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xué)課文《曹劌論戰(zhàn)》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之句,編者對其中的“犧牲”一詞的傳統(tǒng)解釋是:“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豬。”從中國幾千年的祭祀歷史看,這樣籠而統(tǒng)之的詮釋當(dāng)然不錯,但如果結(jié)合歷史環(huán)境、文化風(fēng)俗、祭祀習(xí)慣等特定的語境來考察,又未免顯得過于寬泛。
在古文字中,“犧牲”同屬“牛部”,但并不是一個單純詞,而是意義相近又有差別的兩個詞,也就是并列式詞組。
“犧”,《說文解字》曰:“宗廟之牲也。”《詩經(jīng)·魯頌·閟宮》有“皇祖后稷,享以骍犧?!泵珎髟疲骸盃?,純也?!薄抖Y記·曲禮》又云:“天子以犧牛?!编嵭ⅲ骸盃?,純毛也?!庇媒裉斓脑捳f,“犧”就是古代供宗廟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至于“牲”,《說文解字》曰:“牛完全也?!薄豆攘簜鳌ぐЧ辍氛f:“全曰牲,傷曰牛?!绷硗?,《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說:“牛卜日曰牲?!边@意思說只有具備了身體沒有任何損傷并準備用于祭祀的牛才能稱為“牲”。如此看來,“犧”必須“色純”;“牲”強調(diào)“體全”。
中國古代眾多的祭祀活動必定用到牲畜,一般所用也就是牛、羊、豬、馬、犬、雞等牲畜,稱為“六牲”。但是,那些平日里飼養(yǎng)的牲畜只能叫“畜”,只有經(jīng)過占卜選定了祭日、身體完好并準備用作祭祀的牲畜才叫“牲”。由于“六牲”中牛最大,按照《易經(jīng)》上說:“用大牲吉。”所以,祭祀用牛也就是規(guī)格最高的體現(xiàn)。不過,“牲?!蹦呐滦⌒〉囊稽c損傷,只能叫“?!倍鴽]有充當(dāng)“牲”的資格。至于祭天、祭祖先、祭社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則必須用毛色純一、身體各部分完好的“犧牲”才能表達人們的虔誠之心。所以《周禮·地官·牧人》曰;“凡祭祀,共其犧牲。”就是這個意思。
祭祀用“犧牲”,還有更多的規(guī)制。天子要用“會”,即牛、羊、豕各三;諸侯用“太牢”,即牛、羊、豕各一;卿用“特牲”,即牛一;大夫用“少牢”,即。羊、豬各一;士只能用豬。另外,“犧牲”之物,還有質(zhì)量上的講究?!抖Y記·曲禮下》曰:“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就是說,牛要選肥壯、蹄落地蹄印深的;豬要選頸毛堅硬的;小豬要選胖乎乎的;羊要選毛柔軟而細密的;雞要選鳴叫聲長而且響亮的;狗要選喂得好、長得肥的……有意思的是,祭祀所用牲物之顏色,也反映不同時代的崇尚特點,如周王朝要用赤色,漢武帝祭天用白色牲物;而明朝則以黑色或紅色作為正色。
“犧牲”是牲物,更代表一種恭敬,一種與神明的溝通,其含義既實在又虛幻。今天,我們了解古代漢語中“犧牲”的意思,也就不難體味現(xiàn)代漢語“為了正義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那份傳承著神圣價值的內(nèi)涵。
上海市曹楊職校上海市楓橋路61號(200062)