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長安,每到秋夜朗月高懸的時候,千家萬戶的搗衣聲就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這是古時長安的秋夜一景,所以唐人李白有詩云:“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然而,人們多有疑問:何謂搗衣?搗衣是否即洗衣?如若是,那么為何古時的人們要在秋夜里集體洗衣呢?
其實,搗衣并不是指在水邊用棒槌洗衣服,它只是古代婦女縫制衣服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古代的女子將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帖,好裁制衣服,這一過程,叫做搗衣。
可是織好的布帛為何要經(jīng)過“搗”的工序呢?原來,織成后的布帛,是一種生絹,其中含有難溶于水的絲膠成分,使得生絲或坯綢顯得粗糙、僵硬,這就需要用木棒搗軟。而“搗”的過程又可分為兩步:其一是將布帛浸泡于水中,在浸泡的過程中用木棒反復(fù)捶搗,使絲帛中的絲膠易于隨漿水析出,之后再反復(fù)清洗,使得布帛中致硬的絲膠成分減少。因而搗衣多在河濱和庭院里進行。其二,由于太陽的暴曬,干后的布帛常常粗糙且多皺褶,因此在裁剪、縫制前必須捶搗,使它平整柔軟。
而所謂“搗”,起先像舂米一樣,拿杵搗。《字林》注“搗”:“直舂曰搗?!泵鞔鷮W者楊慎在他的《丹鉛錄》中曾說:“古人搗衣,使兩女子對立,執(zhí)一杵如舂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制如此。”后來為圖方便,改作用棒槌敲。搗衣的用具除了棒槌外,還需一個放置衣服的較為平滑的砧板,叫做“搗衣砧”。唐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即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詩句。
古時,每當秋風吹起時,婦女們便趕著為遠在他鄉(xiāng)的親人制作寒衣。凄冷的砧板,涼涼的秋夜,遠在他鄉(xiāng)的親人,陣陣的搗衣聲中寄托了多少女子的情思。因而,“搗衣”即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寄托思念的意象。在這搗衣聲中有對遠行游子的思念,南唐后主李煜的《搗練子令》詞中有“又是重陽近也,幾處砧杵聲催”的句子,而南朝宋人謝惠連的《搗衣》詩則將這種情感表達得更為細膩:“櫩高砧響發(fā),楹長杵聲哀。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裁用笥中刀,縫為萬里衣。”在這搗衣聲中亦有對未歸征人的思念,宋朝詩人賀鑄《搗練子》詞中云:“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鄙踔粒谶@搗衣聲中亦可聽出人們對戰(zhàn)爭的厭惡與控訴,正如那首大家所熟悉的《子夜吳歌》(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如今,又是深秋月明時,卻不復(fù)聽到那陣陣的搗衣聲了。然而,那穿越時空的遙遠的情愫卻始終隨著古老的詩詞,久久蕩漾在讀者的心中。
山東省滕州一中西校語文組(27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