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的理論解釋版本很多,就語文教學的本位而言,可以理解為:個人受語文素養(yǎng)和價值取向、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獨立人格和知識結構等因素的長期影響,所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維認知方式和行為習慣。那么如何引領學生心智模式的優(yōu)化構建呢?筆者以為有以下三點做法可以借鑒。
一、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挖掘學生心智潛能
人的心智潛能與生俱來,青少年時期的深度開發(fā)和有效使用,往往對語文學習的依賴與日俱增。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對學生心智潛能的挖掘有功到事成的理想效果?,F實生活處處有語文,就連說笑打罵都可以拿到作文課上說事兒。語文的這種獨特性給教學內容的拓展提供了可能,給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挖掘心智潛能提供了空間。
1 鼓勵學生超越。開發(fā)學生心智。就要提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對課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有一位老師在教學《馬說》時,不少學生以現實生活中的有些事例為證,對當今“伯樂”的“有色眼鏡”與“千里馬”素質的判定標準提出了很多質疑。盡管有些質疑明顯有失偏頗,甚至愚昧可笑,但任教者還是在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的基礎上,糾偏與引導并舉,使學生從古今文化背景差異的對比和點面關系的辯證解析中,逐步理解了《馬說》的真正內涵。這位老師贊賞學生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激發(fā)和保護學生嘗試探究的勇氣,激勵、尊重學生新穎的思維方式和豐富的想象,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心智潛能。
2 留足思維空問。語文教學允許學生有認知的差異,教師要憑借自身熟練駕馭課堂的藝術,將廣闊的思維空間留給學生,引領學生點燃智慧火花、展現獨特思維個性、培養(yǎng)良好思維品質。筆者曾參加過《愚公移山》一課的研討。在課堂上,有一學生竟然出乎意料地舉手發(fā)言,表示贊賞文中“智叟”的觀點。執(zhí)教者順水推舟,運用辯證法的哲學思想,引導學生圍繞愚公的“愚”與智叟的“智”進行辯論,起初還是“智”“愚”參半,但到后來,文章的寓意越辯越明。眾多思維火花的碰撞,使每個學生的心靈都被愚公不怕困難的精神所震憾而受到了洗禮。
3 培養(yǎng)求異思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跳出老師的預設,在生成中求新求異求突破,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據說小品《現代白毛女》中的黃世仁與楊白勞地位的顛倒,就是故事編者受學生在課堂上辯論發(fā)言的啟發(fā),針對現實生活中“欠債的是老子,要債的是孫子”之類現象而產生的寫作靈感。有些求異的思維,盡管不乏幼稚成分,但其間所承載的開發(fā)智力,挖掘潛能的客觀功能是客觀存在的。
二、提升文本感悟品位,豐富學生心智內涵
語文文本素材是許多專家智慧與心血的結晶,具有特定的人文性。充分運用文本,是語文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徑。
1 涵詠文本,觸發(fā)感悟。語文課堂教學就是人與文本的對話。在對話中,學生涵詠文本,反思生活,品味人生,體悟凝重的生命價值。但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時常會出現一些“去文本化”的現象。曾經聽一位老師上《飛紅滴翠記黃山》一課,整堂課學生未碰課本沒拿筆,除了看多媒體播放的畫面,就是分組討論,小小組、大小組、大組,依次進行,不厭其煩,黑板上的板書一字未見。缺乏實際意義的活動形式,亦步亦趨的程序設定,限制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得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游離于文本之外,一頭霧水的學生很難從與文本的對話中觸發(fā)感悟,積累經驗,發(fā)展心智。
2 創(chuàng)設情境,品味人生。運用文本豐富學生心智內涵,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憑借教學智慧,緊扣語文教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體悟人生百味。曾經參加過《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的研討。老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設備,充分發(fā)揮視覺和聽覺效果,加上老師的真情投人,創(chuàng)設了非常感人的教學情景,令所有在場師生潸然淚下,總理的無私、真情的偉大、生命的凝重,無不感覺至真至深至善至美,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心智內涵。
3 有效引領,解讀生活。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引導學生解讀和體會;要在自身對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依據文本本意,去引領學生發(fā)現、生成、探究;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fā),通過與文本的有效交流,正確解讀,品味生活,達到不斷提升、逐步豐富心智內涵的目的?,F行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多有反復朗讀、背誦課文或語段的要求。所以,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強化誦讀指導,讓學生在讀中知、知中悟、悟中品,應成為語文課堂強化讀書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手段。
三、提升內在需求層次,改善學生心智質量(略,具體內容由于篇幅限制,不便展開)。
總之,引領學生心智模式發(fā)展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以上三點僅為拋磚引玉,還望廣大教師朋友去做不懈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吳鑒世,語文教研人員,現居江蘇如皋。
本文編校:洪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