為了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所刻意安排的各種“轟轟烈烈”的活動。但在當今功利、成人主義和控制學生等思想影響下的學校生活的“不道德”告訴了學生許多有悖道德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如自私、服從權威、對弱者缺乏同情、說和做脫節(jié)。要重新審視學校生活,要克服學校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不道德的教育現(xiàn)象和行為,讓道德教育之善“潛入默化、潤心無聲”。
學校道德教育之美在于其形式。教育要講究藝術,道德教育更要講藝術。但在我們以往的道德教育中,特別是在德育課程中,過分強調(diào)灌輸,過于強調(diào)預設,忽視學生的主體,把本應有魅力的德育變得枯燥無味,單調(diào)刻板,缺乏生機與活力。要改革學校道德教育形式,要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融入,讓學校道德教育之美奏響和諧之音。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有假、惡、丑的另一面。引導學生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讓學生過有意義、有道德的生活是學校道德教育責無旁貸的任務。學校道德教育的真,為其善奠定了基礎;學校道德教育的善,顯示出道德教育的真的價值;道德教育的美為其真和善提供良好的載體。學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三者有機統(tǒng)一,充分顯示道德教育的魅力。
所幸的是,《生活德育論》并沒有沉于書齋,束之高閣,在其閃爍理論光輝的同時,也正開辟實踐的航路。高德勝博士是《品德與生活》國家課程標準組核心成員,其生活德育理論已為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也正在推動學校的德育課程改革和學校的道德教育。當追求學校道德教育的真、善、美成為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念和實踐指向時,德育一定是也應該是最有魅力的。(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教研室)
□本欄責任編輯 曾維平
E-mail:jxjyzw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