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給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問題
1.網絡垃圾對青少年的毒害——傳統(tǒng)教育的新挑戰(zhàn)。
網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延伸性給了海量信息存在的空間,而較之傳統(tǒng)媒體中有重重“把關人”嚴格篩選信息,網絡內容傳播的低門檻成就了其信息的海量,也使信息在進入傳播渠道之前缺乏去粗取精的屏障。據調查,網絡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全球每天約有2萬張色情照片進入互聯(lián)網。一些自控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沖動心理去尋找、瀏覽色情、暴力信息。由于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手段隱蔽等特征,一些不良信息擴散的范圍及速度為人們所始料不及,正如文化學者所說,低俗的東西永遠比高雅的東西傳播得快,因為它更容易被接受。
2.互聯(lián)網絡的“自由時空”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
“網絡社會”比傳統(tǒng)社會更難以監(jiān)管和控制。網絡行為的“數字化”和“虛擬化”及“匿名化”的特點,使管理者很難對網絡公民的身份及行為加以確認和管理。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計算機網絡犯罪青少年化。犯罪主體以青少年為主,且大多數是精通電腦的學生。據統(tǒng)計,在國際網絡上肆虐的“黑客”中,多為年齡在14~21歲之間的高中生或大學生。
3.過度網上交往給青少年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網絡交往是虛擬的交往。網絡傳播一方面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另一方面,網絡交往卻占據了現實生活人際交流的時間,疏遠了現實生活中的至親、好友、同伴。青少年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中,體驗著一種虛擬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種虛擬的滿足中,虛擬的“人機交往”替代了實體的“人際交往”,并且侵蝕了業(yè)已建立起來的人際交往結構。
二、青少年教育的應對之策
1.教育者自身必須積極參與網絡,了解網絡。
要解決教師和學生在網絡使用上的鴻溝問題,首先教師平時就要注意和學生的充分接觸,以平等之姿建立起一種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下一步,就要主動走入網絡世界,對網絡的利弊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對網絡的評價才不會失之偏頗?;诖耍蛯W生的溝通才能更加順暢。教師們學會在信息高速路上與同學打交道,有條件的話,校長、班主任等都還可以設置自己的專屬網站,通過網絡與學生聊天、討論,加強溝通,拉近距離,在學生心理上建立起一種認同感,建立在這種心理基礎上的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F代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網絡,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上網的心理狀態(tài)和青少年網民的種種觀念和行為,引導他們正確的網絡態(tài)度和網絡行為。
2.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必須有所轉變。
網絡文化的多元化顯然對教育者的權威地位帶來了沖擊。一方面由于學生尤其是處在兒童期向成人期過渡階段的青少年們,正處在心理叛逆期,獲得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欲望更強,對教師的權威教化容易產生質疑甚至逆反心理。而另一方面,由于認識水平、辨別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面對各種思潮、價值觀難于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不能因此剝奪學生選擇的權利,而要尊重學生,幫助學生提高辨析判斷的能力和自主選擇的能力。這就需要配合家庭教育,對網絡應實行堵疏結合,讓青少年在接觸使用網絡時自覺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傳統(tǒng)的教育中,教師無論在知識的傳播上或是道德教化上都充當了一種權威的角色,而學生則是在無條件、被動地接受著來自教師權威的教化。學校德育的方式較為單一乏味,諸如國旗下的講話、道德講座等,要求學生單純地聆聽領導、師長的教誨。這種德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反饋作用,難以達到理想的人際傳播效果,教育者要建立一種重視雙方交流的新的教育理念。對于個性獨特的當代青少年,要求他們一味順從是不合理、不現實的。教育者應樹立一種“教會選擇”的理念,調整自己角色,從“教會順從”的訓導者變?yōu)椤敖虝x擇”的指導者。(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