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始終被痛苦煎熬著,伴隨而生的巨大恐懼感讓人喘不過氣來:前幾天,學校里一位二年級的學生在玩耍時不慎掉入消防池里,被聞訊趕來的教師打撈起來時,孩子已無生命的跡象。一位女教師用變調的嗓子來校長室喊叫,我驚慌失措地奔到現(xiàn)場,看到體育教師正在搶救的孩子渾身發(fā)紫,身體僵硬,我不由得臉色發(fā)白,全身顫抖,仿佛世界末日已經來臨。我手足無措地張羅著把孩子送到醫(yī)院……萬幸的是。小孩由于搶救及時。最終醒了過來。當我剛從虛脫般的驚悸中緩過氣來,一種更大的恐懼向我壓來。一個學生告訴我,當落水的孩子被打撈上來在生命的邊緣掙扎時,他同班的許多同學都圍在旁邊觀看,有些人竟笑瞇瞇地指點著,嘴里還說著真好看,真好玩……聞之,我震驚,我無語,我恐懼!面對一個朝夕相處的同學的生命即將凋零,作為他的同學,他的伙伴,他的朋友,竟然無動于衷,甚至歡呼雀躍!——真是巨大的悲哀!為學生,為教育,也為為師者自己。我寧愿相信孩子們當時近乎“冷血”的表現(xiàn)是出自無知而不是冷漠,是幼稚而不是冷酷,是膚淺而不是麻木。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越來越多的關于中小學生自殺或者殺人的報道。據(jù)“2005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披露,在青少年的死亡事件中,自殺已成為第一死因,約占26.04%。數(shù)字有些觸目驚心!面對他人,甚至朋友、親人的生命遭受生命的威脅時,許多人似看客,如路人,不關心,不同情,不傷悲,視生命如草芥。造成學生對生命漠視的諸多因素中,既有社會大環(huán)境價值標準的迷失,家庭教育方法的偏差等原因,更與學校推行“成績至上”的功利主義教育模式有關。我們熱衷于分數(shù),關注的是成績,追求知識,傾情質量,導致人文精神失落。更糟糕的是,我們往往把人文關懷與道德教育混為一談,推崇空洞的、極端的、理想化的教育定式,無視學生的個性與情感,追求大而空的德育目標,置學生鮮活的生命于不顧,使德育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甚至成為“不道德的德育”,生命呵護與生命教育無從談起。生命教育的缺失已釀成了嚴重的教育惡果,使愛遠離孩子的心靈,學生行為方式畸變,抗挫能力減弱,生命敬畏感消失。試想,如果我們的學生對自己、他人的生命都不敬畏、不珍惜、不善待、不欣賞、不認識,那么教育何以立足?我們孜孜以求的成才目標還有什么依托的基礎與存在的必要?這是教育的倒轉與扭曲。
生命是什么?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造化,是地球經過千百萬年孕育的結晶。它是奇跡,是價值,是根基,是贊歌,也是責任。對生命的形容,無論用上什么詞語都不為過。也最值得每一個人用最崇敬的心靈去贊美,用全部的力量去捍衛(wèi)。對他人與自己生命的珍惜,也應該是每一個人的精神與道德起點,是做人的根本。
慶幸的是,對生命教育的警覺與呼吁,已成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共識。生命教育也漸漸地步入人們的視野。這是教育的本質回歸,也應該是課堂,甚至是人生最為亮麗的風景。它標志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真正確立,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與最終意義。如上海在2005年就出臺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生命教育的先行者蘇州市教育教學研究員袁衛(wèi)星老師的身體力行,廣大一線教師富有責任感的嘗試,都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教育的希冀與人文教育的光輝。但愿生命教育不是曇花一現(xiàn),不是陽春白雪,不是時髦點綴,而是能真正根植于社會、家庭,成為每一個教育者最神圣而崇高的使命,使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愛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傳承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并把對生命的認識與領悟融入血液、融入文化,鑄就永恒而虔誠的生命信仰。
(作者單位:浙江上虞市瀝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